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童年的许诺》

埃里克·巴比尔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童年的许诺

导演: 埃里克·巴比尔
编剧: 埃里克·巴比尔 / 玛丽·恩纳德
主演: 皮埃尔·尼内 / 夏洛特·甘斯布 / 迪迪埃·布尔东.
类型: 爱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7-12-20(法国)
片长: 131分钟
又名: 黎明的承诺(台) / Promise at dawn


剧情简介


改编自全法国中学生指定重点读物《我答应》。《贝礼一家》王牌监制操刀,又一喜泪交织的亲情暖心之作,坎城影后夏绿蒂甘丝柏格,动人演出全欧洲的母亲典范;横跨五个国家、耗时十四个星期、深入20至50年代历史核心的史诗巨作。 



罗曼·加里是出生在俄国的犹太人,7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波兰。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虽然困苦,母亲却坚信儿子长大之后会成为作家,军官,法国大使,一位成功的伟大男人。在波兰时期母亲经营了一家时装缝纫店,勉强可以维持生计不算富裕。对小罗曼·加里的教育投入母亲毫不吝啬,贵族礼仪,射击,音乐,表演,写作一连串的素质培养,为罗曼·加里的未来储备能量。七年之后缝纫店经营不善关门倒闭,母子二人来到了法国尼斯加入法国国籍。母亲靠经营一家旅店,使生活得到了改善。罗曼一边帮助母亲打理旅店,一边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成年之后的罗曼只身前往巴黎的大学学习法律,不久之后罗曼意识到自己对法律毫无兴趣,于是放弃学业专心写作。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短片小说之后,罗曼母子兴奋异常,感觉一位旷世文豪即将诞生。可随后罗曼再无作品发表,沉迷于巴黎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中一事无成。



二战即将爆发,罗曼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法国空军。母亲满怀期待的等待罗曼从新兵训练之后,以军官的身份荣归故里。可是三百名新兵,唯有罗曼一人因为犹太裔的身份没有被任职。罗曼用一个荒唐的桃色谎言欺骗了母亲,母亲信以为真开怀大笑。开战不久法军瞬间溃不成军,在法国政府投降之后,身染重病的母亲极力劝阻罗曼出逃英国,参加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组织。罗曼在医院告别母亲之后,独自驾驶飞机飞往英国。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母子二人天各一方,母亲每周坚持写信给罗曼,督促他不要忘记理想放弃写作。在母亲的鼓励下,一事无成的罗曼重拾自信,一边战斗一边努力写作。经过四年多的奋战,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罗曼不仅因为作战勇敢成为了战斗英雄,同时他的处女作《欧洲教育》发表之后,蜚声英国文坛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一直好评。罗曼迫不及待的赶回故乡和久别的母亲相见,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罗曼加里(皮耶尼内 饰演)的人生可说是精彩非凡,在波兰度过的贫困童年、法国尼斯阳光下的青少年时期,乃至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飞行员,在非洲立下的彪炳战功。他为了成为一位伟大的男人与著名作家,艰辛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都是为了他的母亲妮娜(夏绿蒂甘丝柏格 饰演)。这个可爱又特立独行的妇人,对儿子的强烈母爱,令加里的人生充满波折、热情与神秘,也令他成为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只是,如此无止无尽的母爱,也终将成为他生命的负担……



关于原著


(法)罗曼·加里

他的作品充满对自由和正义的幻想,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

本书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回忆作品,作者展开岁月的长卷,拂去历史的烟尘,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字里行间浸沉着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拳拳的眷恋。"一切都已了却"。在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所有辛酸的磨难、艰苦的奋斗和出生入死的光辉英雄业绩仿佛都化为一抹轻烟,惟有绵绵的母爱,如一眼清泉,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穿越时窄,永驻心田。


罗曼·加里


小说的中心人物母亲并非没有弱点或可笑之处,然而她那决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不可受辱的高贵人格、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怨无悔的牺牲精神,都成为主人公在人生困境中汲取力量的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毅然投身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力量",并迅速成为王牌飞行员,在伦敦、非洲和诺曼底战役中,他驾驶着战斗机,立下了赫赫功勋。为了确保儿子在前线保持旺盛的斗志,母亲在病笃之际竟策划和完成了一件常人无法想象的惊人壮举……

