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风吹麦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而视
风吹麦浪
外文名: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其它译名:吹动大麦的风,
风吹稻浪
制片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比利时/瑞典
导演:肯·洛奇
编剧:保罗·拉弗蒂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
主演:Cillian Murphy,
Liam Cunningham,
Gerard Kearney,
Padraic Delaney
片长:127分钟
上映时间:2006年6月23日
对白语言:英语/爱尔兰语/拉丁语
剧情简介
达米安是爱尔兰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科大学生,毕业之后,他前往伦敦深造。但是,在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却回到了家乡,与弟弟泰迪、好友丹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他们与当时英国政府雇佣的、专门用于镇压爱尔兰共和军的民兵部队“黑与棕”,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斗争。由于自由战士的英勇善战,迫使英军答应双方签订一个条约,停止流血牺牲。然而,胜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很快内战爆发,那些曾经肩并肩作战的家族痛苦地发现自己必须面对宣过誓的所谓敌人,这对他们的忠诚是一种残酷的考验。
影片以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为背景,通过三位青年的不同际遇,再现了当地人值此特殊历史阶段的真实经历。哥哥为“祖国统一”,不惜放弃医生这份极有前途的职业;而弟弟却全身心投入独立的革命浪潮,与英国侵略者对抗到底;战争的最终代价是亲情破灭,除去永恒的创伤,人类一无所获。
关于导演
肯·洛奇(Ken Loach)出生于1936年,从小因为战争而常常搬家。25岁由空军退役后,进牛津攻读法律,却因为认识了一帮喜欢戏剧的朋友而当上了演员。肯的事业开始于戏剧制作,并创作了一系列“周三剧场”,包括最著名的“Cathy come home”无情的抨击了英国的福利系统。1960及1970年代,肯·洛奇成为著名的电视导演,替BBC拍摄电视剧集,逐渐发展出他充满社会意识的写实主义风格。
1967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作品《可怜的母牛》,随后1969年的作品《小孩与鹰》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几十年后的作品诸如《神秘的备忘录》(1990),《底层生活》(1991),《瓢虫,瓢虫》(1994)中他仍旧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意识,最近几年他因为其两部作品《我的名字是乔》(1998)和《甜蜜十六岁》(2002)而受到影评界的褒奖。2006年的作品《风吹稻浪》更勇夺第59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精彩影评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
——豆瓣·玛特
虽然时间横跨两个战争,但导演仅仅把目光聚集在宏大历史中一对普通的兄弟身上。在独立战争期间,兄弟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甚至在英军的监狱中,Damien想代替哥哥受刑,而Teddy的不屈也给这个刚刚加入的弟弟强烈的感染。然而在内战期间,还是同样的监狱,Damien是阶下囚,他一样的不屈,而Teddy则是弟弟死刑的执行者。
镜头很平静和克制,常常保持距离感,影片也因此呈现一种纪录片的质感。很喜欢共和军游击队伏击英军车辆的那一场,游击队员拿着武器在绿色的草地或麦田中穿行,找到合适的遮掩;悠扬的乐曲声中,风吹动青草,山坡上仿佛泛着波浪。一陈枪声和爆炸之后,胜利的游击队员走下来收拾枪支,哭泣不仅献给自己的同伴。
两场枪决很有张力。Damien要亲手杀死自己的伙伴,还只有17岁的告密者。仍然是在那绿色海洋一般的野地里,Chris说,我很抱歉,我觉得害怕。枪响之后是沉默。或许是命运,下一个被绑在柱子上等待死刑的便是Damien,镜头贴近他的脸,等待枪声的时候他急促而沉重的呼吸,然后是Teddy的痛哭。
这就是战争,荒谬的,没有对错的战争。受伤害的永远是普通人,就好像电影中那破旧的房屋里的老奶奶和自己的女儿孙女,无论英国军人还是爱尔兰军人,他们总是被枪指着头,举着双手站好,然后再接受粗暴的盘问和搜查。尽管,这些爱尔兰军人曾经还接受过他们的食物和庇护。就像Damien在遗书中写到:“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战争也许都是这样吧。
——豆瓣·foxamou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为理想的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的伤害在所难免。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的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
——豆瓣·哗啦啦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Wenyipiping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 法国梧桐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