查看原文
其他

【胃肠病】胃脘痛

张仲林
2024-11-22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勉励 编辑/寒香医路




来源/赵绍琴名家研究室


胃脘痛


【概述】

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胃脘部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痛和心绞痛要区别开来,在体表定位上二者经常有重叠现象,故古代文献中常有将胃痛混称为心痛的现象。其实胃痛和真心痛是有区别的,以脏腑定位,前者在胃,后者在心,对此,历代医家已有明确的认识,如《证治准绳》云:“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指出了胃痛可以表现为心下痛,但不是心病。虞抟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指出了胃脘痛病位不在心,胃痛和真心痛可以依据发病时的伴随症状加以鉴别。一般说来,胃痛多兼有本经病变,如“或满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泄利,或面浮黄,四肢倦怠”等(《杂病源流犀烛》);若真心痛则常常表现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且死”(《灵枢·厥病》)。另外,结合西医学的检查,区分二者也不很困难。

  
长期胃痛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疼痛加重,形体日渐消瘦者,当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心电图、胃镜等,以确定是否有其他严重病变存在,以防癌变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胃脘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论治。

  
胃脘痛之名始见于东垣著作中。但类似胃痛的症状描写,在《内经》中已经出现,并且《内经》中还提出了肝郁、客寒和饮食等可以导致病痛的观点。《内经》称胃脘痛为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相似论述还见于其他篇中。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宿食和疼痛虚实的鉴别方法;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论,从病因学和临床表现等对心胃痛加以归类;李东垣主张用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治疗胃脘痛;朱丹溪指出了中焦脾胃是病变的中心,有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之分。这些医家均对胃痛的论治作出了贡献。明清以后,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心痛、胃痛的鉴别和痛无补法的认识等均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江涵暾氏,他在《笔花医镜》中分虚、实、寒、热论治胃痛,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胃病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七情郁结和脾胃虚寒等。

  1.饮食不节  或过食生冷,或过食肥甘等,寒积于中,湿热内生,或停食不化,皆可壅遏气机而发生痛胀。亦有寒邪直犯胃肠而作者。《医学正传·胃脘痛》:“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指出了饮食不节可致胃痛。

  2.肝胃不和  七情郁结,肝木失于疏调,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疼痛。这种认识首见于《内经》,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即说明肝木偏盛能影响心下胃脘作痛。《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正克也。”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邪又可伤阴,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3.脾胃虚寒  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劳作之人。若脾阳不振,则胃络失于温养;或感风寒,饮食生冷,内外合邪,寒结于内,脉络凝涩不畅,皆可导致胃痛。实寒者痛多暴发。胃痛之因虽有饮食不节、肝气横逆和脾胃虚寒等不同,但其要则一,即病位在胃,乃气机壅塞、脉络失和而成。气机不利,气滞即可作痛,所谓“不通则痛”。气郁化火,灼伤胃阴,亦能致痛。气滞日久可导致瘀血内结,脉络不和,疼痛多固定而且缠绵。至于虚寒胃痛,虽多从胃络失于温养阐释,实际上也是气机不和的结果。

  

【辨证】

  1.辨缓急  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是寒痛,或为积滞不化。凡胃痛发,起病缓者,多是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或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

  2.辨寒热  胃痛之寒、热多可根据其伴随症状而确定:若疼痛见腹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若疼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为虚寒作痛;若伴烦渴欲饮、恶热喜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者,多是郁火犯胃。

  3.辨虚实  新病体实,一般疼痛拒按,食后则痛,疼痛固定不移,胀痛便秘,脉实者,多为实证;反之,疼痛喜按喜温,食前痛,痛处不定,久病体虚,脉虚者,多为虚证。治疗时用补法不效者多实,用攻法加重者为虚。

  胃痛之虚、实、寒、热、缓、急,临床辨证虽有多端,但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上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则治法备矣。如虚寒胃痛之用温养散寒,寒积胃痛之用散寒化积,阴伤胃痛之用养阴益胃,肝火犯胃之用清降,皆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方法。

