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人民币国际化与中美脱钩
文 | 张焱
近期文章导读:
前天我们推送的《老卫生宣传画背后的故事》购书,没想到获得了这么多读者热情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已经购买的读者我们今明两天会发货并及时更新快递信息。目前这本书暂时没有了。如果后面还有的话我们会再及时告知大家。
今天又迎来新作者,带给大家一篇关于贸易战的干货满满的文章,请大家支持。
▽
贸易战究竟能带来多少损失?
讨论中美贸易战,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是不能绕过的一个坎。
按照中国海关总署2018年2月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298亿美元;从美国进口1539亿美元,中国顺差接近3000亿美元。按照媒体的说法,这3000亿美元的顺差,令特朗普头疼不已,于是就甩出了贸易战这个打法。
然而即便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还在不断扩大,如果强行维持现行的中美贸易格局,中国未来对美出口的增长潜力也非常有限。
这4298亿美元里,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各类非耐用消费品,基本已经占到整个出厂价格的一半到1/3,大约2200-1400亿美元;虽然美国的商品零售总额大致在5-6万亿美元,但是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中间费用。根据作者大概10年前接触出口商的情况,这些商品的出厂价大约相当于零售价格的1/6(主流电子产品会价差少一些,非主流的各类小玩意价差会更大,十倍二十倍的也很正常),所以整个美国消费的非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总量,估计在1-1.5万亿美元左右,很难超出2万亿。
近年来世界一些制造业企业采取“中国+1”的全球供应链新战略,再考虑到有相当部分商品中国没有比较优势(例如农产品、食品),所以实际上中国商品在美市场份额已经很难再有大的扩充。中美即便没有贸易战,中国对美出口所产生的“新增预期收益”也是有限的。
然后我们估算下中美贸易战对中国造成的损失。
中国对美出口的4000多亿美元里,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即先进口再出口);大部分对美出口商属于外资(主要是中国台湾厂商和各类跨国公司)。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大陆)实际能够从中美贸易中获得的增值部分有没有2000亿美元都值得怀疑。
2000亿美元的实际增值部分,大约是全国(大陆)GDP的1%-2%左右。不说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即便是这两年风口上的“金融地产”类,所波及到的社会人群和利益集团有没有总体的1/10?是值得怀疑的。
对美出口新增预期收益空间基本有限,现有对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增值相对于中国经济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这才是中国“哪怕中美贸易归零”的底气所在。
所以,中国为了维持中美贸易所付出的代价,原则上不会超出“中国对美出口的现有收益+未来对美出口的预期收益”。因为超出这一条件,基本上中国在现有经济形势下就不会妥协了。千做万做,折本生意不做。在这样一个收益有限,损失也有限的生意当中保持“底线思维”才是一个“正常智商”的正常表现。
所以,几个月前“权威人士”到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所开出的条件实际上是相当有“诚意”的。
中国是国际出境旅游第一大国,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 的统计,中国每年出国旅游花费大约2500亿-3000亿美元,相同口径下,大概两倍于美国,十倍于日本,远多于每年的石油进口和芯片进口。如果是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17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达到1152.9亿美元。不管哪种口径,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出境消费能力。最近社会舆论上在热炒“消费降级”,说个玩笑话,如果大家每年在旅游上降降级,减少一半的国外旅游费用,用于国内旅游,可能就把贸易战损失这钱抵回来了。
中美贸易战,焦点可能不是中美贸易本身
虽然特朗普瞄准的是美国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但我们要注意到:中美贸易战应被关注的焦点不是中美贸易,而是美元周期性回流所带来的全球美元荒,和由此产生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
美元做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长期减少逆差(减少国际市场中的美元增量)非常困难,并不现实——除非美国大幅度收缩美元的国际储备和支付份额。所以中美贸易战的目标绝对不是减少“美元的长期逆差”。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已经快要半个世纪,时间长度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由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长期看必然会造成国际美元泛滥和美元贬值,最终会威胁到美元信用。在学术领域,这被称作“特里芬两难”。
然而在这几十年里,美元做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非但没有动摇,反而愈加稳固,美元适用范围和交易量还在不断扩大。看上去似乎不太符合逻辑,但又恰恰真实的存在于现实世界。
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元的周期性波动(包括价格和流向)。美国人通过不断创造美元需求、扩张美元抵押资产、回收美元货币,形成了潮汐式的国际储备货币周期性流动,也让全世界好多国家因此受困于周期性的支付危机和金融危机。美元荒逼迫一些国家抛售其它资产,换取美元,美元持有者从中获取金融利润——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剪羊毛”。
对于美国来说,这没法保证得利的一定是美国,所以他们要做到:
