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地雷区》 Under sandet

马丁·赞里维特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斜目而视



地雷区


导演: 马丁·赞里维特
编剧: 马丁·赞里维特
主演: 罗兰·默勒 /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 路易斯·霍夫曼 / 乔尔·巴斯曼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 德国
语言: 丹麦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2-03(丹麦)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十个拆弹的少年(港) / 拆弹少年(台) / 血肉之区 / Land of Mine







预告短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0362hlqapn  






剧情简介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在丹麦军官卡尔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精彩影评







面对仇敌,我们能否透过对方的“身份”,抵达对方的内心,这是衡量一个人平庸还是伟大的尺度之一。身份是对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远周旋于表层身份而陷落于无尽的仇恨,而有些人则在日常相处之后,彼此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于那些有着战争场面的二战片,这部《地雷区》是平静的,但是,那些荒凉而静谧的日常之下,却隐匿着随时可能炸裂的危机。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地雷区》讲述的就是一个排雷小队的故事,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排雷是一种带有极度恶意报复性的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军人想看着这些败寇被自己种下的恶果炸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快意恩仇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感特别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的敌对情绪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处之后,看着这群年轻男孩儿饥寒交迫,又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这群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儿子。在心里,他或许一次次告诫自己,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却是一群盼望着回家与妈妈团聚的无助的年轻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地雷区》有一种蔓浸无声的情绪变化,最初,卡尔对那群孩子施以拳脚和责,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在沙滩上一起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来海边度假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那漫无边际的白沙滩,原本应该是一片风景,但现在却意味着死亡。当卡尔从暴躁的军官变成随和的男人,我们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对,那一刻,战争才真的结束了。停战,不只是现实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旧燃烧,战争就远未结束。


豆瓣·frozenmoon







作为一名丹麦人,卡尔是二战和德国纳粹的受害者。作为一名长官,他是排雷行动的监督者与教导者。而当他作为一名上级时,他也无法蜕去丹麦人的仇恨。监管排雷行动的军事任务变成了一项以正义和民主为旗号的战争复仇行为。而卡尔,就是那个比德国男孩们更像纳粹的复仇者,卡尔的形象设计也对他的纳粹面做出了暗示——他留着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如此这般,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它告知了我们纳粹的两面性。那些年轻的、懵懂的、在排雷中丧生的年轻士兵们,既是纳粹,也是纳粹阴影下的蒙难者。而以卡尔为代表的,那些因为战争而流血、又在战争过去后抓住一切机会让敌者流血的丹麦人们,既是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也是纳粹本身。这些德国男孩和丹麦民众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面纳粹。而那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未来中的战争,就是这些双面纳粹的缔造者。战争在空间上撕裂我们的土地,在时间中截断未来的可能,在国族间划开无法弥合的裂缝。它充满暴力,却又的确浸满忧伤。战争自己,就像它所打造的那些双面纳粹一样,充满了矛盾感与自毁性。这或许是《地雷区》,在一部主流的战争作品之外,最值得被称赞的意义了。


豆瓣·暖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1917》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铁皮鼓》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希特勒回来了》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乔乔的异想世界》



 


 


本期编辑 | 掉了脑袋的鬼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