  4.辨气血  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则入于血络。病在气分,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多随情绪好坏而变化;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剧,舌质紫暗。


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多以“通”为法,以使脾胃气机调达.前人认为“凡痛必颁温散”故“通”法以理气和胃为主“通”法之内涵前人更主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并加以运用。胃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凡此种种皆本于审因论治,均可谓“通”。故运用“通”法,关键在于把握病机,针对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治痛证古有“不可补气”之戒,认为“气旺不通,则痛甚也”。个人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证属实者固然不宜补,若属虚寒瘀者当温养为是。

【鉴别】

胃痛须和心痛相鉴别。心痛病在胸中,胃痛则病位在胃脘,即上腹部正中或略偏。胃痛以钝痛、隐痛常见,亦有疼痛剧烈如针刺者,但一般不如心痛之剧烈。心痛表现为绞急如割,彻引胸背,发时心悸,憋闷,来时速,甚则汗出晕厥,患者常有频死的感觉。心绞痛多发于过劳之后,心电图有阳性表现。胃痛一般预后较好,来势较为缓和,与饮食不适有关,心电图多正常,舌苔多厚;而心痛多病情严重,疼痛持续不已,甚至危殆立至。


【论治】

(一)七情郁结

七情郁结导致胃痛者,临床较为常见。七情郁结,肝气不舒,一方面可以引起胃土气机壅遏,另一方面可以在原有胃痛基础上加重胃土壅遏程度,因此情志不遂者常易发生胃脘痛。

主症:恼怒忧思之后,肝气郁结,气机失于调达,肝木乘土,疼痛因作,胸胁为肝经之分野,肝气不舒则胸中满闷,时或太息或感气窜胀痛。

治法:疏调气机,以缓胃痛。

方药:四七汤化裁:
苏叶6克 苏梗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香附10克
方药分析:四七汤由半夏厚朴汤加大枣而成,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本证用四七汤加减,意在取其主治而切合病情。方中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陈皮气香性温,理气运脾,调中快膈;;苏叶、苏梗顺气宽胸,宣通郁气;香附功擅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行气止痛。诸药同用有理气和胃之功,如此,郁得开,胃能和,则疼痛可止。

加减法:

(1)疼痛较重者,可加木香、延胡索、川子、枳壳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

(2)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二)肝胃郁热
主症:若气郁日久化火,则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见烦躁易怒,嘈杂泛酸;肝胆相为表里,肝热则胆为火熏,迫灼津液,则口干口苦,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苦宣折热,疏肝和胃。

方药:左金丸加味。

方1:苏梗10克 旋覆花10克 半夏曲10克 香附10克 马尾连10克 吴茱萸1.5克 川楝子10克

方2:川楝子12克 马尾连10克 吴茱萸1.5克 延胡索6克(研冲) 香附10克 五灵脂10克 黄芩10克 柴胡6克

方药分析:左金丸,一名回令丸,由黄连、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作用,临床加用疏肝和胃之品,对于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有较强作用。上两方即是左金丸基础上的加味,二方皆用马尾连代替黄连以减轻其苦寒之性而效用不减,笔者临床喜用。方1着重和胃降逆,故用半夏曲、旋覆花、苏梗等味;方2重在清肝胆郁热兼理气化瘀止痛,故用黄芩、柴胡、炒五灵脂、延胡索等。方证各有所宜,临床可审证施用。

加减法:

(1)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甚者,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去白术、生姜。

(2)肝火伤阴者,加生地、丹皮或用一贯煎,兼治其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虚弦。

(3)兼心烦梦多,脉弦舌干,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即可。


(三)阴伤胃痛

主症: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或肝阴虚,肝阳亢,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多细弦。

治法:和其阴分,泄其虚热。

方药:一贯煎加味:
沙参12克 川楝子12克 麦冬10克 生香附10克 炒五灵脂12克 生蒲黄10克(布包) 生白芍12克 吴茱萸1.5克 马尾连10克

方药分析:一贯煎功擅滋养肝,疏肝理气。上方取沙参、麦冬、川楝子合左金丸、失笑散加味而成。方中沙参、麦冬、生白芍养阴益胃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更用左金丸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则阴得助,虚热清;香附助川楝子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阴虚胃痛,时日较久,痛久则入络,故用失笑散化瘀止痛。

