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决战》三部曲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电影 · 信息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导演: 李俊 / 杨光远
编剧: 李平分 / 史超 / 王军
主演: 古月 / 苏林 / 赵恒多 / 吴志远 / 孙海英 等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1(中国大陆)
片长: 222分钟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导演: 李俊 / 蔡继渭 / 韦廉 / 杨光远 / 景慕逵 / 翟俊杰
编剧: 李平分 / 史超 / 王军
主演: 古月 / 苏林 / 卢奇 / 傅学诚 / 刘锡田 等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1-08-01(中国大陆)
片长: 219分钟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导演: 李俊 / 韦廉
编剧: 李平分 / 史超 / 王军
主演: 古月 / 苏林 / 马绍信 / 鲁继先 / 史崇仁 等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2(中国大陆)
片长: 218分钟
电影 · 简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在短暂的胜利喜悦过后,即将迎来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时刻。随着蒋介石(赵恒多 饰)撕毁停战协定,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两年的正面对决,国共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局终于迎来决定性的时刻。1948年初,毛泽东(古月 饰)、周恩来、任弼时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离开陕北根据地,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会合。经过一番审慎的考量与讨论,领导人们命令林彪(马绍信 饰)所率领的五十万东北野战军全面发起夺取东北辽沈战役。对东北去留举棋不定的蒋介石被迫应战,中华民族的命运之战拉开序幕……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一部。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1948年9—10月间,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相继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决定性转折点的到来。在此危急关头,蒋介石(赵恒多 饰)紧急调配旗下三个兵团17万人的优势兵力固守中原,同年11月,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许还山 饰)兵团发动攻击,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地下党员何张防线的临场起义,为时间占下风的粟裕(谢伟才 饰)赢得战机,顺利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在此之后,国共双方调兵遣将,各逞其能,中原战场顿时变成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巨大漩涡,淮海战役朝向令人始料未及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势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20世纪4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的抗争进入攻坚阶段,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赵恒多 饰)受到极大触动,意图撤回华北六十万国军进入淮海,构筑一条坚固的江淮防线。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古月 饰)在西柏坡发出指令,授意林彪(马绍信 饰)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跨越长城,会同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分割傅作义(李定保 饰)军团以作各个歼灭。傅一面婉拒美国势力入住华北的请求,一面说服总统打消军队南撤的念头,顺利在华北取得空前的权力。谁知在此期间,解放军已悄悄完成对平津的包围。傅作义感到大势已去,决定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冬菊(陈红梅 饰)与对手和谈。只是和平的果实来之不易,在此之前还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
精彩 · 影评
梅友社:不可复制的影片
豆
瓣
什么电影是不可复制的,一种是极端完美的,一种是极端复杂的,《大决战》就是后者。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巨片”,中央领导授意,国家投资,倾“八一”全厂之力,动用上万军人。更加传奇的是,这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题材”电影,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领导们——当然也是电影中的主角,有些都还健在;而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们不少是亲身参加过这场决战,有些甚至是从抗战初期就在八路军中从事文艺宣传工作的“老革命”。这些条件的叠加就已经造就了《大决战》的不可复制,当然这些只是这部长达11个小时的电影的台前幕后各种故事的一小部分。
