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凯雄:一条血浓于水的大命脉
深圳水库(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启文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小说、散文及报告文学均有涉猎且不乏佳作;而在报告文学领域,从他创作的《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中国饭碗》、《问卜洞庭》、《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和《中华水塔》等作品看,关注民生、聚焦国家重大工程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与鲜明。这样的特点当然和启文对文学基本使命的认识不无关系,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坦言:“文学不能没有责任感,作家不能没有使命感。”如果进一步观察,在这些大型报告文学中,启文对“水”似乎又格外的情有独钟,《问卜洞庭》、《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和《中华水塔》这些重要作品几乎莫不与水相关,而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启文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依然还是如此。
《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陈启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版/58.00元
我妄自揣测,启文刻意要将自己的这部依旧以“水”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命名为“血脉”,这个“血”字大约是取 “血浓于水”之意以喻这条人工水系之重要吧。的确,这部首次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讲述的是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数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用水之困,克服重重挑战,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的真实历程。将这样一个特殊工程和这样一条特殊的人工水系命名为“血脉”,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本书封底有这样三行文字:“从东江到香江,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这是对《血脉》内容诗意般的准确概括,如果翻译得直白点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景式追踪东深供水工程来龙去脉和建设者群体的深度调查文本。而在我看来,这次创作对启文而言,无论是采写对象还是创作本身难度都极大。我之所以称其为“难”且尺度“极大”,至少是从如下三个角度的观察而得出。
首先,从采写对象看,由于这项工程的特殊性,特别是为了保护水质不受外界污染,整个工程从上世纪60年代启动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一直都是在严密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下运行,直至2021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后,这个“建设和守护香江供水生命线光荣团队”的神秘面纱才得以逐渐被揭开。积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一次性予以采访和表现,其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就这项工程实施本身而言,其如下三个显著特点也足以显现出对其予以全景呈现的难度。一是时间跨度长。自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当机立断做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的重要指示开始,整个工程实施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另辟蹊径的大改造,历经近60年岁月淘洗和三代人的艰苦奉献。特别是首期工程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大都已经作古,一些采访称其为“抢救性”毫不为过。二是工程实施的初心完全是为了香港同胞摆脱严重缺水的困境,而当时香港又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因而整个工程的实施就已然不是一项纯粹的水利工程,而是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但又有一定的政治敏感。三是因其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先后跨越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既先后见证了香港经济腾飞、回归祖国,以及深圳、东莞等工程沿线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的壮丽情景,又因其跨越计划与市场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从而使得工程的实施与管理不得不直面的艰难转型。
再次,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这部报告文学要呈现的对象是一项充满了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但又必须遵循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本身的基本规律,因而科学与文学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叙事如何兼容?既要保证表现对象总体的客观真实,又要展示文学表现的生动形象而非艰涩枯燥,这个尺度与分寸的拿捏不容易。
面对上述三重难题,陈启文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努力抵达当年的一个个施工现场,全力追寻工程不同时期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实在无从寻找才不得不退而追寻当时第一手的文字或文献记载。如此寻寻觅觅才总体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完整的艰辛历程:近60年来,先后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和管控。他们接力传承,精心守护,先后四次对工程的扩建与改造,使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不仅惠及沿线各地,更是满足了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助力了香港经济腾飞,保障了香港民生福祉,支撑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能达到上述这样的效果殊为不易。其中既灌注着启文艰辛而扎实的采访心血,这是作家“脚力”与“眼力”的扎实践行;也展示出启文总体结构与精心剪裁的功力,这是他“脑力”与“笔力”的用心呈现。具体来说,综观整部《血脉》的创作,启文所采取的策略给我留下的是“保全景选场景,挑头羊类群体,重效果兼辐射”这样三点突出感觉。所谓“保全景选场景”,说的是既保证宏观概括展现工程四个阶段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完整风貌,又选择每一阶段中最突出或最艰难的一两个局部为重点;所谓“挑头羊类群体”,说的是在工程四个不同的实施周期中,各挑选一两位领军人物比如曾光、比如王泳,予以重点状写,而其他参与者则归类呈现,比如技术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施工建设队伍等;所谓“重效果兼辐射”,则是突出工程每期的直接效果,兼顾工程沿线的连带效应。如此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科学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就使得整条“血脉”形成了整体呈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整体格局,历史感、现场感与当下性兼备的纵深效果,殊为不易。
面对这次写作表现的对象,启文深有感慨地说:“这是一个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精品工程,一个跨区域调水和水质保护的典范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科技工程,堪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史和水利科技发展史”。那么,面对全景式展现这项工程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脉》,我也想说,启文虽肯定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值得!
潘凯雄,中国作协全委会成员、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
来源:本文原发《光明日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陈启文:从1963年至今,谁在为香港供水?揭开背后的神秘面纱!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