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朱国华:躺平的前身后世——从预防性抑制到现代性危机

文艺批评
2024-10-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探索与争鸣杂志 Author 朱国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WENYIPIPING

近年来,“躺平””内卷““狗屁工作””社畜“等成为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议论或戏谑的高频词汇。朱国华老师的这篇文章结合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来讲“躺平的前身后世”。他指的“躺平”是一种甘居下游、承认失败、放弃社会通行游戏规则的心境状态。在简单耙梳“躺平主义”的东西方哲学源流后,朱老师区分了传统社会的躺平和现代性幻灭所导致的躺平的根本区别及原因。躺平的声音其实交织着历史的投影、人性的奥秘和现实的挫败,中国当下主张“躺平主义”的主流群体、口号的倡导者及支持者大多都是人生正在艰难爬坡的青年人。只要存在着物质或精神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性,甚至只要存在着富与贫、美与丑、长与幼、尊与卑乃至于生与死的差异,躺平主义就必然存在。但正如朱老师所说,躺平之声虽然听来刺耳,让人不适,但是它绝非毫无积极意义。它绝望的叹息,让我们在热衷之际保持冷静,它请求我们透过弱者的眼睛打量世界,企盼我们倾听孤苦无告的声音,并召唤我们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我们当然不可能彻底铲除躺平主义,但是,也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改变躺平主义借以滋生的社会条件,消除和降低其中沉重和悲苦。


本文原刊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发表时有删节,本公号推送为全文版,感谢“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和朱国华老师授权转载!





朱国华




躺平的前身后世

——从预防性机制到现代性危机



何谓“躺平”?要下一个定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这里想谈论的“躺平”,指的是这样一种心境状态,它意味着甘居下游,意味着对失败的承认,意味着对通行社会游戏规则的放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某些动辄宣称自己要“躺平”的人,如果依然按照某种晋升标准在打拼,其实并非真正的“躺平者”。他们的夸张语言,只不过是对所承受压力的情绪宣泄。情绪释放之后,也往往就达到了亚里斯多德之所谓升华或者净化的效果,也就是说治愈了,其实是认可或接受现实秩序。经常戏谑地说自己想躺平的人,其实往往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更拼搏的人。


撇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从抽象人性的角度来讲,人的欲望总是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因为正如叔本华注意到的那样,一个基本事实是,某一具体欲望的满足,不过是新生欲望的开始:温饱解决了,我们还想获得鲜衣怒马;即便贵为一国之君,已经达到了荣华富贵的顶端,他还要追求长生不老。职是之故,古往今来许多哲人洞察到欲望的虚妄,并顺理成章为人类开出了躺平的药方。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 天地之间的大道,最明显地表现在水的本性上,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水的特点是往下流淌,所以它随处自适自在。但遗憾的是,人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是与水的特性背道而驰的,我们是宇宙内可能唯一那种一心想往上爬的存在物。撇开身体的感官需要,如果往理念或崇高处说,可以认为,人处在社会中,不能不被鼓励着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并根据精神目标的达成度来确定自己在社会空间的定位感,从而由此评估生活的意义。就此而言,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是值得被反复征引的:“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09


但是,对庄子这类思想家来看,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更实际、更悲剧的一面是这样的:“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4】认识到这一点,庄子认为我们应该理解到万物是齐平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不谴是非,应当践履的行动逻辑是怎么样都行:“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5】 其实再推而言之,可能除了道教这样罕见的例外,人类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都持一种躺平观。释家讲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6】而基督教分明讲此岸的人间世不过是“泪之谷”,虽说可能不至于该弃置不顾,但起码比较起末日审判后的天国,是比较不值得过的。即便撇开宗教维度,西哲如此思考者也不乏其人,从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到悲观哲学家叔本华,史不绝书。其中,我以为最有躺平主义倾向的是伊壁鸠鲁,作为一个所谓快乐主义者,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须的如食欲。第二种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如性欲。第三种则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须的,如虚荣心。后两种显然都是可以割舍的。【7】


但是躺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实现。古代的智者们尽管在观念层次上嘲笑我们被蝇头微利、蜗角功名所绑架,无法参透宇宙玄机,得到大解脱、大欢喜,中国文学中尽管也有大量隐逸题材的作品,表达了对名缰利锁的谴责,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寄寓在滚滚红尘中的沉重肉身,有其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必然性物质要求,这使得我们无法在根本上加以躺平。不太富有的陶渊明尽管宣称要“息交以绝游”,但是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还是要“种豆南山下”的。撇开隐修士或者高僧高道,【8】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躺平的,必须有万贯家财的物质保证:要真的游心物外,必须是富贵闲人。无论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否弃仕途经济的贾宝玉,于斯曼《逆流》中离群索居的德泽森特,还是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那位著名的睡神,他们所拥有的优渥的贵族生活条件,才使得他们的懒散无为成为可能。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12




