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肯尼思·洛纳根 2018-05-25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海边的曼彻斯特


导演: 肯尼思·洛纳根

编剧: 肯尼思·洛纳根

主演: 卡西·阿弗莱克 / 卢卡斯·赫奇斯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C·J·威尔逊 / 凯尔·钱德勒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8-25(中国大陆) / 2016-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6-11-18(美国)

片长: 137分钟

又名: 情系海边之城(港) / 海曼

1

影片介绍


初听这个片名,不免让人想到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队曼彻斯特联。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片,片名中的“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个完整的小镇名称,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口总数只有5136,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边小镇。

正如马萨诸塞州极寒的冬天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一个名叫Lee的男人,沉默寡言,在波士顿无休无止的做着各种杂活。但这似乎只是他为了逃避过去、隐藏悲痛所找的借口,甚至当收到挚爱的哥哥Joe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消息时,他严肃阴沉的脸上也没有增加更多的悲伤。在他回到摒弃多年的家乡曼切斯特后,发现自己被指名为侄子Patrick的监护人。Lee不愿搬回这个有着太多回忆的家乡,而侄子Patrick则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他远走他乡。

本片获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主演卡西·阿弗莱克也荣获此届最佳男主角。


2

角色简介

Lee

演员: 卡西·阿弗莱克

李·钱德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李原先有个幸福的家庭,但是由于他的失误,三个亲生儿女死于大火,从此李一蹶不振,与妻子离婚,在波士顿无休无止的做着各种杂活。

Patrick

演员:卢卡斯·赫奇斯

帕特里克,是李的亲哥哥的儿子,品学兼优,英俊帅气,同时和两个女孩交往,有自己的乐队,还是篮球队和冰球队的主力。爸爸死后,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成了他叔叔。

Randy

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

兰迪,是李的前妻,温柔善良,家中大火,她被救出,兰迪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被大火吞没却毫无办法。由于心中怨恨,对李恶语相向,相爱的夫妻由于一场大火而分手。兰迪最后哽咽着对李道歉,但是李却不能释怀自己犯下的过错。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3

关于影评


饰演前妻的米歇尔·威廉姆斯,她凭借在本片中的表演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拍摄时,米歇尔因档期原因不能常驻剧组,只在有戏份的时候赶回片场,但她每次都能马上进入角色,这可能和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有媒体曾如此评价米歇尔:“她曾是《断背山》里的沮丧妻子,也曾是好莱坞最悲伤的女人,她一直是狗仔们最关注的对象,更是一位渴望真爱的单身母亲。”

2004年6月,米歇尔和希斯·莱杰因拍摄李安的《断背山》相识。2005年,米歇尔生下女儿玛蒂尔达。次年3月,米歇尔和莱杰凭《断背山》双双获得奥斯卡提名,两人一起盛装走上红毯,手挽着手,满面春风。2007年,就在希斯·莱杰离世的4个半月前,米歇尔与他分手了。原因是莱杰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到了米歇尔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不久后莱杰就与她天人永隔了。


《断背山》合影,左起杰克·吉伦哈尔、安妮·海瑟薇、希斯·莱杰,前为米歇尔·威廉姆斯


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对影迷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对于米歇尔就是天翻地覆。有朋友说:“那是她生命中一个极度黑暗的时期。她是个浪漫而感性的人,她总是认为自己对未能帮助莱杰负有部分责任,这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希斯·莱杰生前的一些朋友也认为,米歇尔是造成莱杰死亡的重要原因。有人说:“米歇尔在和他分手之后带走了女儿玛蒂尔达,这实在让他感到撕心裂肺。”

自责加上怀念,让米歇尔无法走出希斯·莱杰的阴影。她说,希斯·莱杰走后,她觉得自己如同把伤口暴露在空气里听之任之的行尸走肉。

但作为一名单身母亲,米歇尔没有让希斯·莱杰的形象在女儿的成长中缺席。在她位于布鲁克林的家中,依然摆放着希斯·莱杰的照片,莱杰送给女儿的毛绒玩具也完好无损,就连米歇尔那一头标志性的精灵短发也是为莱杰而留的。她说:“我为了那个喜欢短发的男人剪了这个头发,我现在留着它,就是为了表示对那个人的怀念。”



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我们也能注意到李每次搬家都要精心包裹的三个相框。导演自始至终也未给这三张相片一个正面镜头,但每名观众都可以在欲言又止的镜头中猜出相片的真正内容:李死去的三个孩子。影片最后,侄子帕特里克在看到叔叔房间内的三个相框,终于理解叔叔为什么无法继续在小镇生活,决定尊重叔叔的选择。

