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中国式会议和美国式会议

李子旸 李子旸 2022-08-10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在网上看到曾仕强先生的一个短视频,讲中国人开会和美国人开会的不同。很有意思,很有启发。

 

初看上去,曾先生的讲述,好像是一种批判甚或讽刺。他说,美国人开会,有什么分歧、争议,都拿到会上去讨论,大家面对面说个清清楚楚,或者一方说服另一方,或者通过表决等形式,总之形成决议,然后散会去执行。

 

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开会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真正的议题反而不能拿到会上去说;就算上会了,意见有分歧,也不在会上当场作出决定;就算是作出决定了,会后也没人去真正执行。总之就是,对大家的分歧,在中国,开会并不能解决。

 

看上去,中美这两种会议“风格”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中国这种差,美国那种好。中国式会议徒耗精力、互相拉扯,美国式会议则简洁明快、高效快捷。中国这种,就是“酱缸”文化的表现,美国那种呢,则是现代文明的表现。

 

可是,事情哪里会那么简单呢?

 


显然,中国人一定也有解决分歧、共同行动的办法,否则,中国这个文明和国家怎么会延续了这么多年,到今天还分外繁荣兴旺呢?那么,中国人是怎么解决分歧的呢?

 

曾仕强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开会当众讨论分歧,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承认自己的意见不对,别人的意见对,这很伤面子嘛。谁愿意当众丢面子呢?

 

假如会上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意见。领导人凭借权力,宣布通过甲意见,否定乙意见,乙这一方,面子大失,那他接下来就要全力以赴阻挠破坏甲意见的实施,以挽回面子——看,他那套,就是不行嘛,我早就说了……

 

所以,即使领导人心知肚明,甲意见可行,乙意见不可行,他也不会在会上当众作出决定,而是暂时搁置争议,宣布散会。但他会在散会时当众让甲到他办公室来一趟。这就等于是告诉所有人,领导人支持甲的意见,但要给乙留面子。

 

如果甲、乙懂事,接下来就会这样。在办公室里,甲对领导说,两种意见其实也差不多,通过哪个,对公司都有利。乙呢,也会找机会和领导私下商量,表示服从领导命令,按甲意见办。

 

看到了吧。对中国式会议来说,功夫在会外。

 

实际上,上面那种情况,让两种对立的意见公然摆到会上,已经是失误和下策了。对于重要的事项,有经验的领导人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有经验的领导人,会在会前先和各方充分沟通,了解有哪些不同意见,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谁对谁错。然后,领导人作出取舍判断,并设法说服被舍的那一方主动放弃意见。这样一来,在会议召开以前,就已经形成一致了。只有这样,才能把会议开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以为我也是在讽刺中国式会议了。如果这样的话,还何必开什么会呢?全都是私下沟通、暗箱操作就可以了嘛。难道说开会就是为了掩盖分歧、制造团结的假象吗?

 

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我来举个真实的例子说明其中的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打破了当时相对停滞的局面。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了热潮。南巡讲话很明确,就是要加快推进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计划和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需要在理论上有个明确的说法。

 

4月,江泽民给时任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打电话,要求体改委给中央拿出个方案来,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办。陈锦华受命后,召集广东、江苏、辽宁、山东、四川五省的体改委主任商议。经过几天闭门面对面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十四大在推进市场经济方面应该有所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

 

陈锦华将相关意见写成报告,报给中央。虽然这个意见符合南巡讲话精神,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提法。有多少人支持,有多少人反对,这个很难说。

 

按照美式会议的做法,这个问题应该拿到政治局或者其他高层会议上去讨论。有不同意见,来个当众辩论;如果分歧还在,来个举手或者投票表决,形成决议,大家照办,就可以了。

 

有一本书《罗伯特议事规则》,收集了英美人关于会议规则、程序的种种做法和惯例。曾经有人在中国大力推荐这本书,希望中国人认真学习这些规则,让开会的效率更高,避免扯皮浪费,但推广效果不明显。显然,那套规则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中国式会议和美式会议大为不同。

 

陈锦华选择的那五个省,是当时中国经济上很重要、很有代表性的五个省。这些省的体改委主任的意见,很重要。据此写成的报告,水平很高,很翔实,论证充分,切中关键。

 

中央领导看了报告以后,基本上已经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提法,但还需要让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接受。

 

这不是一次会议能做到的。

 

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说他个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这是以进修班讲话的方式,向党内高级干部透露新动向。注意,这可不是正式会议。这是会前的沟通,让高级干部们先有所了解。

 

接下来,开始起草十四大报告,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提法。在江泽民党校讲话的基础上,十四大报告的草稿,也先在党校内部征求意见。这是进一步的预热。

 

接下来,邓小平在和江泽民的谈话中,表示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提法,觉得很好。这样一来,党内核心决策层的意见统一了。十四大报告的主题也确定了。

 


但是,核心决策层意见统一了,不等于全党意见就统一了。接下来就是党内民主的过程了。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提法的十四大报告,在十四大以前,先形成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地方、各部门、各军队单位征求意见。