加减法:

(1)口燥咽干,烦渴甚者,可加石斛、芦根、玉竹、生地甘润养阴益胃,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2)若肝胃火燔,劫肾阴,可取一贯煎原方加味,即上方加生地、枸杞子滋阴,当归养血活血。

(3)吞酸者加煅瓦楞子。

(4)纳差者,舌根厚可加少量陈皮及神曲、麦芽之类以助胃气通降 
(5)疼痛较甚者,加甘草即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止痛。

(四)瘀血阻络

主症:胃痛反复发作,从气分入血分,成气滞血瘀、瘀血阻络之证。胃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滞不畅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加味: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布包)川楝子10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方药分析:失笑散能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加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和营养肝缓急;川楝子疏肝清热。如此则可收活血祛瘀、养肝疏郁止痛之功。

加减法:

(1)痛甚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丹参活血化止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止痛。

(2)若见呕血、便黑,宜辨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者,属肝胃郁热迫血妄行,可用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加味,以清火凉血止红。出血色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以温脾益气摄血。呕血较重者,可酌加花蕊石、炒蒲黄、三七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效。

(五)寒邪犯胃

主症:胃脘受寒,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为寒邪所遇而不得舒展,致发疼痛。寒凝气滞则胃痛多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苏叶10克 苏梗10克 高良姜6克 香附10克 陈皮6克
方药分析:良附丸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之效,香苏散理气散寒止痛,两方合用最适于寒积胃痛者。

加减法:

(1)寒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

(2)气滞甚者,可加青皮、枳壳理气散结。

(3)夹食滞者,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消食导滞。

(4)寒邪郁久化热,寒热夹杂,症见胸痞脘胀、呕恶纳呆、口干苦、苔黄腻者,用半夏泻心汤。


(六)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虚,纳运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时时泛清水,纳谷减少;脾主四肢,脾胃虚寒则手足欠温,脾阳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

治法:温阳益气健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2克 桂枝6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6克 炮姜6克 大枣10枚 当归12克 饴糖30克(冲)(可用红糖代替)
方药分析:上方乃当归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合方,易生姜为干姜而成,实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当归两味;也即小建中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有温中补气生血、健脾散寒止痛之功。
加减法:

(1)泛吐清水者,可加半夏、陈皮、茯苓以化饮降逆。

(2)吞酸者,去饴糖,加黄连汁炒吴茱萸2克。

(3)痛发时合良附丸散寒止痛。

(4)寒甚痛者,用大建中汤扶阳温寒。

(5)痛缓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七)饮食不节

主症:食滞中焦,脾胃纳运失常,胃失和降,故胃脘胀痛拒按,呕恶不思食;食积胃脘,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腑行不畅则大便难。苔垢厚,脉滑而两关弦滑明显。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焦山楂10克 焦麦芽10克 焦神曲12克 半夏10克 莱菔子10克 枳实8克 防风3克

方药分析:保和丸有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作用,上方乃保和丸化裁而成。用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麦芽消米、面、薯芋等食积;神曲辛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上三药同用,主消各种食积。更助以莱菔子降气并消表里痰气之积;用半夏理气和胃;枳实、防风伍神曲,消食化滞兼以散寒。诸药配伍,食积可化,胃痛可缓。

加减法:

(1)食积腹胀较重者可加大腹皮、大腹子、厚朴等以行气消胀。

(2)食积热者,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

(3)食积化热,便秘,苔黄者,可加大黄、槟榔通便导滞。

(4)食积兼脾虚者,可加白术、枳实、茯苓等健运中土。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胃痛可有不同证候。初病之时多属实,有寒凝、气滞、食积之异,且三者多相互影响;若疾病进一步发展,气郁可以化火,寒邪郁久亦可化热,积滞久郁变生湿热;或初病在气,久病延及血络等,多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气滞血瘀证;若久病不愈,多由实转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临证时必须详查细审,辨证论治。

