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2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西晋有个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他那句“何不食肉糜”成了千古笑柄。他是个弱智白痴皇帝,也就广为人知了。其实,有历史学家认为,司马衷还没到弱智的地步,但他比较傻,这是公认的。
不仅后世公认,就在当时,西晋朝野上下也都知道这位太子的脑子不好使。司马衷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一位名叫卫瓘的大臣,有一次借着酒劲儿,摇摇晃晃走到晋武帝跟前,抚摸着皇帝御座说:这宝座可惜啦……意思就是劝司马炎换个太子。司马衷这白痴,可当不了皇帝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衷确实不能胜任皇帝。西晋就是在他在位时开始乱的——八王之乱,并且越来越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闹出永嘉之乱,西晋就这么灭亡了。
自己的儿子脑子不好使,司马炎也很清楚,并且,司马炎有很多儿子。那么,他为什么坚持让白痴司马衷当太子呢?
是不是司马炎自己也是个笨蛋啊?当然不是。司马炎不但不笨,而且要算是中国历史上能干的皇帝之一。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之主,他结束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战乱,一统天下。不仅如此,司马炎在位时的太康十年,国泰民安,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能得到“武帝”这个谥号,足以表明人们对他的评价之高。
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当然是夫妻、父子的感情。司马衷的母亲杨皇后和司马炎感情很好。这是司马炎坚持立司马衷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其次,司马炎知道这个太子傻,竭力给司马衷铺好了路,任命了很多能干的大臣作为辅佐。此外,司马炎还有一个重要考虑,那就是,司马衷虽然傻乎乎的,但他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遹,从小就很聪明。司马炎很喜欢司马遹。他想,司马衷虽然傻,我把路给他铺好,让忠诚能干的大臣辅佐,应该能凑合过去,然后,皇位就会传给聪明的孙子司马遹。这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除此以外,还有一层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司马衷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他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母亲杨家,他的妻子贾家,都跟着飞黄腾达——杨皇后家是著名的弘农杨氏,本来就是当时的顶级世家大族之一。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换太子,司马炎就算和这个大利益集团闹翻了。虽然司马炎是个强势能干的皇帝,他也轻易不敢捅这个马蜂窝。
综合以上考虑,对司马炎来说,皇位继承最好的方案只能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后,硬着头皮让傻儿子司马衷接班,寄希望于下一代司马遹。
可见,晋武帝司马炎充分意识到了种种问题,但他的选择范围其实没多大。这就是皇位继承中的一个大难题——利益集团尾大不掉,导致更换太子的难度太大,即使这个太子不太合格。对皇位继承人,缺乏灵活有效的调整机制。
立太子时,就算考虑得再周到,也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太子后来渐渐变坏,或者皇帝后来又有了更好的儿子,或者皇帝和太子、皇帝和皇后的关系变差等等。
困难之处就在于,即使发生了这种重大变化,皇帝也很难下决心换太子。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换太子。这事牵涉的人实在太多,而且都是重要的人,都是不好惹的人。所以,在传统政治话语中,立太子被认为是“国本”之事。换太子,就是在动摇国家的根本。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提三尺剑而坐天下”,有勇有谋,无疑是个强势皇帝。虽然如此,换太子这种事,他也无能为力。
起初,刘邦立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汉惠帝)为太子——巧了,也是惠帝。这个刘盈倒不是司马衷那样的白痴,可是性格懦弱,也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刘邦这个草莽英雄看儿子如此懦弱,就气不打一处来,想要换人。
加之后来刘邦有了戚夫人,生了儿子刘如意。刘邦很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就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盈虽然性格懦弱,但他妈吕后可不好惹。实际上,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只不过没有正式登基而已。《史记》里写吕后的那一章是“本纪”。这是皇帝才有的待遇啊。
吕后发现刘邦想要换太子,这还了得!赶紧多方游走,找人想办法。找来找去,找到了张良。张良多精明多智慧啊,一看是“国本”之事,赶紧往后闪,说这是你们老刘家自家的事。我是外人,管不了。
但吕后岂是那么轻易放弃的。她派人缠住张良不放,一定要张良给拿个主意。无奈之下,张良只好献出一计。
张良说,民间有个商山四皓,是四位著名的隐士,德高望重,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头子。刘邦很仰慕,多次召见,可人家四个老头儿根本不理睬。吕后你们啊,去找这四个老头子,想方设法让他们出山,表示支持太子刘盈,这事就成了。
不知道吕后用了什么办法,这四个老头子果然出山了,在一次宴会中,和太子刘盈一起出席。刘邦一见,大吃一惊,对四个老头儿说:你们四位,我多次请,都请不动。这次怎么忽然来了?
