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傲慢的眼睛看不见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傲慢的眼睛看不见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片段赏析

文/章秀平


放学回家后,阿默德发现自己无意中带走了同桌穆罕穆德的作业本。


这样的事儿大概每天都在教室里发生。毫无征兆的,某个孩子作业本书本不见了,发动老师同学爸妈,教室家里角角落落翻个遍也不可得。灰心丧气,茫然四顾,几近怀疑人生。忽而在某时某位同学的书包抽屉里跳了出来,得意洋洋地对视这几天不见的世界。“肇事者”举着“赃物”,就像烫手山芋,百口莫辩。


这样一件极其细微的事,居然会被拍成一部电影!


故事情节泛善可陈,再加无演技的演出无特技的摄制,着实是催眠佳片。


在一个相对封闭与诸多禁忌的国度,伊朗电影人转向小众的儿童题材,亮相国际影坛引起关注,《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等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佳作。这些影片以儿童为主角,将镜头叙述与儿童视角相重叠,通过孩童清澈目光,映照成人世界的善恶是非悲喜哀乐。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部拍摄于1987年的影片,让伊朗导演阿巴斯在国际电影界一举成名。本片顺着阿默德寻找穆罕默德送回作业本的线索,这一路上,他的妈妈、奶奶、爷爷、卖门商人、带路老人……悉数展现成人世界的麻木、封闭、劳苦、功利、怀旧……一个不能直言的时代,良知总能换着方式发出呐喊。


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除却原生家庭亲生父母,便是学校老师。老师的不可或缺,构成童年生活重要部分。不管是《小鞋子》中那个举着戒尺背在身后的教导主任,还是《天堂的颜色》中盲童学校里匆忙跑来跑去的生活老师,男性的、权威的、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依稀勾勒出那个年代伊朗教育主流境况。甚至以婚姻家庭宗教为主题的影片《一次别离》中,那位知性独立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教育,不惜解体婚姻去国他乡。


本片开头与结尾部分,浓墨重彩聚焦乡村小学一间简陋教室的片段,以一斑窥全豹,折射伊朗教育的一个侧面,以及这种教育背后的成人世界与更为强大的意识形态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切片。




开篇。一个持续将近两分钟的长镜头,特写一扇破败板门的把手。门是虚掩着的。固执的长镜头,呆板,沉闷,单调,无意义,考验着观众的耐心。是不是寓意这推开的门内每天所发生与重复的,同样是呆板,沉闷,单调,无意义?


镜头外是孩子杂乱的声音,争执、尖叫、喧闹。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微微扇动的板门,是无意识的风,还是浪潮样翻动的童声?


关闭的板门,挡不住喷薄的生命力。


接着,门上出现一片阴影,巨大,显灰。


是一只手,按在把手上。


门被推开。


中年男老师冲进教室。男孩们哗声停止,各就各位,如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整理一盘散乱的棋。



“发生了什么事?你们不是已经向我保证过,会保持安静吗?我甚至5分钟都不能离开。”老师一边气呼呼地质问,一边将一扇朝阳的开窗合拢,切断最后一缕流动的空气。教室,瞬间成为彻底封闭的空间。


一块黑板,斑斑驳驳。几排木桌,秧田摆放,中间留一条窄窄走廊。局促,拥挤,简陋。老师高高个子,凸显在一群孩童前。身后被合拢的门本能地反弹开去,好像故意逗弄着气急败坏的老师。


孩子们看着老师,鸦雀无声。“谁让你坐下的?”老师靠近几步,红坎肩的小孩慌忙站起来,老师又说:坐下。他将外套脱下,挂在黑板前一张座椅的靠背上。“不能相信你们。”“查作业。”坐在阿默德旁边的穆罕穆德遭殃了,因为他的作业没有根据老师要求写在作业本上,被当场撕毁……


一组长镜头笼罩着孩子,像老师焦躁漠然的眼。镜框内,孩子的眼神,茫然,恐慌,无助。镜框之外,老师的声音,紧张、急促、硬冷,盘旋在每个孩子的头顶。


阿默德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同桌抽泣的脸;向上仰望的视角里,是一张傲慢的下巴、喋喋不休的嘴、气呼呼的大鼻孔吗?那是孩童对成年世界不安的张望。


成年世界里那些无秩序无逻辑无由来的规则,定让生而为人的孩子们战战兢兢手足无措了。


 “我叫你说话的时候再说话。”


“我让你说话了吗?”


