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青年马克思 Le jeune Karl Marx 》
点击“文艺批评”选择关注
斜目而视
青年马克思
Le jeune Karl Marx
导演: 哈乌·佩克
编剧: 帕斯卡尔·博尼策尔 / 哈乌·佩克 / 皮埃尔·霍奇森
主演: 奥古斯特·迪尔 / 史特凡·柯纳斯克 / 薇姬·克里普斯 /奥利维埃·古尔梅 / 汉娜·斯蒂尔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 德国
语言: 德语 / 法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5-05(中国大陆) / 2017-02-12(柏林电影节) / 2017-03-02(德国)
剧情简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随后带妻子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角色介绍
哈乌·佩克 Raoul Peck
代表作:我不是你的黑鬼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泰迪熊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6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最佳纪录片导演(提名)
卡尔·马克思
演员 奥古斯特·迪赫
青年革命者。在《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他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斗争。在巴黎期间,他与恩格斯相识,虽然一开始称对方是“门外汉”,但十分赞赏恩格斯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人成为革命同志并结下深厚友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演员 斯特凡·科纳斯克
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国拥有多家纺织厂。但他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极其不满。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此为契机与马克思成为朋友。不仅与马克思互为精神支柱,更为马克思提供了经济支援。
燕妮·冯·韦斯特伦·马克思
演员 薇姬·克里普斯
出身自德国名门望族,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她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玛丽·伯恩斯
演员 汉娜·斯蒂尔
来自爱尔兰的纱厂女工,爱憎分明,争强好胜,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在恩格斯父亲的工厂工作时与恩格斯相识,后来与他结为夫妇。帮助恩格斯与正义者同为盟取得联系,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 评
文/摘自豆瓣·逍遥君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向历史人物致敬的传记电影——简单的内容、简单的人物、简单的话语……但其表达的“东西”却一点也不简单。
1.不简单的时间点
该电影的出场时间:2017年2月——这一时间点有两个万分关键的痕迹:1917年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电影里提到过的《共产党宣言》写作月份。哈乌·佩克——一个左翼性质的导演——与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三国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合作而完成了这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在“2017年2月份”于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首映,周末开始在德国270家电影院公映,随即登上德国电影排行榜前10。因此,这一电影,无论作者们的原意如何如何,至少对于一些无产者来说,隐晦地表达了一定的深刻意义,因为它铭记着一个依然存有但明显衰落了的现实:“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共产党宣言》)”虽然共产主义运动现在在全世界确实都处于低潮阶段,但标记历史这一行动,不仅只有怀念的意义(纪念伟大的十月革命一百周年!),而且同时也提醒着一些人随时要结合实际去思索这些问题——“今夕是何夕”、“阶级状况如何”、“全人类真的自由平等民主了吗”——并以此为引导,去寻找方法、创作新路和继续改造世界。
2.不简单的形象
由于时间的压缩、技术的不纯熟、展演的不给力等原因的影响,这一部传记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普遍性不足够丰满,进而受到了一些观影者的职责,这一点确实是本片的缺陷。但是,即使电影里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我个人也不认为它们像有人说的那么无聊,反而很有趣:至少它呈现了真实的人物形象——平凡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由于某些险恶用心,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主义)一直被某些人(当代赵家人)塑造成表面高大上而实际假大空的历史形象,由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直接厌恶。但这电影里,直接地展现了有着日常的爱欲行为(马、恩与各自的伴侣)、不良的生活习惯(熬夜、饮酒、不爱收拾整理等)、正常的麻烦事情(马克思的艰难找工作、恩格斯与父母的纠纷、养家糊口的艰苦等)的“马恩-普通人形象”,隐晦地提示了马恩思想在实践和斗争中的演变过程(青年黑格尔派——人道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更用细节性台词表现了祛魅了的人物形象——在平凡人的生活里,他们活出了可以去安慰穷人、帮助他人和改变世界的不平凡生命。一如马克思的人生格言所体现的道理:“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恩格斯人生格言》”
3.不简单的反思
在这部模板化的电影里,也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反思,由此使得这部简单电影变得不简单。
魏特琳对马恩的“阶级观”的批判:当马恩义正言辞而激动地提出要写一份震撼工人阶级的引导性行动纲领的时候,影片里的魏特琳说了一段我认为这电影最为深刻的台词:“批判会吞噬一切存在,当没有其他东西可吞噬的时候,它就只能吞噬它自己。”联想到后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某些过激事故,这句台词带来的反思意义也就诞生了:批判是什么?以批判一切常识、传统、道德为目的的批判理论,不应该反过来批判一下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吗?在把批判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时人们应该注意什么?
4.暂时的结论:
综合来说,这一部电影确实拍摄得过于简单化,比如十九世纪工人们的生活现实并未被活生生展现,马克思一家的被迫流浪过程没有被细致化呈现、马恩的实际斗争活动也没被展演得的太多……但通过对以上提过的一些电影片段、电影台词、电影形象的分析,我发现这部电影并没有那样的糟糕,反而显现和隐藏着一些不简单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纪念、祛魅和反思,虽然作者们最终还是从正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当然,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人们自然有着不同的意见、评价和判断,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确实是一部有意义、及时的但也只能定位为尝试性质的电影。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洛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