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要真正实现可持续

张明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历史渊源是,我国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国际大循环格局。国际大循环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二是大力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当时的政策取向是“以外促内”,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外环境的两大转变使得国际大循环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第一个转变是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了长期性停滞、国际贸易投资摩擦不断,外部需求变得不稳定;第二个转变是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的GDP总量是美国的70%左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既是外部环境调整的压力使然,也是国内环境改变的动力使然。



原文 :《让消费扩大升级真正实现可持续》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张明

图片 | 网络



如何系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这一层面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三大支柱:一是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三是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如何实现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可以从供给、需求、供给需求相互结合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实现消费升级,关键在于供给层面。目前,中国城镇家庭对传统制造品的消费相对比较饱和,因此,消费升级有两大抓手。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广范围的消费选择;二是要满足居民对高质量服务的消费需求,例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强烈需求。其次,从需求层面来讲,要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关键在于持续提高居民部门,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和收入水平。


要显著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占比。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据可以看到,家庭部门收入占比大致从1990年代初的70%左右降低至目前的60%上下。这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初次分配中家庭部门占比。未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居民部门的占比应该提高一些,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的占比应该降低一些。要加大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再分配力度,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

  

看中国不能只看沿海,还需要看内陆,不能只看东南,还需要看西北。如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得不到改善,从全国层面来看,消费升级就很难真正实现。从各国后40%的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6年,中国后40%人口的收入占比大致从30%降到15%,这说明底层老百姓虽然绝对收入在上升,但是相对收入却在下降。中国消费的两极化现象突出,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的占比从2016年后上升非常快,现在超过了10%,从增量来看占比更高。



要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地流转来提高农民收入。考虑到大多数低收入人群分布在农村,因此,要着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还要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注定会长期化、持续化。要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房地产调控一定会持续进行,具体方式可能有变化,但是大方向不会改变。要通过公共服务改革来降低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现在中国国民总储蓄率依然显著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造成中国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红利,二是预防性储蓄。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的储蓄率将会逐渐下行。另一方面,要让居民扩大消费,就必须加快教育、医疗、社保领域的改革,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降低老百姓的预防性储蓄。


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层面来看,要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就要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塑造真正统一的国内大消费市场。未来十年中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就是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在未来十年内,随着要素的自由流动、自由聚集,国内有五个区域的发展会非常快。



第一个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的市场化程度是最高的,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两大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硅谷。第二个区域是长三角。长三角有两个优势,一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最高,二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平衡。第三个区域是京津冀。京津冀过去的问题是,在北京与天津的虹吸效应下,河北经济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如果未来雄安能够崛起,那么京津冀地区就可能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该区域的特点是资源分配中心,以及科创中心。第四个区域是由郑州、合肥、武汉构成的中三角。它们是高铁时代的最大受益者,是连接其他四大区域的中间地带,天然成为国内生产网络的重要中间环节。最后一个区域是由重庆、成都、西安构成的西三角。这个区域的特点是人均人力资本成本比较低,可以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承接扩散出来的产业。然而,未来是促进各地均衡发展,还是放开要素自由流动来加快特定区域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思考。


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让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同步,让工资增速与劳动生产率增速同步,这是非常明智的。在2035远景规划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7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关注 | 价格暴涨≠品牌升级,本土品牌如何提升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打造畅通双循环的主动脉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