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八一八拼多多:到底是什么,撑起了千亿市值?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行走的审计汪陪伴你的又一天
Q
八一八拼多多:到底是什么,撑起了千亿市值?
Freecity:
闲聊系列又双叒叕来了。前几天40岁的黄峥,身价又涨了的新闻挺火的,刚好很久之前,我就想八一八拼多多,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闲聊:到底是什么,撑起了拼多多的千亿市值?这里的千亿,单位是美元。大家可以见下图:
一般情况下,盈利的轻资产公司,基本采用收益法来评估。收益法的基础是公司目前必须盈利,然后根据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为现有的价值。但拼多多是亏损企业,我们可以从利润表中窥见一斑:
是的,你没有看错,拼多多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亏损额分别是人民币5亿、102亿、70亿。我们不禁疑问:亏那么多钱,这家公司还值这么多钱?既然亏钱,就不适用收益法或者市盈率指标,那应该如何来考虑估值?
那么,我们就从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来聊聊拼多多的估值。
① 相对面:和同行阿里巴巴、京东对比
我们先来看一看,和阿里巴巴、京东相比,拼多多的估值到底高不高。先甩出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利润表:
阿里巴巴的业绩(截止时间点是每年的331):2016.3.31-2019.3.31分别盈利为412亿、614亿和802亿(单位人民币)。
京东的业绩:2017年、2018年分别亏损金额为0.12亿、28亿,2019年盈利119亿(单位人民币)。
从两位电商行业大佬的经营业绩来看,拼多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盈利是非常有希望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阿里巴巴和京东目前的估值:
可以看到,阿里巴巴的估值远高于京东和拼多多,而创业才六年的拼多多,估值已经超过京东。这个估值到底高不高?我们通过三个指标,来对比三者的估值,这三个指标分别是收入、毛利总额和GMV。
为什么要用这三个指标呢?因为收入代表着占有的市场规模;毛利代表着每卖出一元,能毛赚多少,净利润可以为负,但毛利却不能;GMV也代表着规模,由于不同公司,收入采用的政策不同,有的采用总额法,有的采用净额法,这就导致收入维度不好对比,GMV则代表总交易金额,可以修正收入指标。有关于这三家公司收入的不同确认政策,在这一篇中有详细说明,有兴趣可以点击:总额还是净额?这真是个烧脑的问题!
从估值/毛利总额来看,取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平均数,算拼多多的估值是3,805.69亿,远低于目前的估值。因为对比较成熟的阿里巴巴和京东来说,在价格策略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拼多多上卖的东西,主要是价低取胜的,因此从毛利维度来说,目前的估值是偏高的。
从估值/GMV来看,取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平均数,算拼多多的估值是8,740.42 亿,较高于目前的估值。拼多多作为一家新兴公司,2017-2019年收入、毛利、GMV均发展迅速,其中2017-2019年的GMV分别人民币1,412亿元、4,716亿元和10,660亿元。虽然公司目前达不到盈利,但未来可期。因此从GMV来看,估值又是基本合理的。
当然,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指标来对比,比如活跃用户数、订单数、卖家数等。时间有限,不作展开。
② 绝对面:拼多多的经营模式
拼多多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说,是“发明”出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创新“拼团购买”模型。我们依稀记得当年拼多多那首脍炙人口,传遍大街小巷的广告语,几乎以洗脑的形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后这两年,拼多多又用高额的营销费用(俗称百亿补贴),不断地吸引客户回购。
资本市场给某个投资产品的估值,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所谓“高估值”,恰巧说明拼多多有着创新、有价值的经营模式,以及相当大规模的市场,这些特质,是撑起拼多多千亿市值的基石。
好吧,今天简单的探讨,就聊到这儿了。我们在考虑其他公司的估值时,也可以用一样的方式去思考,从绝对面(基本面)和相对面(市场)展开,来判断估值的高低。这对于我们自己投资,也是有所帮助的。最后,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拼多多在不远的将来,真的能够兑现这些预期吗?我想,她应该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注】:上述的估值是简单模式下的对比,其中没有考虑动态的数据,比如说估值是基于目前的金额,而业绩是之前财报披露的业绩。另外由于时间有限,考虑的可对比公司和对比指标也存在不足之处。大家可以简单看看,属闲聊系列,如果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