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胃肠病】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清代古籍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

张仲林
2024-11-23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勉励 编辑/寒香医路




来源/古今医案云平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划分为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其病名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中医认为腹痛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阳气素虚,以脏腑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温煦濡养为基本病机。现代医学中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腹痛均属于本病的范畴,腹痛既是一种单独的病证,也是多种胃肠疾病可导致的临床症状。中医对于腹痛病因病机及诊治方药的认识不断积累、不断加深,清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清代医家对于腹痛的认识更加成熟和完善,对古代医案的整理汇编更加完整。第5版《中华医典》是当代一部大型电子书,它全面且系统地整理了多类中医古籍。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一款专业医案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软件。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典》,从中筛选出治疗腹痛的清代方剂,在排除内科疾病以外的处方后,对收录的医案古籍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统计分析方法,归纳总结清代医家治疗腹痛的核心药物、药对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腹痛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检索清朝时期有关腹痛的医案,检索词包括“腹痛”“绕脐痛”“腹中痛”等病名。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腹痛中西医诊断标准且有明确的药物组成。(2)治疗方式主要为内服药物,中药剂型为丸、散、丹、汤等。(3)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药物。

1.3 排除标准

(1)用药记载不明确,重复出现或不完整的处方。(2)以中医外治治疗为主的方剂。(3)只包含一种药物的处方。

1.4 数据库建立及标准化

采用Excel 2010建立腹痛医案数据库,将医案当中所有处方所涉及的药物名称参考《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法半夏、姜半夏均规范为半夏,金铃子规范为川楝子。为了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可靠性,采用双人核对录入,将规范后的Excel表格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导入后再进行二次审核。

1.5 研究方法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分析池”,运用各类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当中设置置信度≥0.50,支持度≥0.10,提升度>1;“聚类分析”当中的距离类型设置为欧氏距离,方法为最长距离法;“复杂网络”参数布局为circle,边权重为10。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统计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到196首处方,涉及中药201味,使用总频次为1 300次,用药频次≥10次(频率≥5%)的中药共计34种,排名居前6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用药频次≥10次、频率≥5%的中药


2.2 药物属性统计

2.2.1 四气统计

对196首清代处方的所有药物进行药性统计,总频次为1 300次,温性药的频率最高(483次),占比37.15%,其次为平性药(268次,占比20.62%)、微温药(134次,占比10.31%)和微寒药(133次,占比10.23%)。见图1。

图1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的中药药性雷达图

2.2.2 五味统计

清代治疗腹痛处方中药味多以辛味为主,使用频次达646次,占比49.69%,其次为甘味(579次,占比44.54%)、苦味(476次,占比36.62%)和酸味(115次,占比8.85%)。见图2。

图2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的中药药味雷达图

2.2.3 归经统计

对196首清代处方进行中药归经统计分析,发现古代治疗腹痛所用药物归经排名居前6位的分别是脾经(877次,占比67.46%)、胃经(599次,占比46.08%)、肺经(542次,占比41.69%)、心经(402次,占比30.92%)、肝经(385次,29.62%)、肾经(304次,占比23.38%)。见图3。

图3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的中药归经雷达图

2.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分析模块对196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实际用药情况,设置置信度≥0.50,支持度≥0.10,提升度>1,提升度越大表明两药正相关性越高。根据本研究设置条件,最终得到核心配伍药对22个,所有提升度均大于1,表明这些药对的两个药物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按照提升度排序,排名居前6位的关联药对为厚朴-陈皮,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当归-白芍,苍术-甘草。见表2。

表2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的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药物聚类分析

对196首腹痛处方使用频次居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4。以距离>8为界,得到治疗腹痛的4组常用中药,具体分组情况如下:第1组:甘草。第2组:白芍、当归。第3组:附子、肉桂、干姜、人参、半夏、川芎、黄连、黄芩。第4组:白术、茯苓、生姜、大枣、木香、砂仁、陈皮、厚朴、苍术。

图4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中药聚类分析图

2.5 复杂网络分析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设置参数布局为circle,边权重为10)得到清代治疗腹痛的新处方:白芍、甘草、白术、陈皮、当归、茯苓、生姜、厚朴、人参、干姜、肉桂、半夏、苍术、大枣、砂仁、木香、川芎、附子、广藿香。见图5。