四个老头儿就按照吕后-张良事先编好的脚本回答说:皇上您啊,看不起文化人,我们不敢接近您自找难堪。可是太子仁厚孝顺,天下人都爱戴他。我们四个老家伙所以愿意出来为太子效劳。
刘邦一听,当时心就凉了,回去对戚夫人说,换太子这事,没戏了。你认命吧。戚夫人肯定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无济于事。戚夫人的命运后来很悲惨。刘邦死后,他被吕后折磨成“人彘”,惨死。其状之惨,把刘盈几乎吓死。刘如意后来也被吕后毒死。
刘邦多半也预计到了自己宠爱的戚夫人母子前景不妙,但他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换不了太子,只能爱咋咋地、听天由命了。
这件事,是正史里所记,可信度很高,但背后的利益关系,并没说清楚。这里做个解释。
四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没什么了不起。刘邦动一个小手指,就能让他们永远消失。那么,为什么一见到他们,刘邦就说换太子没戏了呢?这是因为,四个老头子好对付,但想出这个计策、并动员四个老头子出来的那个力量,太强大了。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也惹不起那个力量。
刘邦不见得知道是张良出的主意,但他知道,一定有高人指点太子,并且跑前跑后策划安排。如此一来,可知太子背后已经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用刘邦的话来说就是“羽翼已成”。这个利益集团强烈要求太子刘盈继位,而绝不允许换人。如果刘邦不顾他们的愿望,强行换太子,说不定自己都会被这帮人干掉。
有人可能会说,你也太危言耸听了吧。刘邦岂是那么好惹的?
刘邦当然不好惹,但双方的斗争意志天差地别。刘邦已经做了皇帝,而且进入老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和自己的王朝都别出大乱子。他不想折腾,也无力折腾了。
那些追随吕后和太子的人呢。他们押宝在太子继位上,为此,他们奋斗了很多年,终于“挤到了前排”。等到太子一继位,他们就荣华富贵了。如果太子换了,他们前半生的努力就白费了,他们的政治生命也到此为止了——这比让他们死了还难受。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他们是愿意拼命的。
一个只是求平安的老人,面对一大帮强悍且准备拼死一搏的人,谁会赢呢?
如果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好办,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是,只有一个,未免太不保险。古代医疗技术落后,很多皇帝都没活到老年。只有一个继承人,万一早死,就难办了。
所以,朝廷都尽量让皇帝多子多福,可这样一来,可能的皇位继承人,也就多了。按照皇位继承的“初心”,一旦发现现任太子不合格,就应该做出更换,换上其他更好的皇子做太子,以后才能有好皇帝。
可是,太子一旦立了,想要换,就非常困难非常危险,就是在动摇“国本”。
前文说了,立了太子以后,就要给他找最好的老师。这个最好的老师,一般都是宿儒高人,日后往往就成为宰相一类的人物。明朝的张居正,原来就是太子的老师,后来顺理成章成了大学士——实际上的宰相。除此以外,各种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的人,也会渐渐聚拢在太子周围,形成一个“影子政府”“二朝廷”。
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等到老皇帝死了,继位的太子,不是光杆司令一个人执政,而是有自己得心应手的班底、团队。这显然对政权顺利交接很有利。皇位的继承,从来都不是皇帝、太子两个人之间的交接班,而是两帮人、两个团队之间的交接班——也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是,这个合理性同时也制造出了相应的问题。
那些追随太子的人,肯定都是能人,都不是善茬儿,或者说都是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之辈。他们凑到一起,齐心协力,必然成为国内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
于是,换太子,就不是废了太子一个人,而是把这一大帮人都给废了。要知道,皇帝和富翁不一样。富翁如果有几个子女,大家可以平分遗产,只要公平分配,就可以相安无事。但皇权是不能划分的,就是独一份,只能由一个人继承,没办法分享。
