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1)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如果能详细地了解这些转折点,尤其是那几个关键转折点,对我们全面理解中美之间的这场战争,很有帮助。尤其是在中美两国关系趋于紧张的今天,了解上一次交手中的关键所在,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见未来。
本文的目的是说清楚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及其相关决策。当初的这些决策,很多在后世被曲解或丑化。尽量还原当时的战场环境和条件,才能对这些决策做出公正的评价。
时间点1:1950年6月25日
这一天是星期日,拂晓,北朝鲜军队发动了进攻。9万大军和上百辆T-34坦克,越过三北线,冲向南朝鲜。当时的南朝鲜军队战斗力很差,面对北朝鲜强大的军事打击,南朝鲜方面溃不成军。北朝鲜军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关于北朝鲜发动战争的是非功过,我在《朝鲜战争:侵略还是革命?》一文已有分析。除了战略层面,在战术层面,这里的一个要点在于:后世往往根据最终的战争结果,指责北朝鲜发动进攻是轻率的冒险,其实,由于南朝鲜政权的反动性,当时,很多南朝鲜人民逃往北方,南朝鲜军队,也成建制地投奔北方。
根据当时的事实,而不是知道战争结果的后见之明,北朝鲜完全有理由认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他们将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那样,一举解放全国。
时间点2:1950年7月31日
6月25日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很快决定参战。他们先是紧急派出一支小部队——史密斯特遣部队,尽量迟滞北朝鲜军队的进攻。随后,美国人把驻日美军编为第8集团军,派往朝鲜参战。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是沃克。
7月间,面对北朝鲜军队的进攻,美军第8集团军节节败退,边打边撤退。但同时,美军持续增兵,到7月底,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北朝鲜军队的兵力已经大致相当。
7月31日晚,第8集团军的最后一批人马撤过洛东江,然后凭岸据守。釜山防御圈保卫战开始。从7月31日这一天起,北朝鲜军队从势如破竹的进攻,转入攻坚战。双方成为相持状态。北朝鲜的攻击,被阻止了。
这时候,一方面,美军被北朝鲜军压缩到半岛的东南一角,形势危如累卵。釜山防御圈是个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80公里的狭小地域。北朝鲜军一旦攻破了这里,美军就被赶入大海了——只好全面撤回日本。那样,朝鲜战争就将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但另一方面,釜山防御圈背靠大海,美军可以直接得到海上补给,加之美军被压缩以后,反而可以集中兵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因此,北朝鲜军反而难以更进一步,打破釜山防御圈。双方陷入胶着。这是开战以来的一次重大转折。
美军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沃克,是个很倒霉的人,后来在战争中死于交通事故。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太高,觉得他指挥下的第8集团军,开战以来一直很“窝囊”,败多胜少。其实,沃克在釜山防御圈作战中表现得很好,堪称出色,顶住了北朝鲜军的进攻,坚持了45天,这一仗打得很好。
如果釜山防御圈这一仗美军失利,也就没有后面仁川登陆等一系列“好事”了。沃克其实是个很好的指挥官,只是运气太差,赶上战争初期美军被动的局面,所以在后世没得到公正的评价。而很关键的釜山防御圈作战,也往往被后世忽略。
时间点3:1950年9月15日
就在北朝鲜军队和美韩军在釜山防御圈苦战时,麦克阿瑟使出妙招,在北朝鲜军后方的仁川突然登陆。登陆后的美军迅速突进半岛内部,切断了北朝鲜军前后的联系。战局一下子逆转。前方的北朝鲜军等于是被包围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北朝鲜方面对仁川登陆毫无准备?这是因为,仁川实际上是个很不适合登陆作战的港口。美国海军认为“那里对登陆来说是个可怕的地方”。仁川海滩是个泥滩,涨潮落潮差很大。一旦登陆时间不准,登陆部队就将在泥滩中挣扎,成为守军的活靶子。而且,仁川外海是个狭窄的通道,船只驶入无法掉头,一艘沉船就足以让整个船队动弹不得。
