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六个道德故事
by 埃里克·侯麦
六个道德故事
作者: [法] 埃里克·侯麦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译者: 胡小跃
出版年: 2011-3
1963 苏姗娜的故事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又名:苏珊的爱情经历 / 苏珊的恋爱短跑 主演: Catherine Sée / Philippe Beuzen / Christian Charrière |
1963 面包店的女孩 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 又名: 蒙索的女面包师 / 三心两意 主演: 巴贝特·施罗德 / Claudine Soubrier / 米歇尔·希哈董 |
1967 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 又名:收集男人的女人 / 操纵男人的女人 主演: 帕特里克·波查 / 哈蒂·波丽托弗 / Daniel Pommereulle |
1969 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 又名:幕德家的一夜 主演: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弗兰西丝·法比安 / 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
1970 克莱尔的膝盖 Le genou de Claire 又名:克拉之膝 主演: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Aurora Cornu / 碧翠丝·罗曼德 |
1972 午后之爱 L'amour l'après-midi 又名:下午的爱情 / 契洛埃在下午 主演: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Aurora Cornu / 碧翠丝·罗曼德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关于导演
Eric Rohmer 埃里克·侯麦
又译 艾里克·罗梅尔 或 伊力·卢马
(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
法国南锡)
埃里克·侯麦是国际电影大师,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格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曾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等众多奖项。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颁给他金狮终身成就奖。
侯麦的电影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用影像来揭示他们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镜头对准法国的年轻小资们,细致入微地刻划他们的情爱困惑与纠葛,体现了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抗拒。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和文学性的对白,揶揄了知识分子在夸夸其谈和理性外表之下隐秘的情欲煎熬。“道德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侯麦的创作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
■主要作品年表
《女收藏家》The Collector 1967
《在慕德家的一夜》My Night with Maud 1969
《午后之爱》Chloe in the Afternoon 1972
《侯爵夫人》The Marquise of O 1976
《飞行员的妻子》The Aviator's Wife 1981
《沙滩上的宝琳》Pauline at the Beach 1983
《圆月映花都》Full Moon in Paris 1984
《绿光》The Green Ray 1986
《男友女友》Boyfriends and Girlfriends 1987
《夏日的故事》A Summer's Tale 1996
《贵妇与公爵》The Lady and the Duke 2001
■主要得奖记录:
第十七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7)
第二十九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1976)
第三十三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 (1983)
第四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1986)
第五十八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01)
道德时刻
埃里克·侯麦是安德烈·巴赞之后手册杂志的主编,此时新浪潮才刚开始。作为《电影手册》的杂志主编侯麦不仅是言传身教的老师也是一个富有耐心的大哥。作为老师,他的手下是一班特吕弗、戈达尔这样的手册党,作为导师,侯麦坚定了手册的风格用文字冲击着过去的电影世界;作为大哥他资助过戈达尔,自己也在59年拍摄了处女作《狮子星座》。但与其他新浪潮导演不同的是侯麦的风格给人一种平稳的感觉,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多变的风格,只是在安静又深刻的探讨现代生活中最难以捕捉又无处不在的道德故事。
1、蒙索的女面包师(1963)
