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四次》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四次

斜目而视

 四次 Le quattro volte



导演: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编剧: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主演: Giuseppe Fuda / Bruno Timpano / Nazareno Timpano / Artemio Vallone / Domenico Cavallo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德国 / 瑞士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2010-05-16(戛纳电影节) / 2010-05-28(意大利)
片长: 88分钟
又名: 灵魂的四段旅程(台) / 四时之乐: 人.羊.树.煤 (港) / 第四次 / The Four Times


剧情简介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也就是说,所有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42岁的前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用这个灵魂循环的理论来描述当今卡拉布里亚地区一个山村里的生活。



    这个小村子,依山傍海,从山麓间,你可以看到远处的伊奥尼亚海。这是一个好似时间停止的地方,这里的石头有权改变事件的发生,而山羊们则会停下来思考天空的由来。 



  这里住着一个已经时日不多的老牧羊人,他病了,他坚信他找到了续命的良药,他从教堂的地板上收集灰尘,每晚就水喝下。 



  在一个羊圈里的一小片黑土地上,一只山羊生下了一只小白山羊,生命最初的不适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它的眼睛立刻便睁开了,它的蹄子已经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整个村子的生活都被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充满了希望。小羊在逐渐成长,它变得强壮起来,开始玩耍。 



  一次疏忽,它独自离开了在休息的羊群抛开,它在厚厚的植被中迷失了方向,直到精疲力尽,在一株雄伟的杉树下歇脚。 



  这棵巨大的树随着山间的微风摇摆。时间流逝,季节快速地更替,这棵巨大的杉树失去了枝叶摇摆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轰鸣。 


  杉树倒在地上,他被砍倒了,被肢解,它白色的木材被用当地古老的技术转化为木炭。我们最后一次见它,是它随着烟雾和尘埃消逝…… 



  如诗般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对于一个被遗忘的永恒之地的诠释,揭示了和谐的真谛。这是一部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特殊效果的科幻电影,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未知的奇幻世界,讲述了一个由四个生命互相交叠的奇妙故事。


获奖记录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2010)

导演双周单元 欧洲电影奖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第55届意大利大卫奖  (2011)

最佳导演(提名)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最佳制片人(提名)

 Andres Pfäffli / Elda Guidinetti / Gregorio Paonessa / Marta Donzelli / Susanne Marian / Philippe Bober / Gabriella Manfré


最佳音效(提名)

 Paolo Benvenuti / Simone Paolo Olivero


第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2011)

最佳外语片

四時之樂

·

·

·

·


精彩影评

芦哲峰   2011-12-18


人的命运:每日劳作,放羊伐木烧炭,孤独死去;羊的命运:变成奶,变成肉,变成屎;树的命运:被采伐,被锯断,被烧成炭;炭的命运:化为热,化为灰,化为轻烟。


——来自豆瓣  

陆支羽  2012-01-22


于是,我们活在永恒的轮回里,不再害怕死亡,一如热爱生活般热爱死亡。于是,你在你所皈依的时空里白描下言语之外的气息与印迹,你看见风潮涌动,把你托上高空,抛向远处。于是,那一瞬,有一个老人死去,有一只小羊落单,有一棵大树倾倒,有一堆木炭烟灭。一次即永恒,四次即轮转。


——来自豆瓣


灵魂的四次

——狄米


电影前四分之一的重心在衰老的牧羊人:他日复一日照顾羊群、送羊奶、用教堂扫地聚集起来的灰尘泡水治咳嗽……直到有一天悄无声息的死去。全片最戏剧性的段落是在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牧羊犬把用来稳定斜坡上停放汽车的塞子衔开,于是汽车缓缓滑进羊圈,冲坏栅栏。山羊纷纷出逃,却没有走远,大多聚集在牧羊人家门口,有的走进房间里关切探望卧病在床的老人。镜头视角再次在老人和山羊间转换,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羊群默默看着村人为老人料理后事,人类走向后景,羊群成为主角并旁观着一切人类行为。



老人故去不久,羊群里有一只小羊出生,它在一次放牧时脱离羊群,误入歧途,冻死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而在不久之后的冬日节庆里,那棵杉树被砍下、为村里的宗教仪式之用。仪式结束后,烧炭工人将树拖到河北,用原始的方法把树做成木炭。电影也就由此结束。



如果不知就里的观众没有耐心看完第一个牧羊人段落,以为这是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纪录片,就会错过下面的精彩。全片没有对白也没有音乐,但精心设计的环境音、镜头语言、非专业人类演员与动物的联合表演让人惊叹。关于灵魂循环、生命形式转换和生灵平等的概念是完全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的。在宗教集会的段落中,牧羊犬对路人吠叫、纠缠,羊是静默的观众,但等路人全部离开画框、人群喧嚣远去,镜头依旧跟着狗来回无目的奔跑。在这个长段落中影片的“主角”牧羊人却长时间缺席,也许焦躁的观众会以为影片失去了控制。直到老人去世,叙事重心转移才解答了之前摄影机对观众的“玩弄”。



观赏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在于放弃叙事电影或者论述式纪录片训练出的观影经验,如果观众能放弃叙事期待和掌握“故事主线”的主动权、任凭摄影机镜头带领深入并无倚重的宇宙,才能体会到观影经验和常规不断被打破的惊喜。这部电影的主角有四个:牧羊人、小山羊、杉树、木炭,没有任何一个占主要地位,但四者都是平等而有情的存在。难能可贵的是担任演员的动物并非电脑特效,真实演出保持了所要表达的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议题。



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宗教仪式,甚至还有教堂内部真人大小的圣经故事人偶等。但这些宗教痕迹都应视为提醒灵性存在的符合标志,而不是具体宗教权威的代表。这个意大利小山村里运行的时间似乎不是人类社会的时间,而是宇宙自然的时间,充满空间的是平等而和谐相处的灵魂,人仅仅是其中无奇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曾在2010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得欧洲电影标签奖。虽在此盛名之下,如果观众不能把心态放谦卑,不能勇于推翻自己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欣赏世界的角度,必不能领略这部电影的美好。当我在电影院观看此片时,旁边的男子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用iphone发着短信,睡着、和着电影里的雷声打鼾,醒来后继续品酒、发短信,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一处退场,重回影院外灯红酒绿的世界。


——来自豆瓣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大象席地而坐》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人生果实》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乡村里的中国》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神话的森林》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编辑 | 井水甜不甜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