这部电影实在有太多的热点和亮点值得人们去关注——对林彪的刻画和描写,对邓小平的刻画和描写,对国民党军的刻画和描写,等等等等。让我们还原到电影本身。如果一部电影只能留下一个镜头,《辽沈战役》中攻克锦州那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空航拍镜头无疑是首选。偌大的锦州城由于拍摄高度非常高而显得有点精致,镜头中精致如沙盘状的锦州城中却处处是炸点,不时升起蘑菇云似的白烟,配合着雄壮豪迈的画外音:那些年月里,飞鸟早已习惯了枪声、炮声……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305239/
丑嘴唇:为什么猪肉炖
粉条那个情节感人至深
豆
瓣
很小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片段,过了几天塔山英雄团的战士还真的来学校宣讲了。那个军官提到了炊事班班长把饭菜撒在了阵地上,我就卖弄地和身边的同学说,撒的是猪肉炖粉条。大家觉得这个菜的名字太逗了,都笑了起来。
我没有笑,我可以说十几年过去了我看到猪肉炖粉条,依然想到的是那些死去的战士。
这一篇当然不说历史。历史本来就说不清楚。这一篇只是说在通篇煽情的《辽沈战役》里,甚至在都在煽情的中国革命电影史里,为什么这一桶菜名都不够好听的猪肉炖粉条却是中国革命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细节。
因为这是一个活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就在这一幕之前,就是这个营的战士们去打配水池,这一段构图之惨烈,令人不得不佩服当年的场务、道具、化妆、烟火等工作人员之细心和敬业。但是却并不让人落泪,因为这一段主要表现的是两个战士要去同归于尽,之前两人已经身中数弹,死亡旗帜早已挂起。最重要的是,片子在表现这一段时为了渲染惨烈,极其拖沓反复,而且这套路在众多片子中都有,此时观众早就暗暗在劝他们:给自己个痛快吧。
这是从死人的角度去展示战争的残酷。但是,坐在电影院里的是活人,无论如何我们都感受不到,无论如何,情节已发展至此,我们都盼着他们死个痛快,最好拉上敌人的碉堡垫背,也算死得其所。
提升观众代入感的归宿还是要强化观众的逆向感受。观众想让一个角色死,你偏让他活,观众想让一个角色活,你偏让他死。泪点其实就是观众想要却要不到的东西的体现。
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存在着尴尬,它需要一个活着的旁观者去看到战争的残酷,但是为了剧情的推进这个旁观者需要置身惨烈之中,又为了能让这个旁观者把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来,就必须让他活着走出战争的炼狱。这时大家就会说,我的天这你都活得下来太狗血啦。
因此这部电影里炊事员的出场确实是神来之笔。在之前残酷但是略显沉闷的战争场面后,按照这种主旋律的套路,镜头就该给到领导沉思或者国军统帅手忙脚乱了。但镜头却留在了铁丝网残破的战场上,炊事员带着猪肉炖粉条却没有一个战士能够站起来。而炊事员是没有参加战斗的,他很淳朴地以为战士们正在欢庆胜利,这种悲喜反差只有活人才能感受得到。而正是炊事员的出场让之前惨烈得生硬的战争场面有了活的色彩。因为前面的战争场面尽可以随意想象其惨烈,全部战士都牺牲了不会落个剧情狗血的口实,后面炊事员带着观众的视角进入电影,在捞起粉条之时让观众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骨肉相残的悲哀。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06557/
马李文博:电影《大决战》
——以优秀影像彰显人民的选择
中国
艺术
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计划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如愿。“文革”结束后,话剧舞台上曾出现三大战役,但影响不大。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领导人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决战》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杨光远任《辽沈战役》首席导演、蔡继渭任《淮海战役》首席导演、韦廉任《平津战役》首席导演,景慕逵任共产党统帅部导演,翟俊杰任国民党统帅部导演,李平分、史超、王军担任编剧。
《大决战》自组建剧本创作组开始,至第三部《平津战役》最终完成,用了6年时间,其中前期剧本工作用了3年时间。韦廉拍《平津战役》,时间过去了4年零3个月,头发白了一片。《平津战役》的外景都在冬季拍摄,在没有CG技术的时代,“等季节”是电影人的常态。同时,因为在制作上要保证前两部电影出片,所以《平津战役》也是3部中完成周期最长的。
《辽沈战役》的开头也是3部电影的开头:毛泽东从陕北农村的山坳里走出,迈上山顶,放眼山河,雄伟如画。然后,是长达3分钟的空镜头段落表现黄河开裂,在河水推动下,破裂的冰面相撞、流动、浮沉,冰凌快速漂流,乃至正面涌向观众,气势雄健,格调阳刚。这预示着以辽沈战役为开端的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行动即将开始,也同时宣告一部以雄辩姿态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故事的电影巨制问世了。