所以,一旦废太子,就是让国内一大帮雄心勃勃、已经抱成团,且很接近高位的人一下子在政治上“猝死”。这个打击太沉重了,涉及的利益太广泛了。国家的政治格局很可能因此激化,形成尖锐矛盾,甚至引发内乱和内战。太子的废立,确实事关国家的根本,太敏感太重要了,必须慎之又慎,不可妄动。
所以,这方面一旦有变,往往就不是小乱子,而是足以震动朝野的超级大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李渊是开国之主,说是雄才大略并不夸张。但即使是李渊这样的一代雄主,面对三个强悍的儿子及其各自背后强大的团队,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三个儿子拼个两死一活。
而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李元吉,他们之所以拼死争夺,当然首先是为了他们自己能当上皇帝,但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各自手下的那些人,日后的荣华富贵,就指望着他们登上宝座呐。就算他们自己不想争夺,也是欲罢不能。哥儿几个抬着你,可不是白抬的,是要高额回报的。这个回报,你能提供,就继续跟着你,你要是无能软弱不能提供,那哥儿几个可就帮着别人来杀你了。
换个角度说,太子东宫团队里的人,处境也很微妙,甚至危险。一方面,如果太子顺利继位,他们有美好的前途;另一方面,老皇帝在位时,他们实际上是夹在皇帝和太子之间,如果遇到难缠的皇帝或者太子,也是受夹板气。
南北朝时,北周的周武帝,立长子宇文斌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宣帝。这个周宣帝是著名的残暴之君,并以其昏昏最终葬送了北周的天下。
周武帝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不省心,所以给他精心挑选了好老师,并要求这些老师严格教育太子。奈何宇文斌天性凶残,教育无效。前后换了几个老师,都无力管束太子。有的老师还直接建议周武帝,赶紧换太子,宇文斌实在无可救药。
不过,老皇帝既有明确要求,老师们也不敢懈怠,只好尽量严格教育太子。可是这样一来,这几位老师就得罪了宇文斌。后来宇文斌上了台,成了皇帝,没客气,把这几位严格教育他的老师找茬儿全给杀了。
看来,进入东宫团队,与其说是上了从龙之路,不如说是卷入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巨大政治旋涡。到底最后是钻出来跟着真龙天子享福,还是被旋涡吞没,身死名灭,也很难说。
问题的根源在于,皇帝制度的核心要素,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一元化。但皇帝是人,是人皆有死,所以就有了继承问题。这就把权力一元化给撬了个裂缝,出了个无解难题——国家政治无法始终保持完整的一元化。
立太子,势必形成皇权以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两个中心,就会形成种种矛盾和冲突: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东宫团队的政治前途,若干潜在继承人之间的生死较量等等。这都是事关国本的大难题。想想就让人头疼。
可不立太子吧,也有问题。老皇帝如果突然死去,继承人没确定,就可能引发争夺——也是你死我活级别的。而且,不早立太子,也就无法尽早开始教育太子。政治上的种种“实习”“训练”“经验”,都需要时间来积累。未经过训练的某皇子,忽然成了皇帝,能不能干好,就很难说了。毕竟,皇帝这份工作,很复杂很困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好的。
实际上,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皇权以后,这方面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全世界的国王、皇帝都没找到“一招鲜”的解决办法。解决好的时期,要么有特别能干的皇帝和太子,要么国家有特别好的运气,比如继承人数量不多不少,老皇帝死得不早不晚。
总之,能干的人,加上好运气,才有望解决他那个时代的这些政治难题。这些难题,不可能事先就准备好“锦囊妙计”“灵丹妙药”。指望着政治领域有这些,是幼稚的空想。
除了皇权继承问题,政治领域的两难问题还有很多。下一篇接着讲。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