1、手里有足够的弹药——美元;
2、防止其他国家手里有太多的美元,以防剪羊毛过程中被别人截胡。
2014年以来,美国的页岩油产业抵御住了低油价带来的冲击,持续扩大了产量,成功为美国挡住了一条美元流出的渠道;随后通过美联储加息、缩表,以及美国政府对海外利润的一次性减税等政策,大量美元开始回流美国。以2018年第一季度为例,该季度回流的美元约3000亿美元,这种情况估计会持续10个季度左右,基本上与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同步。这些回流资金除了一小部分用于投资以外,绝大多数会被用分红和回购公司股票以及收购其他公司的股权。
自己手里有了足够的“弹药”之后,美国人就开始打算消耗中国手中的美元了,如果再能够有效堵住(哪怕只是暂时的)对华贸易逆差这第二条美元外流渠道,美国人就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美元回流和加息来制造一场因美元荒而引起的金融危机,从而获得再次低价建仓的机会。
所以,指望短期“贸易战”分出胜负是不可能的。现阶段,确实是美国经济十几年来的最好时光。除非发生黑天鹅事件,美国在未来一两年内经济情况应该会不错,拥有承受相当伤害的能力,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执行自身所制定计划的能力,哪怕这些行为是伤害自身经济利益——只要特朗普能稳定的坐在总统位置上。
然后的问题就是——谁会被剪羊毛呢?纵观历史,美国每次加息都是以自身金融市场发生危机而结束的。目前看来,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会倒在美国之前,目前看来已经有明显迹象要倒下的:土耳其、阿根廷、巴基斯坦、南非、巴西、印度、中国香港。如果没有大户倒下,那美国这次就会比较亏了。
或许,我们也需要贸易战
前面分析过,即便中美贸易归零,中国所承受的损失也大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被人扔了一个臭鸡蛋或者烂番茄。臭鸡蛋和烂番茄当然砸不死人,但却会让人相当的狼狈,相当结仇。所以短时间内中国单方面“罢兵言和”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在全球美元荒的基本背景下,手握大量美元的中国很有可能以人民币参与收购。包括加入SDR、CIPS、货币互换、建立人民币石油期货等,近几年中国为人民币国际化做了相当的技术准备工作。此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民币属于特别有利于“资本形成”的货币。一旦人民币利率走低,与美国的利差减少到一定程度,人民币比美元更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资本货币”。
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无论是否有“贸易战”,中国近几年都将面临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
大型网游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调整一下平衡,否则就会无法维持的情况,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
中国现行的经济结构基本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财税制度改革和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这套体制在有效运行十几二十年以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到了逐渐难以维持的地步。加上2008年错过了绝佳时间窗口之后,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整整二十年没有进行结构改革了,之前的所有改革都只能称为拖延和掩盖问题,本质就是不断的做假账。
题外话,说一下为什么中国在2008年错过了经济改革窗口,这个其实涉及到人民币的发钞机制,90年代的财税改革,使得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和外汇绑定,基础货币发行依靠外汇占款M1,货币乘数依靠利率和存贷比,但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基本不再根据市场利率调整率,而是用存款准备金作为数量调整手段。实际客观上造成鼓励借贷炒高资产的风气。
08年其实是人民币和美元脱钩,同时获得独立货币政策的时机,顺便可以对整个财税体制做调整。但是当时中央完全放弃监管,并且让唯一对地方债进行统计排查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退休(2011年退休,2010年时,刘明康主持了对地方债第一次排查,当时大约10万亿左右)。之后的地方债排查就已经到2014年,但当时已经开始有了资本外逃(人民币高点就是2014年初),按照原先的正常做法其实已经不行了。标志就是2015年的汇改失败。因为此时市场预期已经完全变了。所以人民币的再次与美元脱钩,最早也必须到本轮美元紧缩结束(美国再次发生危机),才会有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所以,最近几年是胶着期,必须等到美国危机爆发(大小不论,关键是要改变货币政策),中国才有机会使得人民币完全与美元脱钩。这有些像当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的情况,有危才有机。
目前中国经济之所以难以维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资产价格的高涨和各类社会经济主体的债务堆积,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高杠杆”。所以,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都会在“去杠杆”(其实叫紧缩更加合适)的过程中度过,这种状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20年前后,而整个过程必然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小危机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萧条。
实际上现行体制下,任何债务的出清都需要靠危机,任何僵尸企业和食利阶层的消灭都需要靠危机和萧条。否则就如同癌细胞,营养越好发展越快,病人死的越彻底。所以贸易战端一起,中国国内并没有像一些人一样特别担心经济下行压力,搞刺激,反而加紧压缩政府债务投资,加紧控制房地产,逻辑极其清晰。
