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刘诗宇:文学全书,也许不必很长 ——评李敬泽《跑步集》
《跑步集》李敬泽著
《跑步集》(李敬泽著,花城出版社,2021年)收录了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近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文章中既有中国文学艺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中外当代重要作家的评述,也有对近年来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见解独特,文采斐然。作者刘诗宇认为,《跑步集》中的李敬泽用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讨论着困难的问题。跑步是一项综合运动,正像《跑步集》中几乎星罗棋布着关于文学的一切;跑步最重要的是控制呼吸,《跑步集》也弥漫着一种让人着迷的文气与节奏。在千回百转的词章中,读者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思维瑜伽,经年不遇的头和脚自然接触,仿佛回到婴儿时代,达到了圆融与和谐。
本文原载于“文学报”公众号,发表时略有删改,本公号推送为原文版,感谢作者刘诗宇授权文艺批评转载!
点击阅读:
刘诗宇
文学全书,也许不必很长
——评李敬泽《跑步集》
今天的人生有多忙碌,人们就有多担心在一本读来无益的书中折损时光;今天的人生有多蹉跎,人们就有多畏惧在适应、理解作者的过程中,消耗好不容易慢下来的心情。
然而面对李敬泽老师的《跑步集》时,读者不必有“选择困难”。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短小”的“全书”。当代中国文坛的现状,古典文学精神在今天的存续,世界文学的风起云涌,文学的创作、阅读、研究问题,以及作家培养、文学生活的奥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在书中你几乎可以找到关于文学的一切。当然,就算搬来一座图书馆,也解决不了文学的所有问题,但在《跑步集》云卷云舒又穿针引线的文风中,你可以找到通向所有问题的路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溜小跑,就奔向你想去的地方。
图 | 新书分享会现场,人物依次为刘诗宇、李敬泽、李壮
这么说也许过于抽象,且让我稍举几个书中的例子。《隔与不隔,如果杜甫有手机》一篇讨论的就是在今天如何写故事、创作文学的问题。作者不无谐谑地指出,因为有了即时通讯,许多古老的故事已经无法上演。然而就是在一切都接入5G,接入WLAN的时代里,人们却对个人隐私有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焦虑的原因并非身负重大机密,而是天性渴望“连接”的人之为人,就在于心中有“不可连接”之事。人之连接终究也变成了文学的连接,文学问题深入到了弗洛伊德或黑格尔的层面;反过来说,心理学或哲学、生存与死亡、敞开与封闭等问题,终究将在一个文学层面,在每个人都读得懂、看得见的层面上解决。
真佛只说家常,作者用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讨论着困难的问题。在千回百转的词章中,读者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思维瑜伽,经年不遇的头和脚自然接触,仿佛回到婴儿时代,达到了圆融与和谐。
1 朱利安·巴恩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九部和侦探小说四部,曾四度获得布克奖提名,并在2011年以《终结感》获得布克奖,以1984年《福楼拜的鹦鹉》最为脍炙人口。
2 麦克尤恩
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膺2008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获2011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3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作家,出生于渥太华。她执著于创作短篇小说,多描写平凡人的生活暗流,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2013年10月,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公开的秘密》《好女人的爱情》《爱的进程》等
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1939年11月18日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女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诗歌重要作品有《圆圈游戏》(1966)、《那个国度里的动物》(1968)、《诗选》(1976)等。
5 村上春树
1949年生于日本京都。凭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后续著作有闻名世界的《挪威的森林》、深度纪实的《地下》、谈及战争反思的《刺杀骑士团长》等
6 石黑一雄
日裔英国作家,5岁的时候移民到英国。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主要作品有《群山谈景》、《浮世画家》等。
7 奥尔罕· 帕慕克
1952年6月7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做红》《纯真博物馆》《雪》等。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 J.M.库切
1940年2月9日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他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等。