侯麦道德故事的第一部短小精悍只有二十几分钟却奠定了整个道德故事的基调——有些摇晃粗糙的镜头、貌似若无其事的画外音,还有最典型的“道德时刻”。道德时刻就是电影中最深刻的转折和情感冲突,一般出现在故事结尾然后就戛然而止了。侯麦以男主角的角度剖析了一个在两种感情冲击下的选择恐惧。而这种恐惧更多的是给男性观众的,一种面具被摘掉谎言被戳穿的的不安。
道德时刻:男主角在希尔维楼下等待,心里充满了对面包店女孩的愧疚
相对其他侯麦的作品我感觉这部还是最容易接受了,时间较短而且话唠还不是那么明显,毕竟接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尝试侯麦电影的同学可以从这部开始细细品味里面的对白和侯麦人性解析的睿智。
2、苏珊娜的故事(1963)
《苏珊娜的故事》继承了前作心里剖析的特点而且也丰富了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分成两部分看,前半段是穷学生通过富二代朋友认识的苏珊娜,通过对这对情侣的观察表现出了对苏珊娜这类女子的鄙视;而后半段则开始纠结,苏珊娜和同学分手开始和自己越走越近。男主角的心理变化是电影的最大亮点,对苏珊娜的鄙视还是同情并不是表达的主题,看完会发现通过苏珊娜的经历男主角又对自己的道德观开始迷茫起来。
道德时刻:男主角看到苏珊娜幸福的生活若有所失
侯麦用这部结束了学生时代情感纠葛的讨论用苏珊娜的不计得失,用她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所有伤害她的人一记耳光,虽然不是真的,也让人脸上感觉火辣辣的。
3、慕德家的一夜(1969)
无论学生时代有多么复杂面对新的成年人的世界还是略显青涩。侯麦把镜头转向了出国多年的海归,真正让故事发生在了资产阶级。在大雪纷飞的圣诞夜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慕德太太家度过了不尴不尬的一晚,结果这件事情引发的蝴蝶效应在多年以后才慢慢显现出来。第一次感觉侯麦不再让我们男性同胞那么脸红了,但这次侯麦又对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略带恶毒的玩笑。
道德时刻:终于男主角对妻子坦白了慕德家一夜的故事,但关于慕德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还好男主角挺成熟让故事仅仅成了故事
影评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的编剧奖,但其实大段对宗教的讨论还是让我感觉有点闷。还好侯麦镜头下的冬天非常美丽,很适合未来一段的天气,躺着床上慢慢欣赏完就去睡觉。
4、收藏男人的女人(1967)
侯麦的电影不只是在色彩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次季节也换在了夏末秋初。电影一开始就可以听到莺歌燕语享受明媚的阳光,侯麦删繁就简尽可能的删除了其他人物关系只留下海蒂、丹尼尔和阿德里安三位主角,在一栋乡间别墅玩起了感情游戏。
道德时刻:阿德里安开车让路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停下脚步去等海蒂
阿德里安居高临下以为自己占尽优势,其实在这个镜面反射中就能看出面对海蒂的多变和复杂阿德里安已经输了
男人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收集女人,在感情方面,其实他们也只是女人的一个收藏品而已。道德故事中最小资的一部,还好女主角够可爱弥补了广大观众。
5、克莱尔之膝(1970)
中年大叔和青涩萝莉的故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其实侯麦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涉猎此类题材,不过侯麦更隐晦但却更危险。观众等了好久才盼到克莱尔登场,结果大叔只是想用更为妥帖的方式去抚摸一下她的膝盖。
道德时刻:克莱尔痛哭流涕大叔上前安抚,很自然地把手放在了她的膝盖上
六个故事中最见导演功力的一部,侯麦把中年男子通过对少女膝盖的渴望转化为性幻想,中年男子对站在梯子上的克莱尔的那瞥则是神来之笔。孤独的凉亭男子和克莱尔躲雨则是电影的高潮,把这种意淫完美的呈现出来。
6、午后之爱(1972)
关于婚后生活的道德故事。一边是妻子孩子的美好家庭,一边是寂寞惹火的旧情人,究竟是面对责任还是享受激情,侯麦把故事留在了午后时光。午后往往是吃饭休息的时刻,但这个时段却被侯麦辛辣地描绘成了偷情幽会的时间段。
道德时刻:面对情人的重重诱惑最后男人冲出房间回到办公室拨打了许久没有关心的妻子的电话
在道德故事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侯麦最具讽刺性的一幕:男人说,嫁给我好吗?情人回答,可是你已经结婚了。
有人会说侯麦的电影小资,我感觉其实侯麦的电影是积极的。他没有赞扬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恰恰相反他用一种自白的方法揭露了那些虚伪的面具。比如在第三个故事中的阿德里安,他不屑对海蒂那样的女子产生感情却不禁爱上了她,结果他玩弄感情在先最后被海蒂玩的团团转。而且侯麦从不卖弄,在他的电影里没有炫技,都是常用的拍摄手法。甚至镜头都和肉眼的观察差不多,没有刻意的风花雪月没有虚无的风光无限,侯麦只是谦虚地在镜头后面观察,发现着都市男女难以抗拒又不可忽视的真相。
总之,在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里,男人们仿佛杂技演员游走于情感的钢索之间。侯麦谦逊的背后是一双犀利的眼睛,他用手术刀一般精准的刻画勾勒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男女感情之间的虚虚实实,或许这又不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转自188艺术仓库
或许你还想看
长按关注文艺批评
长按赞赏
编辑 | 井水甜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