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南的米,可以做出这么多好料!!!

闽南好料 泉州影像 2019-08-19

这是一个以闽南古早味为主的栏目

#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二期- 

自古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生活琐碎间

终究离不开这七件必需品



“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起源于宋朝,讲的是古代中国平民每天为生活所奔波的七件事,其内容与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开门七件事”也随之进步,现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柴已被天然气和煤气取代,但米、油、盐、酱、醋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柴才有火,有火才有饭,所以柴位居第一;有了柴,没有谷物的话,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因此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物就放到了第二位。



五谷是哪五谷?

中国南北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谷物的重要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是五谷?有说“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有说” 稻、黍、稷、麦、菽”;还有说“悬、藤、根、角、穗“,众说纷纭。

普遍认为,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粟、麦、菽。其中粟、麦、稻是中国南北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它们的地位因时代而异。从新石器时代到有史以后的商周时期,粟一直居首位,麦次之,稻又次之。到秦汉以后,麦的地位上升了,接近粟的地位,稻仍为次。从三国到南北朝,稻的比重上升了,与粟麦可以并起并坐,因为南方的开发加快了。从唐宋以后,稻便取代粟麦而跃居首位,麦次之,粟又次之,一直至今不变(即稻谷、小麦、玉米)。

宋元明清时期,大量食用稻米长大的南方籍士人经由科举来到北方做官,他们成为北方水稻种植的积极倡导者,福建人在稻作推广方面的作为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有泉州人黄懋、建安人江翱、闽县人沈厚载、福唐人陈襄等。受到泉州人黄懋等人的影响和帮助,曾在河北宋辽边境的南方一侧利用淀泊工程大规模地开展水稻种植。


水稻的起源与闽南息息相关

“拍胸舞”是古闽越稻文化的遗存

关于大米的起源,按一般的说法,水稻的栽培大都出现在六千年前,由居住在印度和印中边境的民族开始的;有说原产于中国南方,在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距信约七千年。这样,中国便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又有一说与闽南息息相关,厦门大学《福建考古》曾作记载,我国水稻种植始于史前之闽越族,泉州永春地区发现有史前种稻遗迹。古闽越族人处于闽江流域自古从事稻作农业。人们最初是收集食用水边的野生稻,进而掌握了关于野生稻的生长习性,将种子播种、成熟后收获等技术。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使用水利技术,从河川湖泊中引水,区划田块,小规模地生产。当金属技术使用于农业生产之后,稻作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专业化较高的栽培阶段,成为今日稻作的基础。

古闽越人祭祀时常把稻草捆扎身上此古俗至今仍保留在“拍胸舞”舞蹈中,即“拍胸舞”者头上以稻草搓扎做成的草箍。可以说这是古闽越稻文化的一种遗存

而每年元宵泉州天后宫的“祈龟”活动,更是直接将一袋袋象征幸福安康的“平安米”堆成“米龟”,通过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粒粒皆辛苦

不少闽南人仍保留着当年下田地干农活的记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切耕耘皆有时。一年两季,早稻晚稻,从育秧、插秧、挠秧、施肥到弯腰割割、奋力打谷,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更能够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说文解字



在《説文解字》中有提到:“米,粟實也。象禾實之形。凡米之屬皆从米”。可见大米乃五谷之首,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人所称的“米”实为“粟” 子,亦即“小米”;今人所称的“米”实为即“稻”,稻仁,亦即“大米”。 



甲骨文字形像是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穗梗中间的上下两颗粟子连写成“十”字;隶书则写成“木”加两点,穗梗上结粟子的形象完全消失。



米的转换

与民风、民俗相伴而生

数不胜数

无米不成炊,稻米在闽南人的餐桌上也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古时北方之人,多不惯食稻,能经常吃到稻米的人往往是富贵阶层。因此古人将“食稻衣锦”视为“生人之极乐,以稻味尤美故。”

“生来就着淡黄袍,石臼舂开露玉膏,粒粒珍珠天赐予,煮来饭粥也为糕”。在闽南糯稻文化的食用,是多元化的,与民风、民俗相伴而生,数不胜数

[咸饭]

咸饭,是地道闽南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虽然咸饭中可包含的食材种类名目繁多,但最基本的几样如干发香菇和胡萝卜,是不变的菜谱,其他的食材则是由时令来决定。可以说是祖辈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而创造出的饭菜合一的小食。萝卜饭、芥菜饭、壶仔饭、海蛎饭……

[肉粽/碱粽]

闽南的烧肉粽、碱水粽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糯米,先把肉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碱水粽即纯糯米粽,蘸上白糖或蜂蜜,香糯可口。

[米粉]

湖头米粉,是泉州安溪的传统名吃。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历史悠久。需要经过浸米、磨浆、压干、揉米团、搅拌、蒸煮和摊晒风干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其品质上乘,晶莹半透明,熟粉细腻柔韧、不粘糊、清香可口,炒、煮口感俱佳。

此图来源于网络

[元宵]

元宵,以乒乓球状的馅为基础,倒入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里里,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糯米粉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

[糖粿]

甜糯米丸,是闽南部分地区七月初七“七娘妈生”必备的,糖粿玻璃珠大小,像是捏扁了的元宵,中间稍微凹入,拌上白糖和花生粉,吃起来软Q香甜。

[卷煎]

将糯米蒸熟后,卷成条状,放在油锅里煎,成金黄色后取出切段,撒上白糖,是泉港的特色甜点~

[红龟粿]

 红龟粿是将染成红色、包有馅料的糯米粉团压上寿龟的纹样,再进笼屉蒸熟所得的一种粿。这种稻米制成的小食,因其外表红艳,状如龟背,被人们亲切地唤做“红龟粿”,表达对长寿的祈愿。

[甜粿]

甜粿,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白甜粿中添加的是白糖,而黄甜粿中加入的则是黑糖,分别象征金银。首先将糯米洗净后,,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糯米糕,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蒸熟后的甜粿有些粘手,还可以裹上鸡蛋液入锅煎~

[发糕]

发糕是将硬米磨浆,混入红糖和酵母,装入碗中长时间蒸与发酵,让米浆膨胀得如同一大块蓬松的面包般高高跃出碗口,即得蓬松甘甜的发糕。它膨胀的造型,提供了“发”的好口彩。

[桔红糕]

桔红糕是泉州安溪的传统民间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是选用上等糯米、植物油、白沙糖、淀粉等,辅以其它配料,经精湛加工制作而成。具有金橘风味,清甜爽口。

……



在闽南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糯稻食品,

逢年过节,喜事或在祭拜中很是常见

这反映了闽南人的稻米崇拜

并通过闽南特有的饮食文化延续着


这是一种满带乡土回忆的吃食

是吉祥和平安

是祝福和希望

可以说,

稻谷的转换,承载着家的味道。



 互动话题 

原来在闽南这么多米的衍生食材

花样众多无法一一交代

等你来揭晓!

同时欢迎在留言板中

跟我们分享你最喜欢的闽南糯稻食物哦~


图|好摄咖、泉州影像

整编|泉州影像


[ 闽南好料 ]

豆腐花生荔枝粽子


❤️感恩遇见你❤️


[ 泉州影像 & 泉州府 ]

文化传播|摄影|投稿|文创

徒步|快闪|社群|活动策划与执行


[ 联系方式 ]

微信:qzyxphoto/yokenhuang

电话:1580508000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