精彩影评


在电影《童年的许诺》里,提及到罗曼的一本著作,即处女作《欧洲教育》。《欧洲教育》一书,也颇具哲理意味:“欧洲一直拥有世上最好、最美的大学,在那儿产生了我们最美好的思想,给最伟大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思想,就是自由、尊严和博爱这些概念。欧洲的大学是文明的摇篮。但还有另一种欧洲教育,我们当前正在接受的教育:行刑队、奴役、酷刑、强暴——摧毁一切令生活美好的东西。”


罗曼清醒地看到战争对人类设下的陷阱:胜利只能带来瞬间、暂时的解放,而人性总会如此“走”下去。人们不知疲倦地自欺欺人、陷入幻想:“战斗、祈祷、抱有希望和信仰,认为那一定会有结果!”


童年时期的罗曼·加里与母亲


而他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天根》,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法属赤道非洲的猎象与反猎象的故事。天根这个书名的涵义,在小说中曾多次提及。它不仅是上帝在大地植下的无数的根,也是上帝在人的灵魂深处植下的极其多样的根,在小说中,出没于荒原和丛林的大象成为人类之友,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征。在1958年,也被翻拍为电影《天堂之根》(The Roots of Heaven)。


1956年,凭借《天根》获得龚古尔奖后,为了摆脱“三重身份”(外交官、名作家、战斗英雄)桎梏,罗曼瞒着世人用 Emile Ajar、Fosco Sinibaldi、Shatan Bogat 等笔名发表作品。孰料,1975年“Emile Ajar”竟又以《来日方长》荣膺龚古尔奖。


文学评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更是对罗曼作品中,拒绝善恶二元论的历史观推崇备至:“起初谁也没认真看待他。可实际上,他不仅是个远远超出萨特水准的小说家,而且是个超越同代人政治智慧的思想家”。



电影中时时刻刻渗透着专属于法国的浪漫,还有法国大革命所留下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在随时被道出。早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蓝白红三色旗的树立,就是法国精神的象征。自由、平等与博爱,我们自然也不必多说。



电影里,母亲对罗曼说,“你从小就是神枪手,暗杀希特勒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欧洲当时排犹氛围浓郁,比铁石强硬、比凯撒还骄傲的母亲,既令罗曼羞愧、战栗、无所适从,又让他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从立陶宛到波兰,支撑着母亲一路抗争下去的正是无处不在的法兰西精神。而推动者罗曼走向前的是母亲看似狂妄的鼓舞。虽说岁月艰苦,但依然值得高昂与骄傲。



其实,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兰西精神,同样也体现在了罗曼的其他作品中,如《天根》。上帝在人的灵魂深处植下的根,他们多种多样,而其中一些深深扎在人们心中,如平等、博爱、尊严,而自由这条根最为坚韧。


……


罗曼决意要去参加空军保卫祖国,没走多久母亲得了重病,为了保护和鼓励在战场上的儿子,她编织出巨大的谎言,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写了上百封信,并托付别人按时寄给儿子。儿子在战场立下显赫战功,成为一名飞行员英雄。直到战争结束,儿子回到家才得知母亲的谎言。



当然,影片没有停在母亲的谎言这个俗套的故事上。我们看着罗曼在母亲的意志下,被催促着成长。母亲希望儿子在活着的时候,就成为杰出的人。当罗曼学习音乐时,她认为这并非好的出路。当罗曼沉迷于绘画时,她担心儿子和梵高一样抑郁自杀。似乎,写作也是母亲帮儿子做出的选择,即使是在混乱的现世中,依然依赖着孩子完成她的目标。


至于罗曼,我们没有看到他对于母亲的反抗。他至始至终都在完成母亲的愿望,即使是在命悬一线的二战。可以说,母亲的控制是他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然而,当一切梦想都成为了现实。罗曼功成名就,成为了母亲心中的那个人,却又无法让母亲亲眼所见他成功的样子。影片留下的疑问或许我们都没有思考过,母亲与孩子,到底谁更需要对方的存在?


—— 一样传奇的szbc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镜子》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伯德小姐》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戏梦巴黎》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梅尔罗斯》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缅怀霍金——《万物理论》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虫仔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