图5 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图

3 分析与讨论

历代医家在治疗腹痛的用药当中各有特色,清朝时期国家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医学著述活动硕果累累,清代医家对于古代医案的整理汇编更加完整,医学书籍数不胜数,对于腹痛的认识更加充分、更加完善,其辨证用药不仅传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还非常具有时代特色,有必要进一步整理和归纳。

3.1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清代治疗腹痛的196首处方中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单味药物频次较高的药物主要有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甘草性甘平,既可以补益脾气、益气和胃,又可以祛痰化饮、止咳平喘、缓急止痛,自明代以后,甘草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为其具有明显的“土”性,在脾、肺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缓解各类疼痛的治疗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是甘草多用来调和药性,故处方中多运用甘草调和诸药,使得甘草药物频次增多。白芍使用频次次之,白芍酸苦,《本草纲目》:“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故主要归肝、脾经,可以泻脾热,止腹痛,平抑肝阳,调养心肝脾之经血。甘草和白芍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来源于张机(字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两药合用可以调节胃肠道运动,松弛平滑肌痉挛,消炎镇痛等。当归主要归肝、心、脾经,在《本草新编》中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其辛行温通,故既能活血补血,又能散寒止痛,入补气药中可补气,入补血药中可补血,主血分之病,在治疗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中疗效颇佳。白术为补虚药,归脾、胃经,在用药配伍当中能与多药配伍达到调理五脏之效,又因其性味甘温,甘味入脾、温性燥湿,故白术既能温补扶正,又能燥湿利水,对于脾虚湿滞之腹痛有标本兼顾之效;同时白术在抗消化道溃疡、保肝利胆、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其中的白术多糖具有改善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不仅能调节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还可以调节宿主和肠道菌群消化食物中营养物质、氨基酸和胆囊酸代谢,以及尸体碱等代谢产物的产生,可以保护胃肠道。茯苓为利水渗湿药,甘淡,性平不偏,并兼补虚,入心、肺、脾、肾经,既渗湿利水,又健脾宁心,主治胸胁肋间气逆上行,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脾虚皆可使用。陈皮药用历史久远,盛名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其性温而不峻烈,为治脾胃气滞之佳品,因其味苦,能燥脾家之湿,因此对于湿热邪气困扰脾胃导致的腹痛等一系列症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可以抑制胃肠平滑肌以及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不仅能温和刺激胃肠系统进行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及排除肠道积气,有助于食物消化,显示了其芳香健脾和降逆除痛的作用。

3.2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分析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的核心药对共22对,其中厚朴-陈皮药对组合相关性最大,在排名居前6位的关联药对中,厚朴-陈皮药对理气燥湿祛痰,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甘草药对健脾渗湿,当归-白芍药对养血和血。胃偏于降,脾偏于升,厚朴下气协助胃降,陈皮理气协助脾升,两药配伍致使脾胃一升一降,发挥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之功,两者合用专治湿阻中焦、胃肠气滞所致脘腹胀满疼痛。厚朴-陈皮配合苍术-甘草寓于平胃散之中,以运脾和胃,化湿和中为治疗大法,常用于治疗湿气困阻脾胃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白芍与当归均有补血、柔肝、止痛作用,当归质润、味甘性温,性动而主走,为血中气药,白芍味酸质柔,性静而主守,为血中阴药,二药相合,相辅相成,既可养血行血,又可收敛阴气而又不至于动血劫阴,气血同治,阴血共补,肝脾同调。当归-白芍配合白术-茯苓寓于当归芍药散之中,可养血调肝、健脾利湿、调和气血,其临证不拘泥于妇人之腹痛,辨证为肝脾不调,血虚血瘀等引起的疼痛均适用,现代可用于肝硬化腹水、痛经、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3.3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药物属性统计表明,清代196首治疗腹痛处方多用辛、甘、苦味之药,归经主要在脾胃经,药性以温性为主。温性中药可补阳通阳,补肾助阳,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温性药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活性,还可以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呼吸系统、代谢系统、循环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辛味药能散能行,具有散寒、理气、行血之功,可治肝郁气滞、寒凝血瘀之腹痛;味苦能燥能泄,可清泄火热、泄降气逆,能治疗湿热痰阻之腹痛;味甘能补能和能缓,一方面有调和脾胃、缓急止痛之效,另一方面有补益脾气之功,可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在药物归经方面,因腹部本为脾胃经所主,其又居于中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故腹痛多以脾胃经为主,在治疗时应顾护卫气、调理脾胃以治本。

