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陈子善、文贵良、罗岗、毛尖、吴俊:从 《朝花夕拾》读鲁迅的“文学个人史”

文艺批评 2024-03-13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吴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9


编者按


吴俊教授的《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是一次在疫情期间机缘巧合的“意外”写作。这本特殊的著作摆脱了论文腔,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在鲁迅研究表现出各种极端现象的当下,吴俊的这本著作尝试用朴素的方法回归文学,回归鲁迅,也回归自己的人间生活。因此,这不仅仅是鲁迅个人的文学史,同时也带上吴俊自己在特殊时期的生命体验。2022年10月15日,陈子善、文贵良、罗岗、毛尖、吴俊老师共同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共话《朝花夕拾》以及鲁迅文学的个性和面向,领悟鲁迅的人生实感和文学表达的奥秘。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的忌辰,文艺批评今日特别推送这次新书分享会的笔录内容,请陈子善、文贵良、罗岗、毛尖、吴俊诸位名师带大家进入鲁迅的人生和文学。


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特此感谢!


点击阅读:

文艺批评 | 吴俊:《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选读

文艺批评 | 阎晶明:人间烟火的精神气息——读吴俊《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近日,南京大学教授吴俊的新书《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15日,吴俊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贵良、罗岗和毛尖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与读者从《朝花夕拾》聊到鲁迅的“文学个人史”,领悟鲁迅的人生实感和文学表达的奥秘。


主持人罗岗提到,去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掀起了一阵阵有关鲁迅研究和纪念的热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素有鲁迅研究的学术传统,许杰先生、徐中玉先生和钱谷融先生,都是鲁迅研究名家。此次来到现场的陈子善老师也是自1976年开始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由此走上了学术道路。吴俊师从钱谷融先生,是钱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当年的博士论文《鲁迅个性心理研究》也是鲁迅研究重要的收获。“他的新书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是鲁迅个人的文学史,同时也带上吴俊自己在特殊时期的生命体验。”罗岗说。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吴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9



朴素的回归


这本《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下文简称《文学的个人史》)缘于文贵良2019年的一番邀约,他请吴俊写一篇给中学生看的《朝花夕拾》导读文章,只要两万字。吴俊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过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这篇文章。更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新冠疫情就到了。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吴俊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导读的第一篇。写完第一篇后,他预感这次写作有着独特的涵义,他从未这样写过文章,从未这样写过鲁迅,从未这样写过文学批评。就这样,稿子越写越长,远远超过了一开始说好的两万字。既如此,为什么不写成一本书呢?他想,这会是一本有点挑战性的、又能满足自我期待的新书。


在吴俊看来,鲁迅的话题在高校学院和自媒体世界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各种极端现象: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深文周纳的繁琐论证、异想天开的强制阐释。唯独少了一点文学感受、文学欣赏、文学理解、文学情怀的人文审美经验的阐发和交流。他相信这次书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可以尝试用朴素的方法回归文学,回归鲁迅,也回归自己的人间生活。


“我们有时候说,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都处在不停的转向中,如果从历史发展来说,主流性的转向一定是由必然性的因素促成的。”吴俊在现场坦言,这本书的起因是面向中学生的通俗读物,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他重新认识鲁迅的主流面和宏观面的书,甚至可以说,重新构想了他自己个人的“鲁迅观”。


鲁迅



鲁迅文学的发生


陈子善提到,吴俊的博士论文《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初版于1992年,距离这本《文学的个人史》刚好三十年。“大家注意一下,两本书里除了‘鲁迅’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字,就是‘个’,很有意思。”


他特别肯定了吴俊在《文学的个人史》里的写法: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鲁迅的生平简谱和文学传述,前者是具体的史实,后者是文学生涯的探讨,以此共同勾勒出鲁迅的一生;第二部分则结合了吴俊的近年心得,分篇解读全本《朝花夕拾》。


“我们一直在讲文本细读,但文本细读也有多个切入点,包括读者本身的学术储备、关注重点,都会呈现出文本不同的面貌。”陈子善还认为,《文学的个人史》具有开放性,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仅吴俊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也启发大家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


让罗岗印象深刻的是,《文学的个人史》很好地勾连起鲁迅的个人生活和公共形象。谈及鲁迅的个人生活,人们难免关注他的婚恋,包括他与朱安的“无爱”的婚姻、他与许广平的“热烈”的恋爱,而论及鲁迅文学的发生,大家一定会提到“幻灯片事件”,将它视作鲁迅“弃医从文”的起点。“吴老师很好地把留日期间发生在鲁迅身上的两个事情结合起来。在他看来,鲁迅文学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不仅仅有‘幻灯片事件’,也有与朱安旧式婚姻的切身刺激。把鲁迅公共的政治经验、社会生活和私人的世俗生活、精神历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对鲁迅文学原点的理解。”


文贵良也表示,就《朝花夕拾》而言,《文学的个人史》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析与写作方式。“鲁迅的文章,在初中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都是比较难懂的,老师也很难教。必须对写作时的鲁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包括他的人生际遇、创作过程、思想转型这三个方面,读者才能对《朝花夕拾》中的每一个单篇有真正的理解。”