“听我说话了吗?回答我。”


“快点,看着我。”


 “安静!”


……


每一个孩子噤若寒蝉。平视镜头中的老师,眼神向着空气,平行在教室上空,穿越过学生的头顶。镜框内近景中全是孩子的身子,脸庞,眼神;茫然,木然,不安,眼前晃动着老师身体的胯部。粗壮手臂略一晃动,占据了近乎整个镜框,无表情的说教在孩子们头顶上盘旋。


一顿粗暴处理后,发现是一场误会。这位老师开始了长篇大论,我为什么要你们将作业写到作业本上,这是为了一……二……归根到底就是——为——你——好。傲慢无礼的行为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不是很熟悉的套路?


“再有下一次,你将被开除。”这个以检查作业为内容的一幕,终在充满威胁意味的话语中戛然而止。正是老师丢下的这个恐怖后果,让无意中拿了穆罕穆德作业本的阿默德,回家后开始了一场艰难无助的寻找之旅。






影片结尾部分,还是同一间教室,同一批孩子,同一个老师,还是有人会迟到,还是有人会说话,还是会发出一些异样的声音……像一篇课文中精心推敲手法拙劣的首尾呼应。


老师一如往常,面目刻板,不苟言笑。只是,明显地心情与昨天相比要好很多。一开口,语气也柔和许多,观众几乎要松一口气,教室整体色调也亮了几度。老师的心情就是教室的阴晴。


他进了教室,昨天关上的窗户,今天居然被打开了……给这逼仄的空间透露一股新鲜气息。还是脱下外套,挂在座椅靠背——宣扬一种毋庸置疑的地位与尊严?


有人作业本很脏,有人作业没有写——居然没有惩罚。


阿默德向老师交上了自己代穆罕默德写的作业本。老师翻看两页,划了一个大√,留下飞舞的评语——“非常好”。



欢快的音乐响起……


皆大欢喜,谎言获得成功!小小的个子,无边的旷野,寂冷的村庄;从白天到日落,一直无穷无尽的夜幕降临……全都是无用之功。结果与过程的强烈反差,巨大的反讽,让沉重主题瞬间轻盈起来。你,却笑不出来。


看不到“人”,教育便是一场简单粗暴的对峙与压制。缺失了敬畏,关起门来的教室随时要警惕一种无所节制的傲慢。


我们不必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顶端与底部都可能是普通人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地方,教育如是。我只是颤栗于自己心头偶尔闪过的那一丝熟识,是梦里,是记忆中残缺的碎片,还是……?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一朵白瓣黄蕊的小花,贴在作业本夹缝里——那是阿默德昨晚寻找穆罕穆德的路上拾得。那是对童年伙伴间的温柔体贴,是纯真心灵对美好天然的渴望,还是漠然麻木压抑世界里微弱的明媚。


一晃而过,稍纵即逝。傲慢的眼睛不会看见。




更多观影精彩,请点击:

善良的目光,杀人于无形(《素媛》)

如果爱有表情,那一定是微笑

但愿人长久,善待黑匣子

谁会成为下一个猎物

《雪人》是恐怖片吗?

电影和书的跨年约会:张祖庆推荐给小学生的寒假书目+同名电影

如何让男孩子长成“男子汉“?这30多本书和电影不可错过|张祖庆


编辑:特立独行的猫  小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