3.4 药物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的4个药物核心组合中,第一组仅甘草单味药,甘草有炙甘草和生甘草之分,在明清时期对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的区别有了明确的定性,“生则泻火,熟则温中”,清朝时期多发外感温热病,温病学派兴起,生甘草因有清热解毒之效而被广泛应用,甘草炙用则为炙甘草,其性味甘平冲和,有通行十二经脉,缓急止痛之效,善于调和诸药,故能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及其多种单体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甘草多用于辅助类用药,有调和诸药之效,在腹痛的治疗中甘草不仅能清热解毒、抗炎杀菌,还能补中缓急,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胃肠痉挛疼痛,是为“清”也为“补”,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第二组为白芍、当归,从气血方面论治腹痛,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亏虚、气机阻滞不畅均可导致血行受阻,瘀血阻滞则发为疼痛,故可取当归养肝补血之功,白芍柔肝健脾止痛、调和气血之效,气血同治,肝脾同调,既可以养血又可以行血,气血调和则诸痛自除。第三组主要由温里药、补虚药、清热药等组成,以寒热论治腹痛,过食寒凉、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退,中焦气机失调则极易引起寒热错杂之症,这与现代生活方式亦有相似之处,该类药物杂糅半夏泻心汤治疗大法,以辛开苦降之法,调和寒热、补泻兼施,和解脾胃寒热之邪,是为“和”法,再配伍附子、肉桂、干姜等温肾健脾之药以治本,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为“温”“补”法。第四组主要为理气健脾燥湿之品,实乃平胃散加减,若过食肥甘厚味则可导致痰湿内蕴,故取方中苍术、厚朴及陈皮燥湿祛痰运脾,白术配茯苓一健一渗,利水渗湿,木香、砂仁行气止痛,配伍生姜、大枣起到缓急止痛之效,主治气机不畅、痰湿阻滞之腹痛。

3.5 复杂网络分析

复杂网络分析所得方药中蕴含多种方剂,主要将腹痛分为三大证型:第一类为脾胃虚寒证,以新方中蕴含的附子理中汤为代表,现代研究表明附子理中汤不仅能够增强胃张力及胃肠蠕动,抗胃黏膜损伤,抑制肠道痉挛,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机体抗寒能力,且具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在中医方面该方具有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补虚回阳的作用,主要运用“温”“补”之法,使中阳得振,脾阳得复,腹痛自除,可治疗脾胃虚寒型腹痛,同时体现“不荣则痛”的中医思想。第二类主要是痰湿阻滞证,以新方中所含香砂六君子汤及平胃散为代表,在病机上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标,虚实夹杂则发为腹痛,香砂六君子汤可健脾益气和胃,平胃散可燥湿祛痰运脾,故可治疗脾胃气滞,痰湿阻滞等各类腹痛,同时体现“不通则痛”的中医思想。现代医学治疗多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两方面出发论治腹痛,这两类证型与其结论一致。不仅如此,新方中还蕴含当归芍药散及芍药甘草汤等方,此为第三大类型,即气血失和证,这一类型主要从气血关系论治腹痛,“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此类方药均可调理肝脾,使肝血充足,气机得畅,脾气健旺,气血调和,则腹痛自愈。徐淑琴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有利于腹水消退,提高肝功能。付勇刚应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有所改善,患者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评分下降。对于一些急性疼痛性疾病,可以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在现代药理研究方面,两方均具有抗变态反应、消炎、抑菌、解痉缓痛、镇静等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溃疡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等所致腹痛。

4 总结

综上所述,清代医家治疗腹痛多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并配合利水渗湿及祛痰药,运用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燥湿祛痰、养血和血、柔肝缓急等方式,以聚类分析的“清”“和”“温”“补”为治疗大法,得到一个新处方,并从“脾胃虚寒证”“痰湿阻滞证”“气血失和证”三大证型出发,探讨了清代治疗腹痛的处方及用药特点。此次数据挖掘不仅继承了以往的腹痛思路,为腹痛辨证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还结合了清代以及现代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清代治疗法则为现代治疗腹痛提供新的思考方式,重新审视中医药对腹痛辨证论治的认识,并且将清代古籍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搭建了中医古籍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李清梅,李绅绅,江水玉,等.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清代古籍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J].中医临床研究,2024,16(03):115-120.