《逆流》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4


《奥勃洛摩夫》

冈察洛夫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4-07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9】因此,人类的生长繁衍会因为食物短缺而受到抑制。这种抑制可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预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例如选择单身或者晚育;而积极抑制则是战争、瘟疫、饥馑等。从这样的逻辑看,传统社会的躺平主义也可以视为马尔萨斯谈到的预防性抑制的一种解决方案。将欲望的自我阉割、对失败的自觉承担,升华为一种人生理想的追求,主张清净无为、清心寡欲、绝意进取,这表明了在前现代社会,在欠发达的物质生产水平无法应对人口增长压力的时候,人类社会可以通过降低欲望要求的方式,以获取低水平的身心平衡。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绝对贫困现象虽然在世界上一些地方例如非洲偶尔还有所耳闻,但早已经不是国际主流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然而躺平主义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让我们不妨首先切入到中国社会的现实洪流的某个侧面。我们都熟知躺平族的系谱:屌丝、杀马特、三和大神、佛系。其中,三和大神的生活理念是:“干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一顿饭,抽两毛钱一根的散烟,睡网吧或旅馆的上下铺,只要兜里有上网的钱,就绝不去打工。”【10】这一宣言表明,对这样的躺平者而言,除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外,他们无欲无求,甚至宁愿退出社会,甘居社会边缘。这些人当然标明了某种极端,既算不上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级社会事实,同时,上述理念也未必是他们能坚持的一种恒常生活实践。但无疑,他们代表了许许多多幻灭者的某种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社会中无望获取充裕生活资料所产生的挫败预期不同,这样的幻灭,是一种现代性的幻灭,是基于对谋求更高阶层次需求——例如得到承认或自我实现等愿望——的主动放弃。


“躺平即正义”口号的倡导者及支持者可能大体上是正在艰难爬坡的年轻人。如果仅仅从代际差异的视角来看,也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解释。以企业996为代表的制度设计,对包括笔者在内的50后、60后的许多人来说,容忍性可能略好一点。这是因为对如今的中老年人而言,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义务奉献、任劳任怨以及螺丝钉精神,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言而喻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对996的设计,他们在接受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心理落差。他们目击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市场的逻辑刚刚在新时期中国萌生的时候,是与改革的政治理想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或者资产者的形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时代英雄的身份出现的。市场的兴起,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增长,让中国社会从贫困迅速走向富强。某些个体的失败,例如下岗,不过被理解为社会进步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代人中许多人尽管并不处在工商业领导者的位置,但依然会站在这个位置的角度上来思考,比如会认为:996是你的自主选择,你当初既然接受了资方的聘用要求,为何又因为难以承受辛劳,而要拒绝履行承诺并加以反对呢?愿赌服输,你必须接受其必然后果。


但是,青年人拒绝将资本的逻辑予以合理化。他们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如今的中老年人依然保有的物质极度贫乏的记忆。他们生活在生活资料相对丰富的时代,他们固然没有欲壑难填的那种占有渴念,【11】 但也容易将由家庭和学校所保护的物质安全视为当然,而一旦踏入市场社会,这种安全感顿然烟消云散,诸多心理上的断裂也会随之产生。特别是他们的期待薪酬与实际收入之间,总是存在落差,因此必然会滋生被剥夺感。由于无法适应996这类设置的残酷性,【12】曾经学习过的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形象,就会从书本中激活,并产生要将资本家挂在路灯上的那种道德义愤。对有些年轻人来说,如果我们拒绝成为劳动力,拒绝升迁、涨薪和前途,也就是躺平,就挫败了资产者对我们加以剥削的阴谋。不用说,贫富不均,以及钱权的狼狈为奸,加剧了躺平族的愤恨。青年人已不能像其父辈一样无条件顺从市场的强制要求。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从而安于社会空间中叨陪末座的位置。对此,我们很自然会想起布迪厄的经典社会学理论,认为躺平者之所以躺平,表面上来看是主体性选择,但实际上是被客观可能性所决定。正如威利斯名著《学做工》所展示的那样:由于阶层固化,导致工人阶级的子弟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有向上流动的可能,只能子承父业,继续其父辈体力劳动的道路,因此,依然幻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发愤图强就能改变命运,在这些男孩眼里就显得可笑了。如果骆驼祥子早就看穿,买不到洋车是自己预先注定的命运,那他就不必那么顽强拼搏起早贪黑了,或者可以调低自己的欲望以适应自己的物质条件,而不是像小说写的那样,直到后来才吃喝赌嫖也就是躺平了。


