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危楼愚夫》

尤里·贝科夫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危楼愚夫


外文名:Дурак、Durak、The Fool

其它译名:惊爆危楼(台)、白痴

导演:尤里·贝科夫

编剧:尤里·贝科夫

主演: 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 /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 / 尤里·楚里洛 / 鲍里斯·涅夫佐罗夫 / 基里尔·波卢欣

类型:剧情

制片地区:俄罗斯

对白语言:俄语

片长:116分钟

上映时间:2014-08-09(洛迦诺电影节) / 2014-12-11(俄罗斯)


电影《危楼愚夫》预告片



剧情简介


管道工接到报告说某个住满底层群众的筒子楼水管崩裂,去勘察时发现大楼豆腐渣工程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于是通过母亲好友联系到女镇长,女镇长和手下考虑了自身利益,又经扶植女镇长上位的经济操手怂恿,大家决定放弃转移大楼中的820名住客并暗中杀害了两个头头当做替罪羊。其中被杀的负责建筑的头临死替管道工求了情,允许他闭嘴带着家人远走他乡,管道工心中良心未死,不听父母及妻子的劝告执意去救人。天微微亮他到了大楼前,挨家挨户去通告,大家惊恐的下了楼,并没有等待多久,躁动的人群在人渣的带动下开始对他“散布流言”产生不满,围殴了他一顿回到大楼。冰天雪地,受伤的管道工蜷缩在楼前的地上。



导演简介



尤里·贝科夫是俄罗斯的一位新锐导演,于2005年毕业于国家电影学院,随后任职于月亮剧院、契诃夫艺术剧院和TSATRA机构。在2005年至2009年间,他拍摄了多部广告片和电影短片,其中影片《头脑》于2009年在科诺托娃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长片《生活》(2010年)在金凤凰电影节上获得“出道奖”。他也曾在阿穆尔奥森电影节上获安东制片人特别奖。由他拍摄的电影《警界黑幕》在2013年第16届上海电影节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艺术成就(原创音乐)3项金爵奖大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尤里·贝科夫是一位杰出的导演,对该片的把握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才能,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他堪称是一位大师级的叙事者,他不仅指导了这部影片,还但任了编剧、剪辑、电影配乐,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明星。”



角色简介



迪马·尼基丁

 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饰,生活在俄罗斯小镇的水管工。有一次他在居民楼修水管时,意外发现管道断开是因为承重墙开裂,并用自己的建筑知识推断出这栋居民楼即将倒塌。为了拯救楼中800多人的生命,她连夜找到女市长尼娜寻求帮助。



尼娜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饰,出身贫寒的俄罗斯女市长,经历过饥饿、贫穷、弱势的她对过去的生活感到恐惧。在博加索夫对她示好,扶持她成为市长之后,她开始自然而然地与博加索夫同流合污,贪污政府和人民的钱。



博加索夫

  尤里·楚里洛饰,自私自利、位高权重的商业人士。他是尼娜的幕僚,也是尼娜的丈夫。当尼娜还是一个秘书时,她一手将尼娜从秘书扶持成为市长,让尼娜成为自己的傀儡。



精彩影评


 这是俄罗斯的一部暴露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因为贫穷,人们都疯狂的偷窃公共财产,打架斗殴,吸毒醺酒,特别像这座贫民楼里的住户,都是令政府官员们头疼的难题。开始的这段介绍给人感觉这些苟且阴冷的人渣真的没有多少存活的意义。但当正义的水管检查员迪马发现这座楼即将坍塌的时候,他还是选择立即通知政府疏散群众。因为楼里有820个生命。



迪马没有因为楼里的人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就坐视不管,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管理城建的马特维奇说楼里的人都是人渣,垃圾,都该死。迪马问,那他们的孩子呢?马特维奇反问道,他们长大能干什么!



这是从功利主义思维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生命的问题。在黑暗到底的社会里,钱权至上,他们的孩子还是像他们一样,没有出路,继续蜷缩在危楼里等死。可是市民的生存境遇如此恶劣,正是官员不作为才导致的,为官不正,一方百姓受苦受难,求其根源去死的也该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生命到底可不可以衡量重量这是一个长久争议的话题。


——豆瓣·张隐



《危楼愚夫》从一个细部,向人们揭示了人心溃散比体系的腐坏更加严重的后果。一个事物从外部腐坏,我们尚可重建,但如果从内里腐坏,一切都不可救药。《危楼愚夫》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导演用这个破败的楼建立了一个标准的靶心结构,一环比一环残忍而无望。最外部,当然是官僚体系的昏庸与溃败。当女市长坐在小会议室里,对着主管建设、卫生和警察系统的部长们质问,“你们谁的手是干净的?”在所有人的表情中,都有一种嘲讽、市侩和倦怠交织的复杂况味。进而,导演揭示了一层更为复杂的人性景观,有时候,那些看起来腐坏的人,内心还反而保留着善良,但有些人看起来比周遭的人都正直,但在利害面前,却变得更加不堪。那两个企图顺从内心的善意而去疏散那800人的部门长官,最终被除掉了。而一直有正义感的市长,最终在800条人命和自己的私利面前,选择了后者。



镜头悄无声息地对准白雪和黑夜的静谧,那些底层的人们还是在危楼中熟睡,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与生死如何被决定。那些高层人物,在寒夜里思考一分钟,就决定了数百个底层者的死亡。就像后来,迪马对着自己的妻子说道,“我们活得像动物,死得像动物。”



继而,我们能看到靶环中更残酷的一环,当我们发现所处的环境是倒错的,那么我们应该顺应这个环境以求得现实回报,还是坚持正确的、有良心的选择,而必须承担代价?迪马一直乐观得近乎天真,不屈从于恶的环境,不同流合污,想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境遇,他的父母、妻子都在问他,“你就不考虑我们吗?”在她们看来,这种迂腐的状态是无法在这个残酷的时代立足的。这又涉及到一个无解的问题,尊严到底是什么形态?是顺应环境之后,获得的体面和物质,还是维护内心的道德感不受侵犯?哪一种才是真的有尊严?当我们陷入这非此即彼的、逼仄的一角,该如何抉择?


——豆瓣·frozenmoon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网络谜踪》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无名之辈》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房间》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风吹麦浪》


@文艺批评Wenyipiping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 法国梧桐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