▲原标题: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清代古籍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

▲素材来源:古今医案云平台 2024年09月27日 16:00 北京




▲温馨提示: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微信号:e53013 ) 



▲张仲林 作者/江玲、林树源等

▲张仲林(白衣天使卫生兵 痒疹胃病医技精) 作者/姚君春

▲张仲林(退伍不褪色 治痒疹胃病) 作者/姚君春

▲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张仲林(你从痒疹胃病诊所走来) 作者/邓连朝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来源: 南方村医 2016-03-16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南方农村报、潮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张仲林 作者/江玲、林树源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潮安村医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张仲林君你真棒 痒疹胃病最擅长 作者/余禄珍

▲张仲林立德行医 专注痒疹胃病赞 作者/王文娟

▲三代行医张仲林 专治痒疹与胃病 作者/闫春迈

▲中医世家张仲林,痒疹胃病拿手活!作者/闫钟锁

▲潮安战友张仲林,痒疹胃病有专长!作者/张铁栓

▲张仲林中医世家 医治胃病与痒症 作者/卢素兰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刘静珠

▲潮安村医张仲林医德双馨,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文 作者/蔡芳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 作者/王福生

▲潮安张仲林 医德远闻名 作者/蔡海文

▲战友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 作者/余华

▲杏林好医生 潮安张仲林 作者/姚君春

▲南粤好村医 潮安张仲林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崔柔然等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18位作者撰文同赞痒疹胃病医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13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兔年大吉平安喜乐!编辑/寒香医路

▲39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六十二岁生日贺词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11位师友同祝张仲林医生龙年大吉行大运!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医生63岁生日特刊 编辑/寒香医路

▲三世中医代代红——记裕德堂张开宏先生 作者/王福生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等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潮州日报】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林树源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龙年大吉!给您拜年!作者/张仲林

▲潮安医生张仲林龙年治疗痒疹胃病更好 作者/邓连朝

▲赞张仲林医药 作者/刘堂平

▲行医传承人 潮安张仲林 作者/姚君春

▲潮安村医张仲林事迹展播 作者/江玲、林树源

▲走进潮安村医张仲林的故事 作者/江玲、林树源等

▲退伍军医张仲林八一快乐 作者/邓连朝

▲水调歌头·祝贺老兵张仲林八一建军节快乐 作者/刘堂平

▲张仲林医生中秋节快乐 作者/崔柔然

▲为全国优秀村医张仲林而作(二龙戏珠) 作者/王福生

▲献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崔柔然

▲潮安张仲林治痒疹胃病擅长名远扬 作者/刘堂平

▲祝退伍军人张仲林医生国庆快乐 作者/刘堂平

▲特产胃病与痒疹 优秀医者张仲林——国庆节致敬张仲林医生 作者/姚君春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作者/张仲林

▲枸杞子疗病新用 作者/张仲林

▲壬寅虎年说虎药 作者/张仲林

▲癸卯兔年说兔药 作者/张仲林

▲甲辰龙年说龙药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喜迎元旦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元旦抒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龙年春节寄怀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龙年春节感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八一建军节感怀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八一建军节有感 作者/张仲林

▲【张仲林】国庆抒怀 作者/张仲林

▲第三届南方健康传播与创新大会精彩回顾!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在第五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中获奖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在2024年健康中国影像大展中获奖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四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五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六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七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八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九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健康咨询扫码关注张仲林医生个人微信号


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导航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张厝巷村大道(张厝巷村委会斜对面)


▲张仲林,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名列《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张仲林公众号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愿一起拥有健康与快乐!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仲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