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易彬:《穆旦诗编年汇校 》后记

文艺批评 2021-01-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记忆之书 Author 记忆之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本文为易彬老师为《穆旦诗编年汇校》所作的后记,该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穆旦诗歌存在着不同的版本,版本间存在着不少异文,《穆旦诗编年汇校》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数小时不间断的盯着屏幕缩微胶卷,一遍又一遍地校对各种版本。现代文学文献学近年来虽是得到了相当的重视,重量级的、大部头的汇校成果却始终寥寥。从观念层面看,文献学之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视为畏途者大概并不在少数。作者易彬相信,这种深入而独到的作家个案研究能够呈现现代中国的某些面影,对现代文学研究也能起到某种推动作用。


穆旦著、易彬汇校:《穆旦诗编年汇校》,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作者易彬授权文艺批评转载!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易彬


穆旦诗编年汇校 · 后记


说起来也是在南京求学期间,二OOO年左右,因为硕士论文写作的关系,开始注意到穆旦诗歌存在着不同的版本,版本间存在着不少异文,但当时所查找的范围还很有限,主要也就是在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等处所能查找到的资料,包括穆旦的第三部诗集《旗》,一九四O年代的报刊材料如《大公报》《文学杂志》《青年文艺》《文哨》等。


穆旦,1949年3月


越两年,在采访穆旦友人杨苡先生时,获得手稿复印件几种。后草成《穆旦诗歌的修改情况举陈》一文,受《穆旦诗全集》的编者李方先生的推介,二OO四年发表于他所在学校的学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穆旦诗编年汇校》,校样,2018年9月


以现今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视域来看,此文实在是颇成问题的一次写作,材料掌握有限自然是一个方面,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底本选择不当。当时虽未用“汇校”之名,但选用李方先生编选的《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这一当代选本作底本,实属想当然。此次写作显示了本人当时的知识积累、学术训练等方面的状况,想来,也不妨视其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自发状态的一个表征。


穆旦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现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平心而论,《穆旦诗编年汇校》是一次非常繁琐的写作——完全可说到目前为止,我碰到的最为繁琐的写作。曾有人善意地问我,做这个事枯不枯燥?我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倒不是枯燥,而是眼睛的劳累。在国家图书馆里几乎是数小时不间断地盯着屏幕看缩微胶卷,回到家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校各种版本——本书的出版曾启动多次,每一个版本的对校大概都不下十次吧,眼睛时有发胀和发花的感觉。异文似乎层出不穷,明明是前段时间仔细地检校过了,再一看,又冒出几条异文来。一直到最近这次,依然有这种情况。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新报》


现代文学文献学近年来虽是得到了相当的重视,重量级的、大部头的汇校成果却始终寥寥,现在想来,至少有部分是“肉体”方面的原因吧——从观念层面看,文献学之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视为畏途者大概并不在少数。


现在,终于临到交稿了,坦白地说,内心有几分忐忑。这种忐忑是先前几次出版所没有的,体例是否得当?哪一处是不是还有重要的疏漏?但想着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中,汇校本著作不过寥寥数种,而且此前学界也从来没有对一个重要作家的全部诗歌作品展开过汇校,那就让这份忐忑持续一段时间吧。


近些年来,常有师友善意地提醒我,学术上该转转向了。大意即是,做了这么些穆旦研究,该做些新的拓展了。其实,我在新诗研究与批评、湖南文化与文学方面,在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念探索及文献整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的出版(二O一四年),与本书差不多算是同期进入出版流程的、厚达数十万字的《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已经着手整理的、估计实际字数也有数十万字之多的《彭燕郊陈实往来书信集》等等。此外,借着二O一六至二O一七年间在荷兰莱顿大学访学的机会,在中外文学交流方面也开始了更多的关注。只是这些工作或在进行中,或并不大为人注意罢了。


一直没有放下穆旦这一个案,倒不是图省事,也不能完全说成是与研究对象的某种契合,而是觉得从学术角度来考量,关于穆旦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研究,足可辐射到现代文学研究的诸多问题。我近年来弄的“穆旦研究系列著作”,已有《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穆旦年谱》《穆旦评传》《穆旦诗编年汇校》四种,宽泛地说,还有与李怡教授合编的《穆旦研究资料》(上下两卷)。