剧本创作组组建时,社会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文艺思潮,有的舆论对军事题材影片表现出冷落甚至排斥,革命英雄主义主题受到公开的嘲讽。3位编剧都曾亲历战争,接到任务后,便怀着“前所未有的政治激情”,暗下决心: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果狠下功夫,且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艺术观去写,一定能够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大决战》的文献参考资料主要是大量的作战电报。仅傅作义起义前详细报告他的动向、心态的电报就有300多封。每一场战役有1000来封电报,共3000多封。编剧们从中央文献研究室专门负责五大书记的传记组得到帮助。他们还大量翻阅了国内和海外出版的回忆录,看了当时在华外国记者所著的书籍《中国的高潮》《中国震撼世界》等。此外,编剧们跑遍了三大战役的旧战场,如锦州、塔山、黑山、葫芦岛、锦西胡家窝棚、林彪指挥所虻牛屯、徐州,李平分还单独去了新保安、张家口。编剧和导演们大量进行了口传史料和实物图片史料的采访收集工作,尽可能地寻访参战的重要历史人物,并了解他们在某些阶段的活动及各自的性格、特点,采访曾在领袖和将帅周围工作过的参谋、卫士、医生等,访问了全国政协委员如侯镜如、黄维等。
韦廉为影片所做的准备工作,至今历历在目。他当年查阅有关的回忆录、文献、文件和作战电报等文字资料上百万字,翻拍、拍摄有关历史人物、场景和遗址以及美工、化妆、服装、道具等造型资料照片7000余张,采访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熟悉当年战场、选看外景、场点222个,行程60000多公里,在全军、全国范围选试演员292名。韦廉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描写关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事件的电影,所以首先要求“真”。影片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的矛盾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不能是虚构的。它的性质规定了需要创作者大量研究史料,然而无论是口述还是文字史料都不等于史实,创作者要在充分地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辨析研究,把史料变成史实。研究出来以后,别人应该是推翻不倒的,这样才可能对事实有所了解,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好看的故事来。
▲ 右上为总前委五人合影历史真实照片,左下是电影剧照
韦廉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能走两个极端,既不能胡编乱造,也不能拘泥于史实,战火硝烟中的焦点是人。创作者只有从当事人的口传史料中,才能感受到文字史料中感受不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环境氛围等,抓取到文字史料中难以抓取到的人物动作、语言、生活细节、环境特点。《大决战》的导演们就是这样解决了视听造型和艺术的想象问题。
能让历史震颤的只有真实的回响。在前往辽沈战役的胡家窝棚战斗发生地采景时,杨光远发现了一座纪念碑,是当地人民在解放初期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40多位指战员而建立的,纪念碑上却一个名字也没有。杨光远曾这样讲述自己感悟到的历史真实带来的力量:“这些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难道是可以冷淡甚至忘却的吗?在这些原生形态的历史事实中,分明释放着一种情绪、一种令人陷入沉思的力量,使我不由得产生出一种艺术家的使命感。”
《辽沈战役》中专门用配水池之战表现了战争的艰难、残忍。残酷的战斗结束后,震天的枪炮声戛然而止,满山的残雪和战士的躯体已难用肉眼辨析。一位老班长挑着饭来到阵地,倒出一地包子,舀着战士们喜欢吃的猪肉炖粉条。战斗前还问他吃什么菜的战友们,此时已悄无声息。
作为一部战争大片,《大决战》的镜头经常占据很远的视点,为的是让观众看到气势雄伟的总体战争景观。创作者也努力发挥大制作的优势,展现历史上宏伟壮丽的社会景观、自然景观和战争奇观。双方统帅部的谋划是在战场上检验的。伟大战争的气势带给人的强烈感受,通过战场才能表现出来。
3部影片的导演、摄影、美术等部门尽力创造着每一场大战小战的特点:辽沈战役刚下过大雪,色调上以白为主;锦州战役穿墙打洞;辽西会战在无声的夜间穿插、乱中取胜;奇袭廖耀湘司令部;坚守塔山的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对抗;平津战役的围而不打、人与风沙搏斗,提前告知观众30个小时打下天津,制造任务能否实现的戏剧性冲突;淮海战役中的水网地带,敌军坦克对解放军的威胁,播送、投放《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原文刊于《中国艺术报》2021-07-01
电影 · 观看
(复制链接至地址栏)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https://www.ixigua.com/6845159187429720590?utm_source=douban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https://www.ixigua.com/6845161181678666254?utm_source=douban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https://www.ixigua.com/6845130449887429134?utm_source=douban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决胜时刻》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红在革命蔓延时》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今天我休息》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阿Q正传》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柳青》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艺批评”
本期编辑|蜉蝣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