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春勇 2018-05-2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内容摘要

文学是现代的产物,文学同现代具有同构关系,而现代是由于欧洲内部的民族-国家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文学的建立是伴随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建立的。而古典的帝国及其相关体制在民族-国家建立中受到压抑,文就是这种被压抑的古典书写体制,相对于单一的民族-国家体制而言,帝国是多元与容忍的,而表现这种多元与容忍的书写方式就是文。鲁迅后期的杂文写作其实质正是向多元书写方式的文的更高层面的复回,而对单一的文学书写方式的背离。


感谢作者刘春勇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批评家


刘春勇


世界历史与文学进程中

的鲁迅及其价值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理论中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超越现代小说的文学表达样式,在他看来,现代(欧洲)小说同“现代”存在某种同构关系,小说的目的在于在上帝远去之后,将“人”树立为“成为一切基础”的主体,因此在小说中,主人公必须与一切世俗之物脱离关系,甚至不能有后代,用他的术语说,就是“小说厌恶生殖”。这样的小说在米兰•昆德拉看来是构建欧洲“现代”的几个世纪的梦想,甚至在这样一种小说结构里,根本性的笑与幽默没有它们的位置。①


米兰•昆德拉关于文学(小说)同现代的这种关联的讨论,我们在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的著作里同样也能看到。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里,柄谷开篇引用夏目漱石在他的《文学论》序言中关于“文学”的讨论,夏目漱石认为自从自己去了英国回来之后,总有一种“被英国文学所欺而生一种不安之感念”②。以此为开篇,柄谷整本书都在讨论“文学”作为一种建制,其实同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同一过程,或者更简单的说,“文学”是一种现代装置,并非如我们长期以来所认为的那样,文学自古就有。



因此,夏目漱石的“被英国文学所欺而生一种不安之感念”其实是东亚的第一、二代知识分子在最初接触现代“文学”时必然产生的一种陌生感。夏目漱石的这种感觉其实在中国现代之初两代知识分子那里或多或少也存在过。但两代知识分子的感受稍微有些出入,对于第一代知识分子(如章太炎)而言,在文学接受之初就有夏目的这种感受,但到了第二代知识分子,文学的建制在东亚基本形成,因此,他们对文学的制度最初几乎都是全盘接受的,并且大多数都一直这样自然而然地接受下去,但鲁迅是个例外,他对于文学的这种“不安”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东亚知识分子之所以对文学有这种不安之感,在于东亚与西欧的社会与政治结构的根本不同,即民族-国家的兴起源于西欧的内部的历史性需求,而东亚地区一直在“帝国”的结构中。但东亚的现代进程恰恰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结构压抑“帝国”结构的结果。并且不仅是“帝国”的结构被压抑,跟随“帝国”的一切——文化的、生活方式的——都被压抑。这样压抑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眼见的“现代”。


通常,我们的历史叙述会被民族-国家结构所慑服,并认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样的线性叙事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最近的世界历史叙述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孙隆基的《新世界史》③,刘禾主编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④以及柄谷行人近年来的一系列著作(《历史与反复》⑤《世界史的构造》⑥《帝国的结构》⑦等)都在致力于一种更为丰富的世界史叙述。在《历史与反复》中,柄谷指出,世界历史总在反复中行进,但这种反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的过程,而总呈现为过去某种被压抑的结构在更高一层面的复回。就目前世界状况而言,柄谷认为,过去被民族-国家所压抑的“帝国”结构有一种复苏的迹象,就东亚而言,目前的状况同120年前的甲午年极其相似,但却是一种高层面的回归,很显然中国不再是积弱的晚清帝国,而是日益强盛的“中华”。或者更简单明了地说,柄谷认为,中国过去被“压抑”的某种“帝国”原理正在回归之中。这种回归将会有益于世界历史的未来进程。在柄谷看来,“帝国”同现代民族-国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政治与文化系统。“帝国”是建立在“世界-帝国”体系之上的,“帝国”存在于相互的馈赠与礼让之中,具体表现为朝贡体系。与“绝对主权”所构建起来的民族-国家所不同的是,“帝国”容许“故乡”的存在,也就是在“帝国”原理中,帝国区域内的各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风习俗都会自然的存在,而不会失去“故乡”。但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世界-经济”体系之上的,这种体系会摧毁一切不相同的风俗与习惯使之一体化。并且,民族-国家相互的竞争最终的结果会导致霸道的“帝国主义”。同这种霸道的“帝国主义”相对的是“王道”的“帝国”原理,在柄谷看来,要抵制今天的霸道的“帝国主义”,在更高层面上恢复“帝国”原理是最好的办法与救治之途。⑧

 《世界史的构造》(左上)《历史与反思》(左下)《帝国的结构》(右)


随着民族-国家体系的衰落,同这种体系一种构建起来的文学及其制度正在急速地衰落,文学不再成为人们生活所关注的中心,或者历史地说,文学已经完成了它过去构建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现在,被文学所压抑的某种过去属于“帝国”的书写会随同“帝国”结构一起在某种更高层面上回归。这就是“文”/文章。