总之,任何正常思考问题的参谋,都不会建议在仁川登陆。风险太大了。
但是,仁川不适合登陆,反而成为麦克阿瑟说服其他人的最大论据。麦克阿瑟就是要赌一把。他说,正因为仁川不适合登陆,所以北朝鲜方面才不会严密设防。其他可能的登陆地点,自然条件或许更好,但守军的防守也更坚固,更难突破。相比之下,仁川才是最合适的登陆点。
除了麦克阿瑟,美军内部几乎都不同意在仁川登陆,但麦克阿瑟是天才的演说家和说服家(苹果的乔布斯也是这种人)。他成功说服了其他人,美军最终决定在仁川登陆。
麦克阿瑟的豪赌赢了!不过,在朝鲜战争以后的岁月中,麦克阿瑟再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仁川登陆以后,釜山防御圈内的美军也冲出来,和登陆美军南北夹击。被包围的北朝鲜军大败,损失惨重,其中包括当初四野支援给北朝鲜的朝鲜族师。有一个传闻说:其中有的部队官兵,突围无望,绝望自杀。临死前大喊四野老首长林元帅的名字。目睹这一切的美韩军因此很长时间里以为林元帅是中方指挥官。
不过,由于仁川登陆赌博、运气的成分很大,很多美军部队之前也很犹豫,所以美军没有制定登陆后完整、坚决的作战方案,而且,麦克阿瑟由于政治原因,急于分兵占领汉城,造成对北朝鲜军的合围并不严密。被包围的北朝鲜军,虽然被打散了,损失很大,但大部分成功撤回了北方。仁川登陆沉重打击了北朝鲜军,但打击不是致命的。
仁川登陆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在后来朝鲜战争期间,防范美军的再一次登陆,成为中朝双方的关注重点。很多朝鲜战争中表面上看起来的“贻误战机”“犹豫不前”,背后的原因都是中朝方面担心美军再来一次仁川登陆那样的背后突袭、前后夹击。因此不得不多加防范,小心谨慎,宁可错失战机,也要避免陷入被包围的严重境地。
后来美军没有再次登陆,于是,这个因素往往被后世忽略。后世因此对中朝军队的很多举动不理解,大加批评。只看到确实发生的,忽略了本可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这是人们研究历史时常犯的错误之一。
时间点4:1950年9月28日
这个时间点其实不是明确的某一天,而是9月底10月初的一段时间。9月28日只是相对重要的一天,这一天,韩军反攻过了三八线。
仁川登陆以后,美韩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北朝鲜军分散败退,美韩军一路反攻,先是攻下汉城,接着,就来到了三八线。
是否越过三八线,成为摆在美军面前的重大问题。美国政府内部,有人主张到此为止,恢复开战前的状态就行了。英国等国家也反对打过三八线。但仁川登陆以后的大捷,让那些主张到此为止的意见不得人心。大部分人因此犹犹豫豫。说了算的人都不愿意出头挨骂,没人给麦克阿瑟发布明确指令。
麦克阿瑟抓住了这个“犹豫空间”,擅自做主,命令美韩军越过三八线继续攻击。9月28日,韩军率先攻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随后,美军也大举进攻,兵分几路,直逼鸭绿江。
在美军向北进军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发出警告,要求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否则,中国就要进行干预。对中国的警告,美国不当回事,甚至嗤之以鼻。这不仅因为美国轻视中国军队,而且,美国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并没有打算越过鸭绿江进攻中国。既然如此,中国只会口头抗议,不会真出兵和美国打仗。
问题是:大军压境。中国怎么可能相信美国的“并没有打算”呢?况且,当时中美两国之间没有正式完善的沟通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把国家安全寄托在美国人的手上呢?
事后看,如果美军在此时止步于三八线,不但可以很快结束朝鲜战争,而且可以说他们取得了完胜。可是,由于美国内部政治的原因,也由于战争机器固有的惯性,美军没能及时止步,而是错误地选择了继续进攻。
1950年10月19日,美韩军攻陷平壤。10月26日,美军第8集团军的一个侦察排抵达鸭绿江边。他们能看到撤往中国东北的被朝鲜军。不过,这是第8集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唯一抵达鸭绿江边的部队。
接下来,就该中国军队出场了。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