【治验】

案1
方某,女,40岁。

中脘疼痛,心烦急躁,呕恶吐酸,夜寐不安,舌红口干,两脉弦细滑数。全是肝经郁热,脾胃受克之象。病由恼怒、抑郁而起,用金铃子散方法。饮食当慎,防其因循增重。

川楝子9克 延胡索4.5克 生蒲黄9克(布包) 炒五灵脂9克 木香9克 香附9克 焦麦芽9克 旋覆花9克(布包)


按:此案患者因恼怒而起,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胃,脾胃受克,气滞不舒,故中脘拘急疼痛;肝郁化热,上扰心神,则心烦急躁,夜寐不安;热邪伤津,而舌红口干。呕恶吐酸,两脉弦细滑数,也是肝经郁滞横逆犯胃,经气不舒,胃气上逆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治疗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味。川楝子苦寒性降,疏泄肝热;延胡索苦,辛温,行气活血,善于止痛;生蒲黄甘、平,行血祛瘀;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调中宣滞;五灵脂苦、甘、温,入肝经血分,活血化瘀;香附辛、微苦、微甘、平,疏肝理气,解郁止痛;旋覆花苦、辛、咸、微温,消痰降气止呕;焦麦芽甘、平,疏肝和中。方中既用金铃子散加木香、香附、麦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又有失笑散活血化瘀,防肝郁日久,化生瘀血,而致病深难解。如此用药则肝郁解,疼痛缓,脾胃和。


案2
刘某,男,36岁。

中脘隐隐作痛,每遇饥寒则病势必作,得食则减,遇暖即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且腻,脉沉软弱。中阳不足,气分又虚,用黄建中汤方法。生冷皆忌。


黄芪15克 桂枝6克 芍药12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5枚 饴糖30克(冲)


按:本案病由中焦虚寒而致,中焦虚寒,经脉失养,失于温煦,故拘急而致中脘隐痛;中阳不足,御寒无力,则遇寒病作,遇暖得舒;脾胃虚弱,得食则补,故得食则痛减;脾胃居中,中焦虚寒,脾胃化生气血之功受限,气血不足,面失充养,故面色萎黄;舌失滋养而舌淡苔白;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故脉沉软弱。治疗宜补中益气,温阳止痛。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黄芪甘、微温,补气升阳;桂枝辛温,通阳散寒;芍药苦、酸、微寒,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甘草甘温益气,与芍药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生姜温胃;大枣补脾;饴糖甘温,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全方具有温中补气、和里缓急的功效。


案3
吕某,女,45岁。

肝经郁热既久,中脘疼痛较重,呕吐酸水,心烦急躁梦多,两脉弦滑急数,舌苔黄腻根厚。饮邪郁热互阻,当以清肝热、化水饮方法以缓疼痛。


旋覆花6克(布包)川楝子9克 延胡索6克 郁金6克 法半夏9克 陈皮6克 黄连9克 吴茱萸1.5克 太乙玉枢丹1.5克(研细末,分两次冲服)


按:本案患者肝经郁热日久,肝经不舒,气机不畅,中焦脾胃受克,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蓄久成饮,则肝热与饮邪互阻于中,中脘受阻,故闭塞而痛;热邪与饮邪互阻,上扰心神,心神不宁,故心烦急躁、梦多;肝气犯胃,胃气失降,肝主酸,肝气犯胃上逆为呕,故呕吐酸水;脉急数,舌苔黄,为肝经郁热的表现;脉弦滑,苔厚腻,为内有饮邪不化的征象。治疗应疏肝解郁,清热化饮。选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旋覆花苦、辛、咸、微温,消痰行水,降气止呕;川楝子苦寒降气,疏泄肝热;延胡索苦、辛、温,行气止痛;胡黄连苦、寒,清肝泻火;吴茱萸辛、苦、热,疏肝下气,燥湿化饮;吴茱萸配黄连,寒热并用,苦辛并具,共奏辛开苦降之效;郁金辛、苦,行气止痛,燥湿化痰;加用玉枢丹研冲,增强方中化湿除饮、降气止呕之功。诸药合用,使肝热清,水饮化,疼痛除。


