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何雪松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6-10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社会治理要适应这一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真正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诉求纳入考量范围,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求。



原文 :《依靠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   何雪松

图片 | 网络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擎画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路线图,全会指出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全会对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有精确的判断,其中特别提到了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应该说过去一段时间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如何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如何更好地面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上,需要进一步改变思想观念、完善体系格局、创新手段方法。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诉求。从人民的生活出发,从可持续的生计出发,从激发社会的活力出发,这样才能以民生为要、聚合众力,促成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社会治理要适应这一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真正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诉求纳入考量范围,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求。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激发各个主体的活力,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要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个提法是对社会治理主体的进一步明确,为各地的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清晰的方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就是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从而推进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人民的心理感受,重视治理的情感维度。中央一直强调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意味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治理体系要以更加细致的、更加制度化的、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回应社会的关切,建构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失去这样的情感联结,社会治理体系的效能恐怕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情感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情感包含社会心态、群体心理和个体情绪三个层次,以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是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是简单片面的认识和做法。



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又要重视县域社会治理。《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县域是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节点,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同时不能忽视县域社会治理。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关乎基层的稳定和谐,关乎城乡的协调发展,关乎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关注 | 实现“改革创新者胜”,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

“十四五”:书写长远谋划,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