某种程度上,这次贸易战很可能是“恰逢其时”,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非常契机。如果没有贸易战,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什么时候正式展开还真不好说。关于此次结构调整的相关内容,笔者未来将在沉思录上发布文章,届时还请读者斧正。
既让中美双方都没有停止贸易战的必要性、紧迫性,那么维持一段时间的贸易战对于双方的政府都是有好处的。有利于两国政府团结内部,解决一些国内问题。
中美贸易战,可能是全球化解构的一次“前哨战”
在经过次贷和欧债危机冲击后,以美欧为核心的、单一的“中心—外围”国际贸易体系,逐渐调整为“8字双循环”体系:中美分别在上下两个圈的顶部:美国是前店,中国是后厂;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向美国学习,越是像美国就代表经济发展越成功。
但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经济的份额不断扩张,而且中国不断在高端产业和国际经济秩序中不断突入西方国家传统统治的领域,动摇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BAT、中兴华为等电信设备厂商、中车、上海电气等大型基础设备企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人民币加入SDR、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的不断推出,正在动摇整个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科技与产业升级的乏力和中国产业级别的不断提高,上下两圈产生两种趋势:既下圈不断扩张,挤压上圈;同时上下两圈有重合的迹象。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发展,同时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中国逐渐意识到:
1、 中国很难按照美国原有路径成为发达国家
2、 中国可能通过自身技术努力、通过投资不同于美国的其他技术和生活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成为发达国家。
这样一来,中国全球化的目标发生了偏移:
即:中国的目标从“我要努力奋斗,不断发展,变成美国那样的发达国际,过上好日子。”变成“我要不断创新,努力发展,变成和美国不一样的发达国家,过比美国还要舒服的日子。”
美国领导的全球化的基础除了经济(财富)、军事(安全)、技术(实现手段)外,最重要的是其文化(生产生活方式),这才是美国全球化的灵魂。除了在80-90年代受到以随身听、卡拉OK等为代表的日本威胁,总体上来说,美国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都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多数国家的发展方向。当年美国有个家庭剧《成长的烦恼》,每次播放的时候都是万人空巷。他所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理想中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于当时的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能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美国的生活。
但是中国在全球化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发展经济(积累财富)、掌握技术(购买和山寨以及独立开发自身所需技术)、加强军事(独立的安全),逐步发展出适合自身同时对于相当数量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吸引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中国人或许对此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有多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确实已经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式的生活对于世界潮流的引领。
同样是早上上班,美国人早上开车,车里开着收音机或听音乐(感觉是不是很20世纪);中国人坐上地铁,人手一个手机做低头族(追书、打游戏、发朋友圈、看视频)。这一切的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铁建、上海建工等的隧道和中国神车的轨道车辆)、三大运营商的3G、4G网络覆盖、华为中兴的基站、小米OV等智能手机共同推动的结果。
中美分道扬镳不可避免。鉴于美国实质上已经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经济上GDP的超越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张)。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与中国经济做一定程度的切割,并建立防火墙——比如引爆贸易战,就是一种选择。
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战的焦点不是中美贸易,而是人民币国际化和美元周期性回流所带来的全球美元荒。此外,本次中美贸易战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至少2-3年(基本与美联储加息缩表同步),贸易战对于中美两国整体的影响有所高估。未来美国通胀率会上升,带动利率提高,直到再次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如果先在其他国家爆发,美国就剪羊毛成功,如果没有大户倒下,可能美国这次就会比较亏)
与此同时,本次贸易战和美元回流是几十年来少数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但因为要忍受通缩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个过程对于国内会非常痛苦,包括产业重心转移和升级。
贸易战与其说是“贸易冲突”,不如说是中美两个大国为未来经济全球化解构而相互试探的一次前哨战。本次中美贸易战之后,目前8字双循环结构的世界贸易体系将逐步解构。
张焱 / 纯业余经济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