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文光影像笔记㊿| 隔岸观“火” | 《纪录片:历史、美学、制作、伦理》序(李道明著)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07-15




吴文光影像笔记㊿隔岸观“火” | 《纪录片:历史、美学、制作、伦理》序(李道明著)



编注


海峡那边的李道明先生集二十年之功,终于完成《纪录片:历史、美学、制作、伦理》一书,一部涉及纪录片历史、创作及理论的汉语原著。我不清楚台湾之前是否有此类中文原著,但海峡这边的广阔大陆,我印象中是没人写过这样一本书的。

 

与著者李道明先生认识20余年,并因为纪录片交往至今。大概源于此,道明兄邀我为书写序。有幸得电子文本先睹为快。

 

此文写于2013年3月。

 

吴文光

2019.8

 

在说这本书之前,我特别想先说说书的作者李道明先生。二十二年前我和道明兄的初识之缘、以及之后有他慷慨相助并引导,我这个懵懵懂懂踏上纪录片这条道的人能够走稳当,必须得感激道明兄伸来的有力托扶之手。

 

1991年我初识李道明先生,是在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期间。那时稀里糊涂完成了第一部片子《流浪北京》,头次参加一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是头次出国。之前对纪录片几乎是一无所知,有关纪录片的历史、理论完全就是“零状态”,更不知当下纪录片创作形态、趋势等。我回想我当时样子就是被人拽上一列飞驰的火车,满车人我一个不认识,他们都在叽里呱啦说我听不懂的英文,我找不到自己的座位,茫然,孤单,无措。这时我的救星来了,他就是李道明先生,来自台湾,操着我熟悉并喜欢听到的共同母语,帮我引到座位,介绍我车上的那些乘客,还有这辆车要驶向何方。

 

以后我在山形电影节期间看的重要的片子基本上都来自道明兄的推荐,他曾经在美国就读电影,回台湾后电影教学和动手拍片双轨并行,说起纪录片的过往发展及现如今的走势、电影节有那些重要导演、他们的片子以什么为焦点、风格如何,道明兄熟悉如自家的厨房。比如大名鼎鼎、而我对其却一无所知的美国纪录片人怀斯曼,就是经过道明兄这个传输带植入到我心里的,并在日后和其也建立起一段交往渊源。而且道明兄人又极有修养、敦厚并儒雅,柔和的台湾汉语让我如沐春风。

 

我的幸运还不止于此,之后我们的交往中,道明兄的援助之手继续伸过来。很多故事暂且忽略,但一事必须得说,这和道明兄的这本新著、及我乐意为此书写序密切相关。那是在1997年至1998年间,当时我正在编辑一本名为“记录手册”的小册子,10多页,每月一期,内部流通,仅只是给类似我这种对纪录片创作有渴望之心、但窘迫于知之甚少者提供解渴之水,除了介绍一些我认为国内正在冒出来的有价值的纪录片作品外,也从零开始,介绍欧美纪录片历史与创作的基本常识。

 

仅只常识而已,但对我也是捉襟见肘之难事。我知道道明兄写过不少这方面的评介文章,求助于他。那时网络尚未发展到今天这么方便,我们基本靠书信沟通,道明兄慷慨相助,解难释惑,并邮寄给我一大包资料,其中有著名的台湾影像杂志《影响》,还有一些复印的译介文章,大部分是道明兄之文,从中借鉴而来的“常识”有:纪录片鼻祖弗拉哈迪、“真理电影”、“真实电影”、“直接电影”、“持摄影机的人”维尔托夫、“集电影斗士与诗人一身”的伊文思、“以作家方式用影像写作”的怀斯曼,等等。九十年代中后期,独立纪录片创作在中国大陆还是荒野开拓之际,道明兄隔岸送来星星之火。

 

如今,十多年过去,大陆这边的纪录片也成燎原之势——当然我指的是独立纪录片,一波又一波生猛作者冲撞而出,洪荒年代已过。这块幅员辽阔、芸芸众生、历史与现实撞击的大陆,已非纪录片沙漠,是相反,尤以最近独立纪录片这十余年的纪录片创作,更呈蓬勃之势,而且还有难以预估的无数新生代会借势凶猛而出。

 

值此,读到道明兄的这本包容纪录片历史、美学、创作与理论的新著,忍不住想,此书倘若隔岸传来,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火焰”呢?

 

“欧美纪录片的发展简史”为该书第一章,道明兄确实功力老道,如庖丁解牛般把百年纪录片史线索捋得准确而清晰,从电影的源头卢米埃兄弟,到纪录片鼻祖弗拉哈迪、“新闻电影”、“真理电影”、“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六十年代)一直历数分析到八十年代的“个人纪录片”和九十年代的“实验纪录片”、包括动画纪录片,这是把“洋洋大观”之史娓娓道来方式,乏味的历史叙述得到位并生动。我设想,一个有兴趣纪录片者,无须进到课堂,手捧此书,阅读,再辅以相关影片作品观看,足矣。

 

当然,“史”在该书中只是“大观”,作者要进入的重点是创作和理论的“微观”。“什么是纪录片”一章,论述的不是“纪录片”这个词的解释,而是由无数已成历史经典作品所构成的有关纪录片的历史发展、风格变化、显著特点及未来可能延伸的可能性。“纪录片创作实务概论”和“历史纪录片的制作”两章,是走向纪录片创作的具体分析,并有大量案例辅佐。上述内容,我想,对于初入纪录片门道之人,也许这是极佳教材了。

 

该书不仅限于此,它往更高的台阶攀爬,其中两章:“跨类型纪录片与纪录片的虚构”和“纪录片的制作伦理”,这算作是纪录片当下的显学,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很新鲜很有启示的话题,前者涉及纪录片当今的转换和无限延伸的各种可能性,无论对纪录片新手或老手,都是很刺激的。至于纪录片中的“伦理”问题,这更是纪录片最近二十年方兴未艾又纠缠不休的一个焦点话题,纪录片作者绕不过去,理论者们也难自圆其说。

 

我作为一个作者,深感纪录片就是一把“双刃剑”,难以做到只保持一刃锋利而不“误伤”,告诫自己的是,“道德质疑”应该保持,作者应该面对。问题只是,什么样的一个平台上,可以做到“纪录片作者不仅仅只是一个枪手”,“理论者也不仅仅只是扮演警察”?

 

道明兄的这本书展开了这些话题,也推进了这些话题的思考,当然他没有只提供“一个答案”,他带领我们走到一个更高并宽阔的平台上,共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

 

想象着这书出版后的摸样。从电子书可以感觉到,图文并茂,排版精致,会是一本让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乐意捧在手里的书,不仅仅只是纪录片人或对电影感兴趣的人。更放胆奢望,它会在大陆这边出版吗?不会让我们等待很久吗?


吴文光影像笔记

吴文光影像笔记㊼ | 审查与被审查 |《电影剪查》(导演:柴鲁恩·尼萨,印尼)

吴文光影像笔记㊽ | “好看的纪录片”|《透明世界》(导演:瓦多·库策夫,格鲁吉亚)《丑车上路》(导演:舍帕尼亚克,波兰))

吴文光影像笔记㊾ | “这绝不是一部电影” |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