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内布拉斯加》

亚历山大·佩恩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内布拉斯加

导演: 亚历山大·佩恩
编剧: 鲍勃·尼尔森
主演: 布鲁斯·邓恩 / 威尔·福特 / 琼·斯奎布 / 鲍勃·奥登科克/ 斯泰西·基齐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13-05-23(戛纳电影节) / 2013-11-22(美国)
片长: 115分钟 / 110分钟(戛纳电影节)
又名: 百万奖金梦(港)


剧情简介


老头子Woody(布鲁斯·邓恩 Bruce Dern 饰)收到一份广告,上面说他中了一百万大奖,对此他深信不疑,更决定从蒙大拿的比灵斯市步行到内布拉斯加的林肯市去领奖。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多次劝阻未果,最终小儿子David(威尔·福特 Will Forte 饰)决定开车载着他到林肯去领奖。去林肯的路上他们经过了Woody的老家,便决定去拜访那些久未谋面的亲戚们。Woody一家在那里短暂停留的几天里,整个小镇的人都知道Woody中了大奖,Woody顿时成了镇上的红人,接踵而来的是他的那些老债主们。David也渐渐了解了Woody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了解...... 



关于导演


 亚历山大·佩恩不仅是好莱坞颇有成就的导演,还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亚历山大·佩恩在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界颇引人注目。他将尖锐的社会讽刺融入轻快的喜剧中,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往往是举重若轻的,富有强烈的幽默感。他给美国的喜剧创作带来了一股清风,显示了喜剧也具有表现严肃主题的可能。


亚历山大·佩恩


  1992年,亚历山大·佩恩执导了他的处女作《Inside Out》,这是一部描述爱情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影片。影片推出后,好莱坞电影圈反映平平。4年之后,他再度出手,导演了《公民鲁丝》一片,佩恩以一种不计后果的勇气和甚至有些刻毒的嘲讽对堕胎这一事件上的双方都进行了挖苦——在这场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执中,个体生命是最终被忽视和被牺牲的。尽管喜剧元素有些夸张过火,但佩恩犀利敏锐的社会讽刺和出色的幽默感却在影片中初露峥嵘。


《公民鲁丝》和《杯酒人生》


  1999年,佩恩与剧作家吉姆·泰勒联手,合作创作并独立导演了《选举》一片。三年后的《选举》真正彰显了佩恩的实力,技巧上更为成熟。在青春剧泛滥的好莱坞,这部同样发生在中学校园的影片一反此类型电影中充斥的虚伪浪漫和恶俗搞笑元素,以其率直冷静的讽刺和对当代美国青少年生活实质的准确捕捉独树一帜。以略微夸张的手法对黑暗的政治内幕进行了无情的攻击,将微妙的影射埋藏在风趣欢快的高中校园生活中,以小见大地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作出了批判反思。佩恩因此片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佩恩与吉姆·泰勒合作,写出了展现退休鳏夫孤独生活的电影剧本《关于施密特》。一举获得多项电影奖的提名,并最终捧走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本这尊小金人。


精彩影评


公路片确实是个非常万能的载体,一路旅程走下来,总可以折腾出一些故事出来,可以风花雪月也可喋血公路,可告别凯鲁亚克也可爆破凯迪拉克,佩恩的《内布拉斯加》便是披着公路片冷峻外衣的温柔小羊,看上去文艺凛冽,但是内核却依旧是美式旋律的温情家庭故事。《内布拉斯加》公路片外壳下是关于父子情故事,一段父与子之间的旅程,故事里孝子为圆酒鬼父亲不靠谱的百万梦,携父亲出游,路经故乡时,在久未踏足的故乡中通过昔日的点滴往事重识了父亲。影片以非常鲜明的黑白色调为这个有点荒诞讽刺的故事注入了非常生动文艺的腔调,这黑白两色的单调画面也让人忽略掉了公路片路上那些夺目的繁花似锦,让人更注意影片角色与故事本身及影片本身所酝酿的独特氛围,这种荒诞又略带粗粝的美式父子情看上去笨拙但是却足以冷不丁得打动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如果是日本电影讲述父子情,大抵是素雅而精准的,在隐忍与沉默的幽怨之中酝酿细腻的情绪,而这美国大农村里的父子情,粗粝之中往往带着一股笨拙劲,但是你却不可以说它不细腻,影片情感的酝酿并不像东方人偏执憋屈的隐忍,东方父子背负着一种难言的尊卑秩序,但美国的父子可以是平等的朋友,这种平等下的关系才没有那么多的隐忍。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大农村,人们身上粗粝与偏执的味道较为浓重,带着酒鬼父亲在故乡的这一程,倒是扬起了美国平静大农村的几点波澜,黑白凛冽的影像,秋冬荒芜的作物,还有那死气沉沉的一群村民,构成了大农村的荒诞冷峻的氛围,影片中一群老头一言不发死气沉沉端坐电视前的镜头在这黑白的镜头之下,极具荒诞、讽刺效果,而此之后各种心怀鬼胎的亲戚老友那些劣质的谎言更让人感到这个小地方的平庸和沉闷,没有华尔街精英,没有光鲜的纽约客,影片中的人都是一群生活与家庭压力之下麻木的卢瑟,影片的叙事倒是显得非常淡然,这种温温吞吞的对比让这片子奇特的美式文艺和荒诞感更加强烈,而这奖金风波之下,村民们口中的点点往昔,逐渐把那个沉默笨拙,但是又善良的父亲形象勾勒了出来。


——来自豆瓣



影片对大卫这名的塑造与其说是他对伍迪所保有的「真诚」的接纳过程,不如说是对「家庭」这一概念的再发现。



与诸多亲人对伍迪的刻意伤害相对的,是伍迪小家庭中各个人物对伍迪的不理解。纵使是大卫这个与伍迪走的最近的人,也在用一切先验的「父亲」概念在往伍迪身上套,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幻灭的感觉。大卫在整个故事中的成长,与其对父亲的态度是一暗一明的两条线索,他在整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正是观众的化身。他对于父亲行为以及价值观从不理解到接受的转变,亦可以看作是观众对自身价值观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大卫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你甚至也可以认为他身上继承了伍迪的最基本特质:「真诚」,但他同样面临着与其父相似的境遇,只不过与其父毫不在意的泰然处之相比,大卫显然是仍然纠结于社会的运行规则与自身行事准则之间的冲突的。



父亲对于儿子永远是一个不可能迈过的形象,也是太多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这部影片对此着墨也颇多,从一开始两者之间相对冷漠的关系,到开始在沟通中表达自己在冷漠背后的不解,再到最后寻找到相处的合理方式,这个过程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过类似的情节设定,并不算稀奇。



《内布拉斯加》的处理除了如上所言尽一切可能,在挑战社会规常的过程中去掉了「媚俗」成分之外,还将另一个问题摆上了台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要如何存在?


——来自知乎日报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缺席的人》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羊之树》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江湖儿女》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镜子》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Gold》


文艺批评

如果您喜欢我们,可以长按二维码赞赏我们哦~

 

本期编辑|虫仔崽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