9 维·苏· 奈保尔
1932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9年,《米格尔街》的出版让奈保尔获得了声誉,1962年,该书获得毛姆文学奖,1971年凭《自由国度》获布克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 阿摩司·奥兹
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何去何从》《爱与黑暗的故事》《乡村生活图景》等,曾获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卡夫卡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
左右滑动查看十位文学家信息
《十个世界,一个世界》中,作者一口气讨论了巴恩斯、麦克尤恩、门罗、阿特伍德、村上春树、石黑一雄、帕慕克、库切、奈保尔、奥兹这十个当世一流的文学家。其中没有一个人是一本书说得完的,作者显然也没有当百晓生、排兵器谱的意图,只是十个无限丰富的人、十个无限复杂的文本世界有了一瞬间的重合,作者捕捉到了这个瞬间,就像细线穿过针柄上的窄门,或是明月初照人,千里共婵娟。无论是熟稔于世界文学的人,还是好奇异域风情的文字呈现者,都将从中窥见不同的风景。
在《一次马拉松对话》中,作者谈到了文学史研究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进程,在经过了“再解读”思潮、“重返八十年代”研究后,早已进入了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在汗牛充栋的相关研究面前,作者抛出的问题简单却又锋利无比,揭示了文学史研究的盲区——来自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对史料的有限掌握,能否弥补学院派研究者与鲜活的文学生活、复杂的文学体制之间的距离?史料和理论或许能粘合出一个有名无实的“长安”或“罗马”,但这种行为也许只是加速了虚构向真实的鸠占鹊巢。这并非危言耸听或隔岸观火,作者只列举了90年代在《人民文学》编选《大厂》《叹息医巫闾》《拯救父亲》等文本的经历,就让人感受到了“不在场者”复原历史的艰难。作者还谈到了文学的道德问题、总体性、现实性,读来让人醍醐灌顶。当许多研究者还在争论“有没有”“是不是”时,作者已经在思考“怎么做”,西方文论与现代学科制度将人们捆在对问题本质的辨析中,但也许本质不是人们该操心的事,行动才是。
书中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例如《说南北》中写到每个作家都是在用母语方言来安排文字的声调,又例如从《“最后一个人”与他的世界》《人海与红字》《桑丘在“魔都”》到《想象一种具有“地方根基”的批评》等文章,构筑出了丰沛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现场,但在文章最后我想讨论的是“跑步”和这本《跑步集》的关系。
书的序言《跑步、文学、鹅掌楸》中有“跑步”一词,以此命名颇有些顺手为之的意思。但将这本天南海北的文集——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杂拌儿”——读完,就会发现写作这项手上的事,和跑步这项脚上的事有着微妙的联系。跑步是一项综合运动,下肢、核心、手臂、心肺……几乎全身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正像《跑步集》中几乎星罗棋布着关于文学的一切;跑步最重要的是控制呼吸,《跑步集》以及李敬泽其他的创作、批评、访谈,其中也弥漫着一种让人着迷的文气与节奏;跑步时生物意义的大脑和神经忙碌着,精神意义上的大脑和神经却难得地漂浮、飞翔起来。在广义的“散文”或“子部的复兴”中,纸上的笔和键盘上的手只是微微颤动,但神游的却是八级万仞、寥旷千载。
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个人为了传递战争胜利的消息,一口气跑了四十二公里,为后世留下了“马拉松”这项运动,今天的人们想起跑步,就想起了他。而他在跑步时想着什么?用作者的话说,他的思想、精神离开了肉身,和万物融为一体,“他最终达到了伟大诗人的境界,他就是荷马”。《跑步集》中也有一道奔跑的身影,作者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出发,从北园跑到东门外的天桥,越过比例尺奔向关于文学的一切。他的速度也许不快,但胜在轻盈和不知疲惫,他的背影远在地平线,笃定的足迹蔓延到天边……一呼一吸、一吸一呼,就跑出了一条通往未来文学的路。
本文转载自“文学报”公众号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代序:跑步、文学、鹅掌楸
隔与不隔,如果杜甫有手机
十个世界,一个世界
把自己生下来多么艰难
一次马拉松对话
说南北
不会有那么轻易的好事了
魔术盒子与成为一个作家
文学中的新中国故事
我们都爱汪曾祺
微笑与“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最后一个人”与他的世界
“人海”与“红字”
桑丘在“魔都”
独在此乡为异客
博物馆中长眠不醒之梦
永远在而不在
另一种“客观”
再过一遍,让此生明白
踏月而归,世上人稀
苍苍横翠微
一盏灯如何点亮
想象一种具有“地方根基”的批评
李壮小记
追怀视觉革命
《墨写新文学》展览前言
飞于空阔关于坐标,能谈点什么?
答《未来问卷》
20
花城
出版社
21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 | 李敬泽:跑步、文学、鹅掌楸
●文艺批评 | 李敬泽:作为哪吒的文学
●文艺批评·李敬泽专辑 | 访谈:使我产生身份意识、地方意识的就是中国
● 文艺批评丨李敬泽:隔与不隔——如果杜甫有手机
●文艺批评·李敬泽专辑 | 李松睿: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发型——读李敬泽《会饮记》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