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苏妮娜:由张艺谋的《影》及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2018年张艺谋的作品《影》,这一以黑白作为基本色调的电影,与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影子武士》有着撇不清的关联。作者认为亚洲电影导演对于帝王、权谋、战争、武力有着一以贯之的血缘上的爱好,而迷失于其中的人性,尤其是对“我是谁”这一自我迷失的主题,一直是隐而不彰的内在性焦点。《影》就是这样一部试图接受影响,也试图抵抗焦虑之作。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张艺谋是否走出黑泽明的影响以及焦虑?张艺谋的“水墨制作”《影》与当年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影子武士》境遇,有意无意之间,构成一种对比、一种并置、一种反转,但这两部电影是否存在可对峙的精神力量,还需要仔细掂量。

本文刊发于《辽宁日报》10月11日。


感谢作者苏妮娜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苏妮娜

真身假面,是耶非耶——

由张艺谋的《影》及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据说张艺谋将黑泽明奉为偶像,某年他与黑泽明共同出席意大利电影节,但是因为太紧张,竟没勇气和偶像打招呼,这传闻我想是真的,符合张艺谋内向的性格;更加重要的是,说出他这一代导演面对黑泽明的心态,用今天流行的话,是“神一样的存在”,一种孺慕之情。然而,这一回,张艺谋似乎不再满足于影响的客观发生,而是更贴近从“主观上”努力。2018年张艺谋的作品《影》,这一以黑白作为基本色调的电影,与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影子武士》有着撇不清的关联。亚洲电影导演对于帝王、权谋、战争、武力有着一以贯之的血缘上的爱好,而迷失于其中的人性,尤其是对“我是谁”这一自我迷失的主题,一直是隐而不彰的内在性焦点。把视野放得远一点,会发现张艺谋所崇拜的莎士比亚,也同样着重这一类题材。如果借用经典文论批评者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说,会发现,张艺谋对于黑泽明,也加上莎士比亚,不仅仅是接受其影响,也困惑于衍生的焦虑。《影》就是这样一部试图接受影响,也试图抵抗焦虑之作。


《影》宣传海报


《影》讲述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沛国都督子虞被敌国战将杨苍击败,并割让了境州,视之奇耻大辱,他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替身的名字即为境州),为他行走奔波,代他之职,为他复仇。境州一战,既是国恨,也是私仇,但境州因为所受的濡染太深,俨然已经成为都督本尊,“比都督还像都督”——或者说,更像人们爱慕、崇敬和敬畏的那个人,而躲在暗室里的子虞,仿佛被抽干了精血和生命,他自私猥琐猜忌,似乎除了阴谋操控之外,已经成了都督的影子。于是,在收复境州的血战之后,境州与子虞之间,有了一场决定生死的比拼。残酷的是,杀戮与胜负决定事态的情境中,谁才是本来的都督不重要,谁是最后的赢家才最重要,这一点,所有的剧中人似乎都已默认,除了谁是强者之外,君臣之义、夫妻之情、上下等级,这些为习常伦理所认可的价值秩序,都像纸糊的一样脆弱不堪。可以看到,故事的指向,从人们惯常的对“鸠占鹊巢”符合世间伦理的憎恨,拐上了岔道,变成了“假能乱真” “彼可取而代之”“影子与真身交换才能获得身份”的奴隶反抗的彰显。这体现出张艺谋对于黑泽明影响的“挣脱”:在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中,影子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宿主的容貌,而是终于接受其内在精神的洗礼,实现了“真身”对“影子”彻底的忠诚——也是高位者对低位者精神世界彻底的接管。黑泽明的故事中,化身古代武士家族血脉的黩武精神,是有强大繁殖能力的——这也正是这个民族最可怕的地方,《影子武士》不仅仅嘲笑了身居高位者傀儡式的生命真相,更反思了权力精神对人的异化、“洗脑”、人与人之间的操控,“仇杀”合理化为武士道中残忍的根性。——而在张艺谋的故事中,真正的都督从形象到气节都已经衰朽不堪,连自己夫人小艾都已经无法继续爱他。不管是真假都督,是强大的外敌杨苍,还是看上去热爱皮里阳秋的沛国国君,都一样的嗜杀嗜血,仿佛用杀戮和流血才能把日渐虚伪的权力机制给推翻,实现反抗:背叛者才是英雄。

《影子武士》


正是在这里,张艺谋又回到到了他自身的路子,一个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开始就反复出现的故事框架:美貌、年轻、刚烈的女子被迫委身猥琐、衰老、残废、荒唐的高位者或是财富拥有者,年轻者只拥有自己的年轻的勇力血性,此外一无所有,只能觊觎这一切。在这里,也并没有单独出现的爱情,有的是性爱与家产、宗法、权力耦合一体的拥有世界的象征——女人只是一个标的物,越高贵的女人标价越高而已——因此,小乔、青萍与菊豆们的区别也只是价码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服输和不安心的人较劲的故事,是叛逆者视角的故事。


