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要再故意激发孩子的嫉妒心,伤害远比你想象的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以下文章来源于钱志亮工作室,作者钱志亮
河南一名19岁高考生因为嫉妒同班的某位同学成绩比他好,心存嫉妒并产生报复心理,在高考结束后,恶意填报同学高考志愿,致使对方高考信息被锁死,无法填报志愿。
无独有偶,河北衡水一名准大学生周某的志愿,也被同学吴某恶意篡改。
周某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学霸,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填报了重点院校,突然之间却被一所中下游院校录取。
作案的吴某,成绩优异,他一直嫉妒周某,认为是周某在学习方面影响了他,就想教训一下他,自己便背着家长偷改了周某报的第一志愿,闯下大祸。
而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年的中考、高考结束后都会发生。
很多孩子,被嫉妒心占据了理智,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但它并不完全是有害的,适度的嫉妒,能让人们看清自己的短板,积极进取,努力超越对方。
而畸形的嫉妒,却让人们生活在长期的痛苦之中。
看过一个故事,有人遇到了上帝。上帝说:好不容易见我一次,满足你3个愿望吧,但有个条件,无论许什么愿,你的邻居将会得到你的两倍。
这个人想了很久,第一、第二个愿望都是关于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妒忌的情绪,当这种情绪变成主导,最终就会被愤怒、焦虑所击垮。
嫉妒心过强,结局往往是损人不利己。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警惕孩子过强的嫉妒心,不要让这种情绪长期支配孩子的生活。
1.容易激发孩子嫉妒心的那些小事
可能是因为别的小孩有我想要的新玩具;可能因为妈妈总是照顾弟弟更多;可能今天没有像其他小孩那样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孩子内心的酸涩难以掩饰。
这种情绪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直观、真实且自然的。
但是善妒,却是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被激发出来的。
父母很多行为,都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用爱试探孩子
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对于父母爱别人这一事件非常敏感,比如不满1岁的婴儿,在妈妈给别的婴儿喂奶时,都会表现出不安、愤怒等嫉妒情绪。
而大人们呢,也很喜欢利用这一点,来证明孩子对自己的依赖。
比如,有的大人会在孩子面前,佯装要去抱其他家小孩子:“宝宝你看,妈妈不抱你,抱她。”
这时孩子就会小嘴一瘪,不高兴,开始哭闹,然后大人再回过头来乐呵呵地抱起孩子。
这种场景,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偶尔一次两次无伤大雅,如果总是拿爱威胁和试探孩子,孩子屡生嫉妒,时间久了,这种情绪就会吞噬孩子,心胸变得狭窄,也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手足之间,这种行为更会让孩子仇视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种在大人来看很是受用的玩笑,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伤害。
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曾说:“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没人爱、被遗弃,这是他们最害怕的地狱。”
用比较引发孩子的嫉妒
杀人动机很简单: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
马某和秦某都是很优秀的学生,马某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秦某也很不错,但是很难超越马某。
在长期被比较的环境中,秦某的嫉妒和怨恨成了一颗定时炸弹,终于在某次会考结束后爆发。
在学习竞争压力很大的环境里,总是被比较的孩子,失去了平常心,很难平和地看待输赢、名次和评价,产生了嫉妒心理,甚至见不得别人自己好。
嫉妒,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比较。不放下比较,嫉妒就永远不会消失。
拿孩子比来必去,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打击和否定。
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真的很难有自信,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不如别人,自卑就会化成狰狞的嫉妒心。
2.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心?
正确看待嫉妒心
一般来说,只要好好引导,这种小情绪就像风吹麦浪,吹过去也就结束了,父母反应太大,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怨恨。
不拿孩子做对比
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看待孩子的成长也应如此,不应该把别人家孩子的节奏来衡量自家孩子的成长结果,把孩子暂时的落后看得很重、很焦虑,最后打击了孩子成长的自信。
我们可以真诚欣赏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也不要吝啬对自家孩子的鼓励,引导他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不仅能收回他的嫉妒,而且也能帮他专注自我的进步。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妒忌无非就是当别人比我好,当别人强过我,我会不开心。不过我也要好棒的时候,这样想想,真是好有趣哦,或许我妒忌的那个人,也正在妒忌我呢!”
有个很经典的游戏叫“我有你没有”,其实就暗示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看着别人拥有的东西而焦虑。
比如别的小孩有赛车,转念想一想,原来我也有别人没有的积木玩具,孩子如果对别人关注过多,就会错过自己本身拥有的东西。
帮助孩子化嫉妒为动力
比如孩子看到同伴得了老师的表扬而感到眼红,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认识自身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
嫉妒发生的场景大多都是短期的,同学这次月考成绩比我好、弟弟获得了妈妈的奖励、小伙伴最近入手了新玩具而自己零花钱却不够......
这些让孩子感受到嫉妒的事情,其实只是某个时期的困境,它并不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光长远一些,让孩子理解,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进步。
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才不会被嫉妒的阴霾所困。
—END—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 编辑 | 乘以零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