影片中李失去孩子时,侄子得知父亲的死讯时,都没有失声痛哭,或者默默流泪,但导演运用大量白描去铺陈情绪,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痛苦,这种无处发泄的痛苦比大哭一场更显压抑,也更加折磨。

侄子在父亲死后一直没有哭,直到他见到父亲在停尸柜中被冰冻的尸体,又见到冰箱里的冻鸡肉,突然崩溃痛哭,压抑的情绪才宣泄出来。而失去孩子的李,早已将自己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甚至失去了哭的权利,他在不顺心时只能用暴力行为自残,或者在酒吧滋事斗殴。



如果说《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米歇尔饰演的妻子兰迪在失去三个孩子后选择重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那现实中的米歇尔则更像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丈夫。

治愈伤痛的良药只有时间和新欢,米歇尔也曾尝试用恋爱把自己从回忆中拯救出来。她先后和《云端情人》导演斯派克·琼斯、《简爱》导演凯瑞·福永、演员杰森·席格尔等人产生恋情,但全都没能走到最后,其中不乏因对方无法接受女儿玛蒂尔达导致的分手。如今的米歇尔似乎已经适应了单亲妈妈的生活,独自一人将女儿养大,有媒体拍到女儿玛蒂尔达的照片,发现其长相已经与希斯·莱杰有几分相似。

有媒体评论,《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谈理想也不商业,是一部讨论人生遗憾的严肃艺术。它从生活的细节出发,讲述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真实状态——他们跌倒后并没有再爬起来,遗憾大约占了他们人生的一半长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反鸡汤电影。影片中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地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人与人之间的对白平淡简洁,舒缓的配乐中透露出一丝伤感,故事中没有救赎,也没有解脱,但这种遗憾恰恰是本片最好看的地方,因为这才是人生啊。


——(豆瓣)大海里的针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华彩,无疑属于这一组镜头:李·钱德勒在律师处得知自己的哥哥在去世后将侄子“委托”给了自己,霎时间“做父亲”的往事泛上心头。

镜头切换到了悲剧发生的那个夜晚。在与朋友玩闹之后,李·钱德勒因为自己的疏忽酿下惨剧。镜头穿越时空的来回剪辑,营造了一番生活支离破碎的景象。而让这组镜头渲染力加倍的,则是来自阿尔比诺尼的器乐作品《G小调柔板》。

这一支巴洛克风格的柔板,在音乐史上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乐曲”。在管风琴所营造的哀伤的旋律线之下,弦乐那如泣如诉的配合,的的确确展现出了李·钱德勒的心境——悲伤而且无奈。那种无法逃遁、无法原谅、无法走出的情绪,像是此时此刻的音乐一样,令人喘不过气来。



而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小提琴的一段华彩再度将人带入到了音乐所营造的高浓度的情绪质感中。管风琴适时地再度进入,重复的主题小节深化了所谓的“悲伤感”。李·钱德勒对过错的自谴,对过往的眷恋,对侄子那种无处安放但又无法舍弃的责任,令观众感同身受。

在娱乐化的口径里,《海边的曼彻斯特》被称为“中年丧片”。虽然“丧”是其一个主要特征,但在导演的掌控中,“丧”并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那种明知生活不可为,但却依然要为之的从废墟上重新构建生活的“壮举”才是导演所诉求的对象。

巧合的是,《G小调柔板》这一支曲子,也是从废墟中被“挖掘”出来的。创作这一段柔板的阿尔比诺尼是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活的却并不风光。他曾经撰写的50余部歌剧和100多部器乐作品,在其生前只发行了9部。1945年,为了完成历史考古工作,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拉莫·吉亚索托来到了被盟军轰炸了的德累斯顿萨克森州立图书馆。他声称自己在这里发现了阿尔比诺尼的一些三重奏作品,并用了十余年时间整理这些“残片”,最终于1958年发表了电影中的这支《G小调柔板》。

一方面是“重建生活”,另一方面是“重建音乐”。影像的故事和乐谱的演绎在这一段蒙太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其背后风云际会般的历史,也为影片提供了一丝“互文”的意义。

在这一段镜头之后,李·钱德勒在曼彻斯特小镇开始朝着自我救赎转变。虽然他曾经想用自杀了却此生,但这终究不是基督徒的“救赎”方式,所以寻死不成的钱德勒只有另寻他途来“求活”,并希冀着用重新在此生活,来寻找心灵救赎与自我谅解的可能性。

——凤凰网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影片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三块广告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步履不停》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细细的红线》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霍华德庄园》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小森林》


 文/打破碗碗 

图/网络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