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嘎养牛——当代中国的小农生产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中国农业制度中,如何对待“小农”一直是个焦点问题。
历史上,中国农业长期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支持工业化,也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集体化,抑制小农生产。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小农生产,但是保留了土地集体所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小农为主的农业生产,人们对小农生产的认识深化多了。《超越空心化》一书就为小农生产正名,指出小农生产并不落后,更不是必然被淘汰,相反,小农生产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在很多方面适合中国农业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提出农业政策要给小农“赋能”,而不能简单地把小农放到市场中“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巧合的是,正在我读《超越空心化》这部分内容时,在抖音看到一个小农生产的例子。这是一位内蒙古某地的养牛户,名叫三嘎。他夫妻二人在当地有个小养牛场,养了几十头牛。三嘎用短视频介绍自己养牛的生活,正好提供了一个当代中国农业的小农生产的例子。其中很多内容,是此前没想到的。
三嘎四十岁上下,是个地道农民。年轻时到城里打过工,攒了一些钱,但也不算太多。后来当地兴起养牛。他考察了一番,觉得自己适合养牛,就回到家乡,拿出多年打工积攒的钱,买了一批小牛犊,开始养牛。
内蒙古历史上就是牧区,很适合发展畜牧业。养牛在当地很常见。三嘎周围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亲戚都在养牛。都是养牛,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养肉牛,有的养奶牛。三嘎是养繁殖牛,也就是靠卖母牛和小牛犊挣钱。
三嘎养牛,主要劳动力就是他夫妇二人,养了几十头牛,多的时候能到七八十头,一般也有五六十头,不超过一百头。
按照我们外行对农牧业的理解,这种小农户肯定竞争不过那些现代化大型养牛场。其实并非如此。三嘎在一次视频中特意谈到这事。他得意洋洋地说:养牛居然还能赔钱?哼,我养牛,只能赚钱,根本不会赔钱。
我看到这段,顿时来了兴趣。众所周知,农牧业受天气影响很大,再加上市场还有波动,各种风险不小。我以为总是难免有赔有赚。怎么可能只赚不赔呢?这个三嘎是怎么干的?
三嘎接着讲到:那些养牛赔钱的啊,恰恰都是那些现代化大型牛场。投资大,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弄了各种先进设备,养的牛也多,每天饲料就要吃一大堆钱。再加上那些钱都是银行贷款,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者市场波动,比如牛肉价格下跌,不能及时还贷,立刻就有赔钱之忧。如果运气不好,瞬间破产也有可能。
而三嘎养牛呢,钱是自己攒下来的,不需要银行贷款,劳动力就是夫妇二人,没有额外的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作为小农户,三嘎养牛精打细算,处处抠门,这里那里都要计算一番。如此一来,就稳赚不赔了。
比如饲料。大型养牛场当然是购买现成饲料,一卡车一卡车的运过来,按照定量喂牛。很正规很科学,但那可都是要花钱买啊。三嘎当然也要买饲料,但除了买饲料以外,他平时处处留心“收集”饲料。
谁家收玉米了,他去帮工,顺便就把玉米杆拉回家喂牛了。谁家装卸草料,他也去帮忙,工钱就用草料顶了。一些亲戚朋友农田里可以喂牛的各种草料饲料,收割农作物以后往往没啥用。三嘎提着两瓶好酒去和人家喝一顿,就拉回家了。总之,三嘎养的牛,很多饲料他实际上不用花钱,顶多出点力气,财务上等于免费。
这种精打细算,显然只有小农户才能去做。那些现代化的大型养牛场不可能用这种方式获取饲料。他们只能一分不省地购买饲料。他们的饲料,只有浪费,没有免费。
在销售上,三嘎这个小农户也各种主动。大牛场的牛,出栏上市,时间规定得很死,因为财务要保持现金流,场租贷款人员工资,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一大堆成本。所以,即使牛价下跌,也只好忍痛出售。这不就赔钱了。
三嘎这边则不然。牛价合适,他就卖。牛价不合适,他就再等等多养些日子,无非多花点饲料钱。牛的市场永远有,只是会有波动而已。这些波动,基本影响不到他。如果高度资本化经营,各种硬成本一大堆,你就只能硬扛市场风险。三嘎就要机动灵活得多,无非多赚少赚而已,不会像那些大牛场那样赔钱,更不会运气不好赔个底掉。
总之,三嘎这种小农户,在市场中可谓游刃有余,年年赚钱。三嘎因此也很得意,丝毫也不羡慕那些大牛场。他说,那些大牛场,投资那么大,什么都是最新最好最先进,其实很多根本没必要。自动投料机啊、自动清洁系统啊,全金属牛棚啊,都是大把大把砸钱换来的。砸的钱越多,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差。如果负债太多,更是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要破家败产。
看了三嘎的养牛,我才知道,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现代化大农场这一条。小农户的生产方式,不但不落后,反而有大农场难以企及的优势。根本不存在小农生产必然被淘汰这种事。倒是大农场的合理性,需要更详细的研究论证。
从三嘎养牛的经验可以看出来,小农户虽然表面上技术不先进、设备不高科技,规模也不大,但其实从方方面面紧密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效率很高。三嘎到处免费“收集”饲料,就是对当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而大农场在这方面反而很粗放。成车成袋的饲料倒进去,又是拿工资的打工者来操作,不会像三嘎这种夫妻店精打细算。到底有多少浪费,只有天知道。各种大投资,看上去豪气冲天,但反而把自己和市场绑在一起难以脱身。无论行情好坏,都要保持现金流。风险控制也就只能说说而已了。
三嘎拍的短视频很多,把自己养牛生活的方方面面,巨细无遗地娓娓道来。不过,这些仍然只是“看得见的”,而没有那些“看不见的”。“看不见的”就是《超越空心化》一书中提出的给小农“赋能”。
三嘎养牛,虽然是夫妇经营的家庭小农场,看上去各种独立自主,其实,对外部环境是高度依赖的。比如,他买卖牛犊,要通过当地的牲畜交易市场。那个交易市场很大,交易很活跃。无论是买进牛犊,还是卖出养成后母牛和牛犊,对三嘎来说,都简单方便。而这个交易体系,显然不是小农户自己就能建立起来的
还有,饲料市场、农业设备市场、运输市场、动物防疫系统,甚至包括银行系统,都成为三嘎这个小农户背后的支持力量。如果这些支持很薄弱,或者缺失,三嘎养牛就不会那么美美哒。
换句话说,表面上三嘎是个夫妇小农户,其实,他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终端。这个庞大的系统,要靠国家规划和建立。只有这个庞大系统建立起来且运转良好,三嘎这样的小农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和那些投资巨大的大牛场分庭抗礼、各占一方。
可见,当代中国的小农户生产,已经不再是历史上那种真正的“小农”,而是依托“大支持系统”的现代化小农。正是这种种支持,帮助小农户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怡然自得、不慌不忙。
单纯地鼓吹发展小农,或者鼓吹消灭小农,都是片面的观点,不符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要求,甚至不符合农业的特点和要求。重要的是给小农“赋能”。有了“赋能”,小农生产可以成为高效、稳定的生产方式。没有“赋能”,给农民再多的所谓“自主权”,他们也只会在和资本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成为被剥夺者和被抛弃者。
中国农业的问题,远比根据若干理论设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要复杂得多。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农业,必须深入现实,去和三嘎这样真正的中国农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生产和生活。
还是那句话:现实永远比理论丰富得多。
吴重庆:《超越空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