学做工》


作者:  [英]保罗·威利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3-03


不过,尽管此类年轻人使得躺平的叙事可能性得以凸显,但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几乎所有阶层的人都有不少人表达了对于躺平的真实渴望,即便这种向往本身更多反映了一种情绪,而非关涉一种未来行动图景。实际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躺平即正义”的声音,纳入到社会的现代性转换这个更大的背景中来考察。从这个视角来看,“躺平即正义”的呼声不过是可见的冰山一角,它折射出来的,是海平面下不可见的躺平主义冰山。关于这一点,发表于1942年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可以视为现代性条件下躺平主义者的一个隐喻。默尔索不仅拒绝升迁,取消了社会游戏规则的全部有效性,而且认为万物齐平,一种生活不比另一种生活更美好,一切的人和事都没有差异。从一种角度来说,默尔索以及小说中所描绘的法属阿尔及利亚社会呈现了普遍存在的无差异性,也就是将一切的观念和实践视为均等的状态,这消解了意识形态所强加的二元区隔(例如,善/恶、贵/贱,是/非,圣/俗),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交换价值君临天下的某种症候。在现代性语境下,在一切价值和规范都丧失特定意义的条件下,任何个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体都是不可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默尔索的行为,挑战了自由意志这一现代性前提。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关键在于倡导拥有在一切事物中公开地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但人们其实更愿意处在受监护的状态,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怯懦与懒惰,而且是因为这让人感到舒适:“如果我有一本书代替我拥有理智,有一位牧师代替我拥有良知,有一位医生代替我评判饮食起居,如此等等,那么,我就甚至不需要自己操劳。只要我能够付账,我就没有必要去思维;其他人会代替我承担这种费劲的工作。”【13】 默尔索的行动没有动机,对诸多选择可能性采取漠然顺应的态度,他还通常听命于生理欲望和他人意志的役使。就此而言,他其实是没有道德自由的。借助于这样的形象,加缪展现了自由意志的可能困境:现代性的自由,其实意味着负担、劳动和责任。人们向往自由,向往坚持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实;但我们需要同时承认的是,人类还向往着对自由的逃避,向往着躺平舒坦,这也许是一个更具有决定性和挑战性的事实。


局外人》


作者: [法]加缪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0-07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躺平的声音其实交织着历史的投影,人性的奥秘和现实的挫败,尤其是现代性的危机,其实难以进行简单的现象学描述。从《局外人》中法庭的视角也就是社会主流的视角来看,一个人如果甘愿躺平,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样的行径所带来心理感染会威胁一个社会赖以维系自身的根基。如果我们都拒绝在社会这个具有宇宙意义的戏剧中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拒绝参加确保社会常规运作的那些游戏规则,那么,无疑,这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全面崩解。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性自决,坚持社会互动,坚持着某些最低限度的价值和信念,并且,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要时时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但是,躺平的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虽然它听来刺耳,让人不适,但是它绝非毫无积极意义。它绝望的叹息,让我们在热衷之际保持冷静,它请求我们透过弱者的眼睛打量世界,企盼我们倾听孤苦无告的声音,并召唤我们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比如我们对交换价值尤其是绩效主义成为丈量一切的标准应该严加防范甚至批判,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可以拥有不优秀、不出众的人性权利。


只要存在着物质或精神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性,甚至只要存在着富与贫、美与丑、长与幼、尊与卑乃至于生与死的差异,躺平主义就必然存在。我们当然不可能彻底铲除躺平主义——事实上诸多躺平主义本来也具有自身另类的风采和光芒,正如诸多哲学、文学大师所已经显示的那样——,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改变躺平主义借以滋生的社会条件(例如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并由此尽可能多地消除社会的怨气甚至戾气。倘能如此,那么躺平主义的底色依然不会变化,仍是将对于失败的承认转化为一种生活姿态或审美趣味,但其中的沉重和悲苦,将在不断翻新的躺平主义话语中随风飘逝或至少渐次蒸发。



本文原刊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END 


注释

向上滑动阅览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三十七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页。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八章》,第99页。

[3]奥斯特洛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4] 郭庆藩:《庄子集释》,内篇《齐物论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6页。

[5]郭庆藩:《庄子集释》,外篇《天道第十三》,第432页。

 [6]朱棣:《金刚经集注》,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01页。

[7]对于伊壁鸠鲁的哲学,罗素如此评述说:“少吃,因为怕消化不良;少喝,因为怕第二天早晨醒不了;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心灵生活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1-312页。

[8]他们有灵魂的超升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也不能算是躺平。

[9]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页。

[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106386055916527&wfr=spider&for=pc

[11]不少贪官恰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早年的贫穷经验,才以报复性疯狂敛财加以心理补偿。

[12]当然不限于996,例如“非升即走”的大学青年教师面临同样的生存压力。

[13]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八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朱国华 :酒的意识形态

● 文艺批评 | 朱国华 :本雅明——迎向灵氛消逝的挣扎者

文艺批评 | 朱国华: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文艺批评 | 孙飞宇:重返弗洛伊德的社会学——《从灵魂到心理》序

文艺批评 | 詹姆斯·苏兹曼:不富足也丰裕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注: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编辑 | 云波

图源 | 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批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