黑泽明《影子武士》当中,影子本是一个具备自身人格特质的\桀骜不驯的窃贼,他"融入"主人“角色”时,有很多心理的挣扎,表现为与其下人、妻妾、子孙之间既尴尬、猜忌又渐生温暖与亲情的有趣情节,外在的情节贴着人物心灵和性格的改变来走,影子的性格变为内外两层:从外来说他更贴近了主人,不仅仅是形貌,而且是义理和心灵;从内来说,他被假孙儿的爱所包裹,升起了一个平凡老人的慈爱和不舍,因此,当最后影子作为主人的使命结束之后,他想要的不是挣命,不是反抗,而是继续给予关心和温暖,继续相信他的宿主的军事理念。最终他死于殉道——他死的那一刻,我们意识到,尽管他是一个替身,一个阴面,一个隐姓埋名的草民和流寇,但他是作为独立的人而死去的,而每一个独立尊严者的殒落都是一个悲剧,值得观者洒泪。


我想说的,不是忠诚于主人的影子比背叛主人的影子更加卑鄙、世人皆曰可杀,正相反,我知道,电影中的悖理之处,不可沿用生活中的道德观、价值观做判断,因此,叛逆者、背德者、自私者的故事,未必就不能拍出伟大的电影。否则,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黑帮片、悬疑剧、伦理故事了 。关键是,创作者怎样实现在审美价值上的反转。张艺谋电影中的人为利益所牵绊,生出反心,要杀出一条生机,这本身不是错,但是格局逼仄,越看越觉其生命力萎缩,人物心灵与行为猥琐,没有实现接受者心理上的反转,不能使人因审丑而受到心灵触动,就变成为丑而丑,甚至以丑为美了。



境州与子虞


《影》中子虞与境州均由邓超所扮演,真身/影子二者的行为与心理逻辑均为“找回自我”。但是这找回却成了生死对决。究其原因,你会发现,不管是真还是假的都督,都把权谋、杀戮与自我生命强力的实现捆绑一起。似乎后来者/影子从来没有困惑于什么身份错乱的迷失,有的只是能否保住性命,可否反戈一击,极力取而代之的“勇武”。这后来者的“自我”俨然是可疑的:他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回忆、自己的性格和爱吗?没有,除了关于七岁之前的母亲和家乡的回忆,意识中的一切全都是“真身”赋予他的,就连他认为最爱的女人小艾,也是他的角色要求所“溢出”的爱——充其量是他入戏太深,但他不是把自我掏空,而是本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自我。这才是子虞——真都督的胜利,他自己死掉了,而境州,原本就是一个空心的自我,于是子虞在境州身上借尸还魂了。子虞与境州,是双人一面,又或者,在人群当中,所谓成功者和未成功者,也常常是千人一面,只是层级与境遇不同,而生命质地,并无殊异。


那么,张艺谋作为一个后来者,在他68岁这一年所拍摄的电影中,走出黑泽明的影响以及焦虑了吗?



黑泽明1980年拍摄《影子武士》,这一年他70岁,已经五年没有电影可拍了。而之前他拍了好几十年的黑白电影,这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于是,这部电影绚烂明媚,刺瞎了当年国际观众的眼。也许,他把半生压在黑白影像中的情绪和困惑,一次性地宣泄在《影子武士》当中,成就了这部至今深深影响东亚电影的杰作。内地的第五代导演群体,以及香港的徐克吴宇森周星驰,等等,这个年纪的亚洲导演受黑泽明的影响之深,流布更广,不可一夕而论。而张艺谋以强烈的色彩鲜明的视觉语言出道,擅长把色彩挥霍到极致,而今他反过来玩了一把水墨,这与当年黑泽明的境遇,有意无意之间,构成一种对比、一种并置、一种反转。但是,这两部电影是否存在可对峙的精神力量,还需要仔细掂量。

 

本文刊发于《辽宁日报》10月11日


明日推送

 杜小真 

“道德是一种创造,就象艺术品”

——阅读西蒙娜·韦伊的笔记数则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苏妮娜:改编未能抵达之处——从《嫌疑人x的献身》的中国版谈起

文艺批评 | 苏妮娜:《狩猎》——一支响彻幽暗内心的神曲

文艺批评|苏妮娜:也说“刀的真意”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

文艺批评 | 王超电影笔记——一位导演的观影史

文艺批评 | 孙佳山: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内忧与外困




长按赞赏



长按关注


本期编辑 小肥番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