 

而且,征求意见,并不是简单地听个同意还是不同意。十四大报告起草小组的成员,分别奔赴各省,当面直接听取意见。陈锦华是起草小组成员之一,他去的是浙江省。到了浙江省,他和省委常委当面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十四大报告。

 

去往其他省份的人,也带回了各地方的种种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对报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终,在党的十四大正式作出决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现在我们觉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平平常常,没什么可争议的。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转折,并且,不仅仅是新理论、新提法,其中牵涉到广泛的利益和权力分配,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打通了通往市场经济之路。

 

这样一场重大、深刻的变革,怎么可能靠一两次会议就形成共识呢?要想形成共识,要想让全党干部全国人民接受这个新提法,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和交流,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如果有分歧,有争议,要做出尽可能妥善的调解和安排,以求各方都能接受新理论、新格局。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绝不是举个手、投个票就能解决的。如果不管不顾,按照某种议事规则,比如简单多数做出决策,结果只能是,失败的那一方必定不甘心,用各种办法加以阻挠甚至破坏。党内甚至有可能出现分裂。

 


这可不是什么中国人的“劣根性”,实际上,美式会议、罗伯特议事规则等等,现在已经暴露出其不切实际、生硬粗暴、用程序掩盖实质的缺陷。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看上去规则完善、严格计票,可是,得出结果以后,并没能真正弥合各方的对立和冲突。失败一方很不甘心,使出各种办法诋毁、捣乱,甚至冲击国会,大打出手。

 

此前多年美国总统大选相对平稳,原因其实不在于规则完善,而在于,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缓和,分歧和争议没多大。而现在,美国已经走下顶峰,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有撕裂之势。这种情况下,就算再怎么符合“罗伯特议事规则”,也无法达成拥有广泛共识的决议。规则就是规则,完善规则不等于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规则的严格、完善,不能掩盖更不能解决真正的分歧和矛盾。对分歧和矛盾,要投入实实在在的资源去弥合和沟通,而不能凭借权力或者规则简单粗暴地压制。51%就一定压倒49%,只要符合规则,形成的决议,就是正当合法的。这是投票民主编织出来的神话。

 

中国人的“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恰恰是因为我们深知,真正的分歧,不是一次投票一次表决就能解决的。解决真正的分歧,要实实在在地下功夫,这就要在会前会后去做大量工作,在大量的面对面的商量和探讨中,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公平分配相关的权益。

 

在已经基本取得一致以后,再召开会议,不但各方都不失面子,而且,一次次会议,就是一次次凝聚人心、强化整合,都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相反,那种会前会后不做工作,直接把分歧矛盾拿到会上去当众大吵大闹,不但各方颜面尽失,而且就算勉强达成决议,也是强化分裂的大会、失败的大会。每一次会议,就让分裂更大一些更严重一些。很多“民主”国家的国会,议员甚至大打出手,原因就在于此。

 

那种议员在国会当众撕打的场面,其实是在表面,这个国家已经无力弥合国内的争议和分歧,只能听天由命来个表决了事。这时候的表决,实在和掷硬币没多大区别,反正得出的决议,只会进一步激化对立。从议员的大打出手,到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到国家撕裂,甚至到内战,往往没多远。

 


曾仕强先生的那个短视频,我是偶然看到的。看后久久难忘,想来想去,看了又看。这个短视频为什么那么吸引我,这是因为,它回答了我一个长久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开会,中国式会议,功夫在会前会后,投入实实在在的资源去沟通、去整合,去做工作,把各方的分歧和矛盾尽可能地化解,然后,再通过会议当众昭示这种一致。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当然会最大化。而国家、社会的整合,也因此持续扩展。

 

美式会议,则不管不顾,把矛盾当众暴露,把人与人的冲突对立明显化、公开化,然后用一套所谓的规则强行做出决议。这种做法,可能表面效率更高,在分歧矛盾相对缓和的时候,也能实行。但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必然被越来越明确地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并且彼此对立。如此明确划分以后,社会、国家、人群分裂,并且分裂得越来越细碎,不是必然之势么。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矛盾不可避免,但从本质上说,中国社会是个长期共存的大家庭,美国社会是个你死我活的竞技场。中国社会的自然趋势是大家一起把日子过下去。美国社会的自然趋势是分家裂产,各自分立。

 

中国国家现在是一个广土巨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跨度上,都表现出超强的整合能力。时间上,维持了四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空间上,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为什么中国会有这种超强的整合力呢?

 

那就是因为,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方方面面,自觉不自觉地向着有利于整合的方向去做。在整合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在整合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

 

一件事,你一直做,一直做,做了几千年,怎能不卓然领先鹤立鸡群呢?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中国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

1975-2021年:美国往事

谈谈小S事件——让台湾人直面真实的时候到了

再次反思举国体制

你不知道的台湾事

再论为什么要解放台湾

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

原子弹确实有用

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