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节 | 送神日,您老母到底在拜什么?

年兜 泉州影像 2019-08-19


说到小年的时间每个地区各不相同,江浙沪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的小年是元宵节、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就连日历上都有分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


"送神"即"送尪",闽南送神不只是送灶君公(闽南叫法),而是将“民间百神送上天”,也就是将家中所奉祀的所有神明全部送上天庭。因此闽南人自古以来就称小年这一日为“送神日”。



论年兜前全国大江南北的重大祭祀节日,不得不提及腊月廿四小年了(腊月十六尾牙仅在闽粤地区盛行罢)。由于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吃上饱饭是每户人家的一大事,因此老百姓们对灶神十分敬重;又因为这一习俗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被称为“小年”。北方人称为祭灶日,祭的是灶神。



史前人们烧着明火用来烤炙食物、防御野兽等,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而对灶神的崇拜就始于此。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柴”就排在首位,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无法食用,因此自古家家户户都需要个大灶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灶神负责掌管各家的灶火,是司饮食之神,晋以后演变为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掌握一家寿夭福祸大权

▵《敬灶全书》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祀灶被列为五祀(灶、门、行、户、中雷)之一。


传说玉帝会在家家户户都派驻监督员以监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这位监督员也就是灶君公了。灶君公左右随侍有两神,其一捧着“善罐”,另一则捧着“恶罐”,分别将这户人家平日的行为记录到存于罐中,到了腊月廿三灶君公及诸神就要回到天庭向玉帝禀报人间善恶,由玉帝来决定来年对这家吉凶祸福。述职后得到玉帝指令的灶君公到了正月初四,与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因而有接神的习俗),待到年后诸神再度回天庭之时,只有灶君公继续留在家中厨房掌管的大小事,因而称得上是家里的保护神


▵《泉州府志·风俗》:“二十四日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具牲馔焚二送之。”

▵《抱朴子·微旨》中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旧时民间十分重视祭灶,祭灶的日子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尧舜时已盛。相传在先秦时,南方的劳动力被派往北方做苦力,由于路途遥远,他们春节回家比北方人要晚一天,小年也随之晚了一天。又有一说法:古人认为天就像一个盖子盖住大地,大地由八根擎天柱擎住了天(《淮南子》中都有明确记载)。而这些擎天柱大多是北方的高,南方的低。南方离天较“低”,因此南方的神明回天庭的路自然较远。到了宋朝,就有腊月廿四过小年送神的记载。如今日历上就显示为廿三“北方小年”,廿四“南方小年”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提到祀灶日的时间:“廿四日,或廿三日”。


由于古代等级观念强,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清雍正皇帝为减少开支在腊月廿三坤宁宫祭神时顺便拜了灶君公,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百姓只得退后一天,腊月廿四。但民间普遍流传着官家多有作恶,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公奏报时多说好话的说法,也就是“恶人先告状”了。又因为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船家来不及回到岸上不得不再推迟一天,腊月廿五。就有了“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灶被列为祀典的七祀之一,受到天子的供奉;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但《五经异义》指出北方地区和官府其实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介的时间送神,即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因此严格来说依然是廿四日送神祭灶


在闽南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送神晚,接神早”,一般在腊月廿四下午到黄昏入夜前送神,人们认为:由于灶君公是一年一度回天庭述职,述职时是按地区分部门进行的,闽南人多用佳肴款待灶君公多拍拍马屁,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言好事(金门则是上午送神,他们认为“早送神,占好位”)。众神都回天庭过年了,所以又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十二月廿四——无神”(形容人无精打采)。

▵泉州明清版旧方志中《晋江县志》、《安溪县志》等均未提及祀灶日,但提及此节俗且有明确时间的多记为十二月廿四日。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闽南俗语中“送神风,接神雨”, 人们认为恭送灶君王及诸神回天庭的这天下午往往会刮风,有“一路顺风”之意(而正月初四接神这天,如果有雨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

▵清末《温陵岁时记》:“送神:……其日恒多风,至接神日多雨,故云送神风接神雨。又是日煮蔗糖,估浮图七级,家家买之以祀焉。”

▵北方还有送行饺子迎风面的说法。

旧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灶骹(闽南话:厨房)设置灶王龛,供上灶君公的神像。没有设神位的人家有的会在这日将旧神像烧掉,换上新的(有的只有灶君公一人、有的则是灶君夫妇)贴在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 “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还有的人家干脆直接用红纸写上“灶君司命”贴在灶的上方,当灶神来拜。

对神明十分敬重的闽南人怎么可能让一年回一次天庭的灶君公徒步上路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二十四日: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俗称“草鞋甲马”、“神马纸”),具牲馔,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

神马

旧时若是贴神像的人家,往往会在灶君旁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烧神马纸

而厚礼数的人家还要焚烧一副刻有“云马”的木刻(能在云中穿行的马),让灶王爷舒舒服服地回天庭。后来简化为神马纸,即黄纸上印白云、马匹、车辆、轿子,画中有人牵着云马,还有人专门挑着行李,祭拜后将神马纸焚烧,作为护送神明上天的交通工具

