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茨威格:写尽了人世的沧桑
茨威格逝世80周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就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深受中国读者欢迎,很多作品甚至被不断重复翻译,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由此形成的茨威格热经久不衰。
原文 :《茨威格:写尽了人世的沧桑》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 张意
图片 | 网络
80年前的2月22日,茨威格自杀,那时他刚过60岁生日。在一个甲子中他经历的事件、灾难和考验远远超过一代人,为此他写下了《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讲述了他那代人的故事,“在历史上,没有一代人曾像我们那样承受过这么多命运的重负”。
倡导用文化统一欧洲
他于1881年出生在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帝国,在拥有千年历史、跨越民族界线的大都城维也纳长大成人。但在他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这座帝国首都已经沦落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外省城市,从此他流亡海外,几经漂泊,最后止步在巴西的一个小镇。
1942年2月的欧洲正经历战争的至暗时期,身为“和平主义者”的茨威格对这场“兄弟阋墙,自杀似的互相残杀”的战争深恶痛绝。早在一战爆发后不久他就发表题为《致外国友人》的文章,忍痛向身处所谓敌对国家的朋友们告别,表达他想与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一起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他自诩“欧洲人”,倡导用文化统一欧洲。他结交欧洲各国的文化精英,罗曼·罗兰是他的挚友,高尔基喜爱他的作品,他拜访过罗丹,与乔伊斯有过交往,在弗洛伊德的葬礼上致了悼词。
他曾经是拥有百万读者、作品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作家,写诗写剧本写小说写传记也写游记杂文,还留下众多与友人的书信。他为人谦逊,从不因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托马斯·曼这样评价他:“德国文学一向不大受到欢迎,不如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也许从埃拉斯姆斯的时候起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作家像斯台芬·茨威格这样遐迩闻名。但是没有一个人这样举世闻名,却会像他这样虚心,这样腼腆,这样谦卑地接受这一荣誉。”他智慧、善良、渴望和平,但他也很任性,不能忍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远离他心爱的欧罗巴、朋友、书籍和收藏;更不能容忍自己的书籍被禁被焚。他洞悉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对人生的理解,就是少了等待曙光到来的耐心,“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但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自己也成为了作家笔下的故事人物
但他走得并不孤独,34岁的妻子陪着他共赴黄泉。最后时刻茨威格有些自私,他不想再陪着年轻的妻子熬过艰难的岁月迎接黎明的曙光;最后时刻茨威格的妻子非常伟大,因为爱他,就完全地尊重他,甚至尊重他对死亡的选择,而且毫不犹豫地追随他。尽管他在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她的名字,但是在给他妻子的哥嫂的告别信中他深情地写道“我们决定,为了爱,相依相守,不离不弃”。在茨威格夫妇自杀后仅两天的时候,一位友人收到茨威格的一封信,信中茨威格鼓励他研究法国哲学家蒙田,还引用了一段蒙田的话:“我们活着的时候依赖于别人的意志,但我们的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与名誉无关……死亡就是荣归故里。”
尽管他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事业的顶峰,曾经是德语国家作家中作品被翻译成外语最多的作家,但是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在德奥两国几乎绝迹,整整一代人不知茨威格是谁。待到百年诞辰时,他才荣耀回归,他的作品又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欧洲文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大批基于他的作品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作品、有声读物、戏剧朗诵,甚至还有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
他写尽了人世的沧桑、人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己也成为了作家笔下的故事人物,2011年法国作家Laurent Seksik以他和他的第二位妻子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纪实小说《茨威格最后的时光》出版并在第一时间译成德语,题为《预知黑暗降临》。2016年有关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电影《曙光之前》也被搬上屏幕。
茨威格热经久不衰
长期以来他被打上“只谈风月”“不问政治”的标签,而他的《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良心反抗暴力》《富歇》证明了这是对他多大的曲解。他创作了众多女性角色,最有名的当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对爱不求回报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但也受到女权主义者的批评。但在他遗作中发现的两部长篇小说《幻梦迷离》和《克拉丽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最终都把命运掌握在自我手中,不再甘于成为牺牲者,不再是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就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深受中国读者欢迎,很多作品甚至被不断重复翻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由此形成的茨威格热经久不衰。这位心理分析大师和文学传记巨匠废除千篇一律的人物范式,发掘人物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用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故事歌颂纯粹、唯美的爱情,更是用犀利、无情的笔触抨击蛊惑人心者和独裁者,警示世人;他的作品彰显庄严的人性、崇高的思想、复杂的情感,开阔我们的视野,带给我们深刻启迪。▋
斯台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台芬·茨威格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但他的作品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9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