附1:吐酸

吐酸水,是胃病的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是热,《内经》认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凡是木郁化火,多是酸味,可用左金丸或温胆汤治之。又有胃虚脾不健运而发生者,需用温养脾胃的方法,如香砂六君子丸或归脾丸之类。当从脉、舌、色、症来分辨。制酸药物以清肝热为主,可佐乌贼骨粉,或乌贝散、生牡蛎粉、瓦楞子粉等。忌食甜味。

笔者治疗经验,对于吐酸不愈者,方中可加乌梅2~3枚,服之有效。

附2:嘈杂

嘈杂是胃脘部嘈杂饥饿的一种感觉,甚则懊侬不可名状,得食暂缓(一定少吃,过则增重)。有时食后嘈杂,常与吐酸并见。多属胃热引起,久病虚寒者亦有。胃热者,用药宜轻清,不宜过重。脾胃虚寒者以温养脾胃为主。临床体会,此症宜饮食量少,细嚼慢咽,走路活动以增加脾胃运动功能,久可自愈。



▲原标题:赵绍琴内科学(三十四)胃脘痛

▲素材来源:赵绍琴名家研究室 2024年03月12日 20:57 湖北

▲温馨提示: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微信号:e53013 ) 




▲南方农村报、潮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张仲林 作者/江玲、林树源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勉励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刘静珠

▲潮安村医张仲林医德双馨,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文 作者/蔡芳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潮安村医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张仲林君你真棒 痒疹胃病最擅长 作者/余禄珍

▲张仲林立德行医 专注痒疹胃病赞 作者/王文娟

▲三代行医张仲林 专治痒疹与胃病 作者/闫春迈

▲中医世家张仲林,痒疹胃病拿手活!作者/闫钟锁

▲潮安战友张仲林,痒疹胃病有专长!作者/张铁栓

▲张仲林中医世家 医治胃病与痒症 作者/卢素兰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 作者/王福生

▲潮安张仲林 医德远闻名 作者/蔡海文

▲战友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 作者/余华

▲杏林好医生 潮安张仲林 作者/姚君春

▲南粤好村医 潮安张仲林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崔柔然等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18位作者撰文同赞痒疹胃病医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13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兔年大吉平安喜乐!编辑/寒香医路

▲39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六十二岁生日贺词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11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龙年大吉行大运!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医生63岁生日特刊 编辑/寒香医路

▲《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作者/张仲林

▲甲辰龙年说龙药 作者/张仲林

▲第三届南方健康传播与创新大会精彩回顾!编辑/寒香医路

▲三世中医代代红——记裕德堂张开宏先生 作者/王福生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元旦抒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喜迎元旦 作者/张仲林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等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潮州日报】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林树源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龙年春节感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龙年春节寄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龙年大吉!给您拜年!作者/张仲林

▲潮安医生张仲林龙年治疗痒疹胃病更好 作者/邓连朝

▲赞张仲林医药 作者/刘堂平

▲行医传承人 潮安张仲林 作者/姚君春

▲张仲林 作者/江玲、林树源等

▲张仲林(白衣天使卫生兵 痒疹胃病医技精) 作者/姚君春

▲潮安村医张仲林事迹展播 作者/江玲、林树源

▲走进潮安村医张仲林的故事 作者/江玲、林树源等

▲【张仲林】八一建军节有感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八一建军节感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退伍不褪色) 作者/姚君春

▲退伍军医张仲林八一快乐 作者/邓连朝

▲水调歌头·祝贺老兵张仲林八一建军节快乐 作者/刘堂平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村医 时间: 2016年3月16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四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五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六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七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健康咨询扫码关注张仲林医生个人微信号


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导航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张厝巷村大道(张厝巷村委会斜对面)


▲张仲林,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名列《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张仲林公众号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愿一起拥有健康与快乐!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仲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