大致说来,主要是从史论、年谱、传记、文献四个层面展开。史论层面搭起了个人史、文学史与传播史这三大历史框架,年谱层面较多发掘了“同时代共生性的史料资源”,传记层面在讲述“一位中国诗人并不顺畅的一生”的同时,也试图展现“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文献层面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知识理念的一次比较充分的实践。这些工作在个案作家研究方面应该算是比较深入而独到的了,相信它们能呈现现代中国的某些面影,对现代文学研究也能起到某种推动作用。

《森林之魅》的三个版本,分别为《文艺复兴》版、《文学杂志》版和《穆旦诗集》版


真要感谢诸位师友们对于我的学术发展的关心,下一步的研究,新诗研究自然仍是一个方向,现代文学文献学也会是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喧嚣的时代,沉潜为学,读读诗歌、做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的工作,也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在。放大来说,前面虽然谈到了枯坐板凳、眼睛发花的窘状,但对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发展,我还是有信心的。但凡一个成熟的学科,都应当具备相对稳定的文献学基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也应该是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的;而且,私意猜测,在国家不断加大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的总体背景之下,现代文学作品的重新整理(清理)工作终会逐步展开的(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就我个人的研究而言,《穆旦诗编年汇校》继《穆旦(查良铮)年谱长编》之后,再次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而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形态研究》也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愿意将这视为专家学者对于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认可和期待。


在新著即将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李方先生在穆旦诗歌编选方面所作出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这令我在编年和篇目方面得以大大地省力;感谢他多年的支持和鼓励,我们的联系不算多,但李方先生每每以“挚友”相称,令我倍感温暖。特别感谢解志熙教授在知识理念、汇校体例等方面所给予的非常热情的指导。也要特别感谢陈越兄提供的多种资料。感谢陈子善、谢泳、罗振亚诸位教授的指教。感谢姚丹、易晖、马绍玺、邓集田、张立群、李章斌、杨金彪、乔红、杨新宇、凌孟华、罗长青、周小琳、李安昆,感谢诸位热心无私地提供资料或在资料查找上所给予的方便。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本书的长篇导言和关于《春》的版本汇校研究、关于穆旦晚年诗歌汇校的长文。感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诗探索》《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文学评论》等刊物(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刊发了我的那些讨论穆旦诗歌版本、诗集编撰和集外文效应等等相关主题的论文。


《冬》的两个版本,手稿版和《诗刊》版


因为一些原因,本书的出版延迟了四、五年的时间,实际收录的篇目也有所调整。现在看来,曾经自认为延迟出版是憾事,但几年的历练与打磨,却又是切实地校正了某些知识理念,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可能存在的技术错漏。在如此一个追求快速的时代,本书出版之“慢”虽是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但终归还是让人有了“数年磨一剑”之慨。在这期间,很多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曾询问过此书的进展情况,这种关切时常令我感怀。


感谢穆旦家属最终授权允诺本书的出版。


还要特别感谢张雅秋博士对于本书的耐心等候与细心工作。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此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二O一三年四月八日初定

二O一五年二月十六日略订

二O一七年十月十二日补订

二O一八年八月二十日改定

二O一九年四月五日再次改定


穆旦著、易彬汇校:《穆旦诗编年汇校》,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明日推送


葛亮

物外之境

——《青鸟故事集》与东西文化之辩


往期文章推荐


文艺批评 | 易彬: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 ——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


文艺批评 | 易彬:战争、历史与记忆 ——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历史互动的新动向


文艺批评 ▏易彬:流亡之书,失败之书 ——北岛《失败之书》的阅读札记


文艺批评·陈子善荣休特辑 | 易彬:“钩沉集腋,功在文苑” ——陈子善老师学术工作评述


文艺批评 | 洪子诚:易彬《穆旦年谱(修订版)》 序


文艺批评 | 张伟栋:论穆旦诗歌的“黑夜”一词


文艺批评 | 欧阳江河:诗歌地理的逻辑、结构与线索


本期编辑|虫仔崽

图源|《记忆之书》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