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 | “减负”下的“培优班”:任何保护都不是无偿的

万书润民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0-24


任何的“保护”都不会是无偿的,它的背后,是其他人的负重前行。



原文 :《“指挥棒”下的“培优班”》

作者 | 安徽  万书润民

图片 | 网络


寒假下午四点半,初三学生小叶穿好自己的跑鞋准备进行长跑训练,但他并不是体育特长生,也并非热爱跑步,像他这样练习的同学还有许多。如今,中考体育加试上调到60分,必考的长跑跑到满分也有些难度。老师倡导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充分的训练,学校也在假期开放运动场,方便学生“备战”考试。分数的“指挥棒”迅速调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神,对于排名靠前、成绩优异的小叶来说,体育需要确保万无一失,除此以外,他每天还要在“虚拟实验室”的APP上模拟化学和物理实验,在钉钉上上交各科作业,完成打卡和答疑。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叶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培优生”


公办学校的双重压力

小叶来自安徽的县城,城里有一所最好的公办初中和最好的私立初中,由于无法提供寄宿,公办的大部分生源来自家住县城即周边地区的孩子,而私立的生源则多半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个老牌公办学校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口碑,而历史只有十几年的私立中学,则以封闭化管理、全套的基础设施配置和教师工资与成绩挂钩的负责制见长。近年来,两所学校考取重点高中的人数更是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一般来说,对于中考的时间投入越大、学习安排越合理,分数回报越高。走读式的公办学校随着“教育减负”的社会呼声和政策导向,很早就取消了晚自习,早自习也是处于检查的“灰色地带”,“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学生的课程表上有”,更不用说周末补课,前几年进一步将下午的四节课改成了三节课,冬季四点半学生就放学回家了。学生的时间按理说确实“自由”地交还给了学生,但私立学校的学生却充分地在学校里享受着全勤的教育服务,自习室灯火通明,学生的时间被充分地组织和利用起来,学校和老师全方位地环绕,而这一切鲜明地指向完成课业、加强练习、提高分数。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公立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在压力之下会产生相当大的“补习”需求,希望学生的学习时长有保障,作业有人辅导。公立初中自身也有巨大的压力,初三考取重点高中的人数直接影响到初一的入学人数,然而大环境下,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补课,公办学校的老师也无法应对众多有补习需求的学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培优班”的想法举措应运而生。


“自愿”“免费”的培优班

从初三开始,学校遴选前50名的同学征询意见,对这一部分同学,将原本取消了的45分钟“课外活动”再次开展起来,并延长到一个小时,为语数英三门主课和物理一门有难度的副课开设专门的自习教室供学生学习答疑,其他科目老师在办公室答疑。这些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的平行班,而这些平行班的“尖子生”所组成的班级,就被叫作“培优班”。除了每天延长的一小时在校时间,同学们周末和假期还需要通过线上微信群和钉钉等软件,组成各科专门的学习拔高小组,每天完成基本的作业打卡之外,老师视频批改作业答疑,组织疑难专题讨论,链接到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这一系列的培优训练不光自愿,而且免费,可以说是县域内公办中学和私立中学竞争后的直接结果,公办中学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培优班”同学能够以百分之百的高分考入各级重点高中。也有了小叶假期每天的跑步训练和实验模拟。

  

同样的逻辑也发生在高中,很久以前,县高中为了确保尖子生考入重点大学也设置了“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将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成两到三个班进行集中培养,配备“明星老师”、教室设立在专门的位置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如今在学校层面,其他班级同样不再要求进行周末、假期的补课和自习,也没有时间进行“周考”和试卷分析,不强制要求晚自习,完全符合大环境下的“减负”要求,但是实验班内部,通过“上届传统”、老师“暗示”、学生自愿,以家长集体出资租赁学生自习场地的方式,重新将学生的时间组织起来,在这样的班级内,老师看堂,家长轮流值日,负责后勤、安全甚至是“放风”。这样,学生的假期和周末的闲暇被全方位调动起来,保证学习时间和随时都可以得到老师辅导的状态,这种班级进一步被称作“领军班”。



更紧张的其实是家长

“减负”的话题伴随着“关爱未成年人”和“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这确实是适应新时代变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那么“减负”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谈的呢?过多的“减负”是否使得原本具有办学独立性的公办中学陷入一定的窘境,造成所谓的掐尖“培优”、家长“领军”的现象呢?在这些尖子生背后,更多的平行班的学生如何学习,他们的家庭如何应对呢?同样的,在绕不开最具公平性的高考和中考模式的前提之下,尖子生的家庭为了维持他们在教育上的投入,迫于压力而选择了再次将零散化了的时间组织起来,而这种组织的成本最终还是需要学生家庭来支付。


公办学校的运营维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在不给补习的大环境下,资料费、补课费、自习费都无从谈起,学校仅仅凭借激情和热情能发动所有的老师无偿奉献吗?这显然也有些困难。那么更进一步的,优秀的老师会不会因为薪资待遇的绝对下降和在职业群体当中比较产生的相对下降而流向私立学校?面对私立辅导机构和私立学校的高薪保障,高校学生是否还会愿意选择公办中学作为人生职业?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思考。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学生,在长达数年、日复一日、作息规律、生活有节奏有目的有奔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处于激情和乏味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当中,他们的紧张和压力在与大多数同辈群体的比较当中都得以化解。但无论如何,孩子的身体、心理和学习,最终所有的紧张和压力更多地是落在家长身上,从襁褓开始小半辈子的陪跑,在中国普遍的家庭传统和伦理下,教育上的竞争只会因为大环境的影响而愈演愈烈。教育方式的革新和对孩子的保护是必要的,但孩子的工作就是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可以更加细致地加以讨论,而不是绝对性的“减负”。因为任何的“保护”都不会是无偿的,它的背后,是其他人的负重前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4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回乡 | 为什么接力棒传不下去了?

回乡 | 村庄垃圾去了哪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