“文”/文章是古典时代/“帝国”的根本书写方式,既是个人养气修身通达天地的方式,同时也是“经国之大业”(曹丕语)。但这种书写方式到现代以来走到了尽头,受到了“文学”的压抑。但到了21世纪的目前,这种曾经被压抑的书写模式或许会在更高层次复回。并且只有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为何一度如此兴盛的文学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渐趋衰落,并且取而代之的“非虚构”写作兴盛起来。“非虚构”是一个尴尬的命名,它存在于“文学(虚构)”巨大的阴影之下,然而,它最终会取而代之。如果从被“压抑”的回归这个角度来讲,“非虚构”其实正是被压抑的“文”/文章在更高层面的回归。



目前正处在一个“文学”终结的时代,这谁都看得见。但在90年前,鲁迅早就以他写作的转变宣告了文学的终结,而这一点却很少人能懂。


鲁迅在留日时期举双手欢呼“文学”的到来,并使自我沉浸于其中,但就在他被民族-国家的“文学”所浸泡的同时,被压抑的“文”/文章的传统经由章太炎也传到了他的意识之中。⑨辛亥革命后,类似于夏目漱石的“被英国文学所欺而生一种不安之感念”的感受渐渐出现在鲁迅的意识之中,此前所建立的绝对的“文学主义”的观念逐渐开始松动,而其师章太炎的“文”/文章的观念在他脑海中一点一点复苏。《狂人日记》在实现了他留日时期的“文学梦”的同时也在宣告“文学主义”在他世界中的松动,因为《狂人日记》的写作始终伴随着写一点东西有没有用的彷徨。不过因为苦于不能忘却“寂寞青春之喊叫”(木山英雄语),所以“文学梦”还要继续下去,这结果就是《呐喊》《彷徨》,但虚无与黑暗也在继续,由于这些越来越浓密,以至喘不过气来,于是感到不得不甩掉,这就是《野草》的写作。《野草》是鲁迅甩掉黑暗与虚无的作品,同时也是鲁迅从“文学”的现代传统向古典的“文”/文章的传统更高层面回归的痕迹。在沉睡了多年之后,其潜意识中老师章太炎的“文”/文章的观念在鲁迅的世界中全面觉醒。而标志着这个觉醒的就是1926年秋冬的连续写作的两篇文字《写在<坟>后面》和《铸剑》。这前后,一种有余裕的“留白”写作在杂文中,在叙事作品(《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中诞生了。并且一同回归的有幽默、诙谐与笑,而这正是半个世纪后,米兰•昆德拉想要寻找之物。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文”/文章的高层面的回归。

鲁迅 《彷徨》《故事新编》《呐喊》


这之后,鲁迅全面转向杂文的写作,他说,杂文并非从我这开始,杂文自古就有,有文章就有杂文。⑩这不正是某种被压抑的“文”/文章的回归么?不过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回环往复。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著名的剧作家兼学者花田清辉才说,《故事新编》是“借前近代的某种东西为媒介而超越克服了近代”⑪的一种全新的书写方式,正是鲁迅所谓的不要以一般的“文学概论”来看待之的一种在当时,甚至到现在依然是某种极先锋的叙事作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鲁迅是先知者。鲁迅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世界史的发展方向。

 

本文原刊于《名作欣赏》2017年第12期,“文艺批评”公号推送为未删节版,与杂志刊载略有出入。


注释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注释


①以上观点见米兰·昆德拉:《小说及其生殖》,载[捷]米兰·昆德拉:《相遇》,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第47-50页。

②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8页。

③孙隆基:《新世界史(第1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④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⑤ [日]柄谷行人:《历史与反复》,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⑥ [日]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⑦ [日]柄谷行人:《帝国的结构》,林晖钧译,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⑧上述内容分别见于《历史与反复》和《帝国的结构》两本书。

⑨参见下面一段话:“首先,关于文学的概念。《文学论略》在批判六朝以来虚饰华美的文学定义之后,也批判了‘某人’相当近代式的文学定义:‘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与此相关,在有别于最初演讲章的文学论的‘国学讲习会’的另一个特为数位关系密切的留学生所开设的讲习会上,有这样的小插曲:根据当时与鲁迅和周作人一道前去参加的许寿裳回忆说,在讲习会席间,鲁迅回答章先生的文学定义问题时回答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受到先生的反驳,鲁迅并不心服,过后对许说:先生诠释文学过于宽泛。”《国粹学报祝辞》,1908年,《国粹学报》第4年第1号。转引自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223页。

⑩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载《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页。

⑪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明日推送:

邓菡彬:芳华,致伟大的新媒体电影时代的到来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刘春勇: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 ——兼论《不周山》 中的“油滑”

文艺批评 | 刘春勇:类圣经书写与文学之死——以鲁迅为例

文艺批评 | 邱焕星:鲁迅研究——从区域视野到世界视野

文艺批评 | 代田智明:全球化 · 鲁迅 · 相互主体性

文艺批评 | 朱康:“二十世纪文明”对“十九世纪文明”的扬弃——早期鲁迅的文明观与现代观



本期编辑/凯风自南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