毛尖认为,《文学的个人史》对于生平简谱和文学传述的拼接本身就很符合《朝花夕拾》的风格,它包含了个人与公共的镶嵌、纪实与虚构的镶嵌,同时,它展现了鲁迅散文的发生,其中过程也平行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发生。“在这本《文学的个人史》里,吴老师展现出《朝花夕拾》作为个人文学史所承担的文学和历史任务。”


吴俊的博士论文《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初版于1992年,距离《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刚好三十年。



现实激活回忆性写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学性个人史写作的《朝花夕拾》,完成于鲁迅人生中充满危机和挑战的一个节点(1926年)。吴俊在书里写:“兄弟决裂是家庭危机的爆发和挑战,是鲁迅个人史上的一次堪称最为严重的受挫和失败。但与许广平的恋爱和后来的同居,则使鲁迅获得了新生,不仅家庭生活得以重建,而且个人史的最终走向得以调整、转折而上了正轨。鲁迅在身心两面、世俗和精神上都有了一个蜕变,甚至是浴火新生的提升和解放。《朝花夕拾》的写作就在这一个人史转轨——终结过往、重建未来——的交界节点上。”


“我们会发现,当鲁迅需要和现实拉开一点距离的时候,他就会进入回忆性作品的写作。他写于晚年的回忆性文章,很多也是从容的,不剑拔弩张的。”吴俊说,回忆性写作其实是鲁迅对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重新调整,“你会看到,鲁迅在写回忆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进入历史,现实才是他写作的真正动力,恰恰是现实激活了他的回忆性写作。”


吴俊还认为,个人史是个人真实的过往记载,但并不意味着细节、具体情节、人物等就是客观真实的,其中或多或少会含有主观经验的成分,包括叙事方式也是主观性的。《朝花夕拾》因此显得别有意趣,在鲁迅作品中独树一帜。鲁迅晚年时曾表示还想写一部回忆作品集,也写成了几篇,包括《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师父》等,但终究因病早逝没能如愿。《朝花夕拾》因此成为鲁迅唯一的个人史完整作品集。


《朝花夕拾》,鲁迅 著

1928年9月由北平未名社初版



未来还要再写下去


特别的是,《文学的个人史》不仅关注鲁迅个人的生命印迹,也有疫情时期吴俊对于生命的特殊体验。陈子善说:“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个题目,如果不是写于疫情时期,可能就变成了另一本书,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书里并没有写到疫情,但我们可以从字词行间感受到这是一本诞生于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讨论鲁迅个人史的一本书。”


毛尖从《文学的个人史》想到了一个词——“复调”。“除了《朝花夕拾》本身的复调性,岁月的两次打捞,兄弟失和后的隔空对话,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时候,整个世界非常动荡,无论他自身还是外界都发生着很多重大事件。而吴老师写这本《文学的个人史》时也在经历着世界的巨变,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鲁迅写《朝花夕拾》时有着比较罕见的温度,《朝花夕拾》里的文章相比鲁迅其他文章是温度较高的。吴老师的这本书剔除了论文腔,展现了愉悦的激情与喜悦,他本人的个体生活也进入了文本研究,作者与论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匹配。”


“我恐怕这本书还要继续写下去。”吴俊向现场读者们透露,这本书以后可能会重点落在鲁迅的晚年,也就是他在上海的生活。


在吴俊看来,对鲁迅思想的过往研究,不管切成几段论,都有一个把一个人的思想硬性切断做一个不同定型的认识。“但至少鲁迅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当中都是在不停地寻找一个未来的,能把个人价值和中国价值合为一体的实践。他不停地探索、转向和定向,但是他在上海完成自己有限人生的最后定向。”


于是,这本“会写下去的书”就从鲁迅的南下之旅说起,经广州到上海,定居上海,直到去世。吴俊还特别提到了内山书店这个角度,他将鲁迅在内山书店的经历视为鲁迅的第二次留学日本,以此从知识资源、思想资源上了解到底有哪一些现当代世界资源塑造了鲁迅最后十年的世界观定向,“这一点,对我们了解鲁迅,了解五四以后的几代知识分子,包括了解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吴俊



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书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吴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9



 目录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序言一 阎晶明

序言二 自序

第一部分 鲁迅生平简谱和文学传述

第二部分 《朝花夕拾》分篇解读

一、《小引》《后记》:管窥创作心态和背景

二、《狗·猫·鼠》:仇猫说原由 论人见讽议

三、《阿长与〈山海经〉》:白描清淡叙事 记人深情抒怀

四、《二十四孝图》:悲哀的吊唁 激愤的抨击

五、《五猖会》:父权伦常下的童年之殇

六、《无常》:鬼戏演人事 褒贬凭善恶

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哀而不伤的忆旧和告别

八、《父亲的病》:庸医之恶与人伦反思

九、《琐记》:日常琐记中的青春成长痕迹

十、《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人间“惜别”

十一、《范爱农》:自伤自悼“等轻尘”

后记 鲁迅文学个人史上的失踪者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吴俊:文学的流变和批评的责任

*文艺批评 | 吴俊: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建立 ——断代、分期、下限问题漫议

*文艺批评 | 吴俊:再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

*文艺批评 | 吴俊:跨越时空的鲁迅——我在日本与鲁迅有关的经历

*文艺批评 | 吴俊:鲁迅——魏晋绝唱的现代回响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注: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编辑 | 提燈

图源 | 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