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神女》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斜
目
而
视
神女
片名:神女
导演: 吴永刚
编剧: 吴永刚
主演: 阮玲玉 / 黎铿 / 章志直 / 唐槐秋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1934
片长: 76分钟
又名: The Goddess
剧情简介
上海1930年代,贫苦女人(阮玲玉)为养活儿子沦为暗娼,并不幸被一流氓看中霸占,她几次试图逃脱流氓的控制,均告失败,儿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她不想因为没钱使儿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便继续拿身体挣钱,为此,她要瞒着流氓从有限的收入里偷偷取出一些攒下。
她的身份被儿子同学的家长得知,众人联合向校方施压,要“妓女的孩子”滚出校园,以免败坏学风,校长通过家访,晓得了女人的艰辛,决定让她的儿子继续在学校读书,可是一人的力量太单薄,学校董事会仍决定将其开除,女人为使孩子能继续念书,去拿积攒下的血汗钱准备远走他乡,不想她的钱已被流氓偷去赌博输光……
人物简介
阮嫂 演员 阮玲玉
在夜之街头,她是一个低贱的神女。当她怀抱起她的孩子,她是一个母亲。一夜她为躲避警察的追捕,误入流氓的住所,迫不得已屈服于流氓的淫威之下,从此受他操控。
儿子 演员 黎铿
阮嫂的儿子,乖巧听话,女人让他上学受教育,孩子的学习很好,可是周围的流言蜚语使孩子遭到歧视而被迫失学。为使他继续上学,女人打算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开始新生活。
流氓章老大 演员 章志直
操控女人的流氓,因为女人误躲进他的家中而想办法找到了女人的家,以卖掉她的儿子为要挟,强迫她继续卖淫。并偷去她所有的积蓄,使之不能离开。最后被女人用酒瓶砸死。
幕后花絮
1.201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始启动对这部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作,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修复效果不尽理想。2014年进行了二次修复,请中国作曲家邹野为电影创作了全新的配乐,并进行展映。
2.吴永刚在当导演前是联华影业公司的美工,该片是他执导和编剧的第一部电影。
3.吴永刚第一次写剧本,不知道阮玲玉会不会答应演出。其实在阮玲玉父亲死后,她母亲曾因生活所迫一度也去当了妓女,阮玲玉虽小,但知道这事。所以当她看过剧本后,爽快地答应出演角色。
4.1938年吴永刚翻拍了自己的电影《神女》,是有声版的《胭脂泪》,由于当时阮玲玉已经离世,导演吴永刚选择了胡蝶出演,饰演她儿子的则依然是黎铿。
5.当时默片在影院上映时,采用的是现场伴奏的形式。
精彩影评
妓女生活是一个常被艺术作品表现的题材。但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却抓住妓女生活的内在矛盾,选择了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表现角度。影片中有一个字幕这样写着:“神女——挣扎在生活的旋涡里——在夜之街头,她是一个低贱的神女……当她怀抱起她的孩子,她是一个圣洁的母亲——在两重生活里。她显现了伟大的人格”。这是对影片主题的集中表述。妓女这一职业本身就是作为家庭形态的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出卖肉体这一行为本身就足对人的尊严的最大亵渎。但是妓女也是人,也应当拥有家庭、爱人和被人爱的权利。但她被剥夺了这一切。神女作为一个无其它方法谋生的母亲,她把能够给自己孩子以母爱作为自己追求人的尊严的一个具体化形态。影片让我们看到对女主人公母爱的剥夺,正是社会对于她作为人的生存权利的一种畸型的蔑视和否定。
影片《神女》首先是从人道主义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作出控诉的。它没有直接描写30年代那些社会动荡和社会事件。那些歧视神女母子的人们大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普通市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神女》体现的首先不仅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主题,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主题。它表现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女主人公人格和生存权利的否定。例如影片所表现的流氓对神女的霸占和欺压,是那个社会阶级关系的直接写照。而孩子在学校的遭遇则体现了作品生活视野的拓展和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思。神女想通过让孩子受教育来改变母子的命运。这当然只能是幻想,孩子存学校不断受到歧视和欺侮,甚至要被赶出校门。老校长虽然亲自家访,对神女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并在校董事会上以“不能否定她和孩子的人格”为理由,力争继续收留孩子上学。但最终他又只能以辞职而告终。这一切不仅增加了影片在社会批判意义上的现实感,也反映出空洞的人道主义说教在畸型的社会现实面前是多么软弱无力。并且暴露了当时教育的阶级实质。老校长的失败已点明了《神女》的悲剧意义不仅是神女母子的命运悲剧,而且也是一幕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即是神女,也是母亲
《神女》所描绘的妓女生活,是个被中外艺术家一再采用的老题材了。但是,编导吴永刚却是极有独创性地处理了这一题材。他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描绘妓女的非人生活上,也不是通过一些偶然事件表现妓女的某种高贵品质,从而反衬出一些身份“高贵”者的卑下,而是根据他的观察体验,深入到妓女生活和性格的内在矛盾中去,即:她作为妓女,不得不强颜欢笑,出卖肉体,出卖人的尊严,忍受着最屈辱的生活,但她们同时又是能够劳动,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又是母亲,有着人的尊严和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因此,她们又不安于妓女的地位和生活,竭力要摆脱这种生活。影片抓住这一矛盾,把它作为“神女”性格发展的基本内容,在“两重生活”里真实细致地刻画“神女”的性格,这就使得银幕上出现的妓女形象,不仅具有独特个性色彩,也有深刻的概括意义。
——摘自Mtime时光网(节选)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观影资源
或许你还想看
○
本期编辑 | 此木
图源 | 网络
○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