鸡为马

又说送神时鸡既可作牲礼又可带路,为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因此在送神日时会有的人家会供奉一盘鸡,也有的是让孩子抱着鸡跪于大人之后,男主人斟酒叩头后执酒浇鸡头。若公鸡 扑楞有声,说明灶君公已经领情。


民间送神时除了三牲五果外,通常会供奉甜食类供品想方设法讨好灶君公(传说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吃了人家的嘴软”灶君公就不好讲坏话啦。

糖塔

供奉糖塔,即用糖垒成塔状,塔谓登高而上天,能为灶君公登天提供方便。

麦芽糖

供奉麦芽糖,一来甜了灶君公的嘴,黏了灶君公的心;二来设下“阴谋”让灶君公吃了后嘴巴粘住或口齿不清,使得玉帝就听不清那些对各家不利的话;还有的地方直接将糖抹在灶君公嘴上或用糖堵上灶王爷的嘴吃“甜头”,不让灶君公到玉帝面前说人们的不是

蒸糕做粿

“年兜年兜,糕饼祭灶”,闽南人会选在送神日“蒸糕做粿”,并在碗糕和甜粿上“点红”以敬奉神明,希望灶君公来年回家能带来福报。

番薯粉芡

供一大碗番薯粉芡,也是意让灶君吃得嘴上粘糊糊的,使得玉帝就听不清那些对各家不利的话。也有的会做蚵仔煎祭灶君公。


除此之外还有用汤圆的、用猪油的、用的,特别是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更是乐此不疲。

炒米粉

闽南人家为了让自家神明上天庭述职的同时顺便带满金银财宝回家,因此有些地方还会炒米粉来供奉,以求来年可以财富滚滚来。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3·疆域志·风俗(附)》:“十二月二十四日,扫净屋尘,用蔬菜、酒、果祀神及灶,谓之送神。”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别提,还真挺讲究!



关于灶君公的传说,各家有个话,但其在古代民间诸神中资质算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夏朝他就已经是民间所广泛尊奉的大神了。那么灶君公是谁呢?有的说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的说是炎帝神农的“火官”祝融,有的说黄帝,有的说是苏吉利,有的说是姓张名单,还有的说是女神、是老妇,因此民间常见的有灶君公和灶君婆并坐,也有灶君公一人

▵《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隋《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唐《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顾张思的《土风录》中的戏曲《打灶君》里讲诉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老一代的灶君徇私舞弊,老是向玉皇报喜不报忧未能为劳苦大众主持公道,受到老百姓很是反对另请出一位劳动人民出身的姓张名单的正人君子当灶君。



不论灶君公是炎帝祝融、黄帝等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还是苏吉利、张单等凡化仙男性神,灶君公多被认为是很有范儿的“小白脸”,一个大男人却长得像美女一样迷人。古人怕家中女人被这美男子勾了去有“男女之嫌”,只限于男子罗拜灶王爷,女子打扫炉灶,因此旧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忌讳。

▵司马彪在《庄子·达生》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后因闽南男子大多常年离家在外,家中只能由妇女祭灶送神了。男子们想到一办法,将灶君王小白脸后生形象改为黑脸阙咀的怪蜀黍样貌,才得以放心出门,再也不怕“水某跟人走”了

▵据悉同安民间泥瓦匠就有一把敲砖瓦的凹形工具,俗称“阙咀将军”,盖灶君之诨号也!



扫尘,据《拾遗记》记载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是人们驱病疫,祈安康的一种宗教仪式。而扫帚,最早就出现于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上也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到了唐代扫年开始盛行,并且成为祈求新年平安的活动。


人们认为,灶君公和诸神回天庭后各种凶神恶煞也都休假了,因此小年之后到除夕前的这几天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百无禁忌,称百岁日。按照闽南旧俗,送走家里的灶君公和诸神后,即使搬移物件也不怕冲犯家中神明,方能百无禁忌的放心搞卫生了,叫做掸尘/扫尘。扫尘也就是在年末岁首之际把陈旧的东西(尘与陈谐音)不论是家中的污迹脏垢,还是旧岁中是是非非和晦气,统统一扫而光

▵《礼记》:洒扫室及庭。

▵宋朝《京华梦粱录》描写腊月扫尘节:“不论大小人家,俱洒门前闾,去尘秽,净庭户。”



动画: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整编:@泉州影像



记得小时候快到年兜的时候,母亲总会在灶骹拜很多甜食,对着灶台拜灶,心里总是疑惑,灶君公是住在灶里吗?他热吗?

这是本君而是的记忆,你的呢?



关于年节的往期推送:

▼腊八:年节 | “最冷”小寒撞上腊八,叫转究郎怎么过 ?

尾牙:年节 | 吃了那么多顿尾牙大餐,你知道尾牙的由来吗?(福利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