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 张薰华:中国土地批租制度的理论奠基人
2021年2月1日凌晨2点24分,著名经济学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在国内首个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议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薰华先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仙逝,享年100岁。
张薰华,1921年出生,江西九江人。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专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研究。著有《(资本论)提要》(三册)、《(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脉络》、《(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10部;论文《论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等100余篇。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资本论)脉络》和《生产力与经济规律》至今仍为经济学院各专业硕士生必读教材。
今日特重刊2013年8月8日《社会科学报》上的旧文一篇《张薰华:中国土地批租制度的理论奠基人》,以此表达对张薰华先生的深切哀悼。
《资本论》研究深入浅出
1921年,张薰华教授生于江西,在美丽的庐山脚下。那是一个史诗般的年代,充满了铁血和战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般都有坚强的意志和忘我的革命情怀。张薰华教授也不例外,他的后学及同事洪远朋教授就称他为:学者、革命者、领导者。
幸运的是,在战乱中漂泊的张薰华考入了大学,并且成为了一名革命者。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参与接管复旦大学,并被任命为“校务委员并兼常务委员”,代行学校行政事务。在复旦校史馆,一张特殊的“委任状”引人注目,那是1949年8月1日由陈毅和粟裕签署的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并兼常务委员”的“委任状”。张薰华是上海解放后首届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之一,和他并列一起的名字还有张志让(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望道、章益、周谷城、胡曲园、全则人等。
1959年,为回应当时的“中苏论战”,张薰华教授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高速度和按比例的关系》一文,与前苏联统计学家论战速度和比例的关系问题。正因为这篇文章,他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被特地挑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脱产学习三年。党意在培养有潜力的“红色理论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张薰华师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学文教授研习《资本论》,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资本论》研究。
1962年,张薰华回到复旦大学,担任经济系主任,开始系统地讲授《资本论》。他讲解《资本论》完全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理顺其内在逻辑,抓住事物之间的根本联系,不断归纳、出新,形成自己的表述体系。他授课和研究《资本论》的成果渐渐形成了《(资本论)提要》、《(资本论)脉络》和《(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等知名著作,将皇皇巨著提炼成逻辑清晰、内容精炼的文本。他一方面将研究心得和发现结集成为著作,另一方面将《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复旦大学功勋经济学教授蒋学模先生曾评价说,“(张薰华的研究)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影响深远。”
张薰华先生对《资本论》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为他讲课的深入浅出和栩栩如生。几十年过去后,他的学生们仍能清晰地记得“张老师用各种圈圈形象地表述《资本论》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所包含的系统思想用圈层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他认为生产力是经济系统的内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分别是中圈和外圈,它们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他又提出内圈的物质内容发展为“源泉和生产力”两个圈层;中圈的生产关系层发展为“商品所有制(市场经济)”和“要素所有制(私有或公有)”两个圈层;上层建筑圈层划分为“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圈层。张薰华的硕士、博士学生,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严法善说,张老师论理时喜欢“画圆圈”做板书,丝丝入扣;比喻时言之有物,引人入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78岁高龄时,还被评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一等奖。
“土地批租”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张薰华是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正是张薰华教授关于“土地批租”的论文,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批租”政策,为中国土地批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4年,在港澳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张薰华教授基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提交了论文《论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阐释“地租”在改革开放中城市建设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论文载于《中国房地产》杂志1984年第8期,并迅速引起学术界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初,上海市委研究室专门派员访问张薰华,并请他再写一篇《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兼论上海土地使用问题》,载于该室《内部资料》第6期(1985年1月21日印发)。文章指出,“土地的有偿使用关系到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土地的公有权问题。级差地租应该为国家的财源之一,港澳的租地办法可以采用。”《再论》这篇文章又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注意,嘱再补充,标题改为《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1985年4月10日载于该室内刊《调查与研究》第5期,发至全国各省市领导机关。这就为中国土地批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薰华是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土地批租”问题的学者。他提出,土地是自然环境的要素,也是重要资源。马克思不仅在《资本论》中做了理论剖析,而且逻辑地导出:土地应该国有,并由地租来实现国有。根据以上机理,土地国有化不仅排除了土地私有制,而且排除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因为集体单位使用土地带来级差超额利润,也是社会转移来的价值,不是他们劳动创造的价值。同理,国有企业也不应无偿使用土地。无偿划拨土地实质上是将国有土地变为企业土地。
张薰华的研究奠定了城市土地使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要素”一下子活起来了。1986年10月,上海市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对外商投资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第一次对土地进行有偿使用。1987年,在深圳参加“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会时,张薰华教授就此提出论文《论土地国有化与地租的归属问题》,后来,深圳市政府将该市农村土地全部收归国有。1987年9月,深圳市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以协商议标形式出让有偿使用的第一块国有土地。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后面,加上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此后,“土地批租”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也拉开了中国持续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帷幕。
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规律
张薰华教授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凭借扎实的《资本论》研究,打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脉络。然而,他并没有掉进书袋,拘泥于经典著作的理论研究,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积极观照现实问题,并娴熟地运用经典原理和方法,探索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为改革开放出谋划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薰华的研究兵分两路,“一路深入到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及其源泉(人口、资源、环境);另一路则探索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以至上层建筑)。”
张薰华提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将对象限于生产关系,导致我国实际工作中,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急于过渡;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不顾增长方式。单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联系来讲,形式(生产关系)不能抛弃内容(生产力)。主要视线应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规律方面,并得出结论:社会生产力是一个运动中的系统。
张薰华教授所著的《经济规律的探索》一书,是一部用《资本论》的原理深入浅出地探索经济规律的专著。这本书从生产力出发,一直深入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本书积极探索生产要素产权如何通过分配关系,进而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他很早就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在经济发展之初就提出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他创造性地提出,“农林牧副渔”排序应该为“林农牧渔副”。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土地就荒漠化,人就没有生存之地。”这一观点,得到中国生态学会石山研究员的大力推崇。石山认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山区建设的两条成功经验证明了张薰华教授“林字当头,搞好农业”的思路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张薰华教授还一直关心人口问题,虽年逾九旬,但无论何时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他都要呼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他说社会生产力的最终源泉在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靠科学,核心问题则在于克服人口量大质低,“人为万物之灵,通过教育传授科学知识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张薰华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过时”,能够解释并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曾指出:“张薰华是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他指出,以于祖饶、刘国光、杨圣明、张薰华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支持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汪仲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2021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1985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官网等进行网上订阅。
邮发代号:3-62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4
如果在订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电话: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会科学报社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