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国平:陈启文的书写呈现出刚烈、硬朗的风格

王国平 好书探 2024-01-29

 旗岭渡槽  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2021年4月21日,一则消息让“东深人”群体进入大众视野。当天,中宣部授予“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该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世纪60年代,上万名建设者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一年时间建成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极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难。50余年来,共有3万多人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使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惠及沿线各地,满足香港约80%的淡水用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这个群体以往不为大家熟知,不少人是首次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还有一群人依然在做着这个事。这不由得令人感慨: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心怀“国之大者”的英雄依然默默无闻?又有多少“中国故事”没有来得及认真讲述与精彩呈现?报告文学作家的一个使命是通过文学的形式,把历史时空和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值得书写的人推到“前台”,介绍给大家认识;把时间深处潜藏着的故事挖掘出来,把当下正在进行中的事实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悉。《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就是作家陈启文践行这个使命的成果。


《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陈启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版/58.00元


这自然是个“苦差事”。历史那么长,很多当事人已经辞世了,不少线索随风而去,如何梳理出一个明晰而自洽的脉络?水利工程是个“硬家伙”,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科技知识,如何将之与文学艺术相融,以防成为历史档案和专业文献的摘抄?面对此类写作难题,有的作家束手无措,被题材捆住了手脚;有的作家遇强则强,拓宽施展的空间,展现强大的主体性;陈启文就是后者。他四处奔波,尽可能寻找到当事人;到工程现场打开自己的“雷达”,捕捉内心的真切感受。这是一次追求“有我”的写作。作家领着读者跟着他的步伐和节奏,去认识那些人,了解那些事。为了防止读者分心、走神、开小差,他平静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不时袒露心扉,跟大家交流、交心。写到自己在桥头看见了万千莲荷时,他说在莲花面前,自己早已丧失了比喻的能力。有时“示弱”,是一种高级的坦诚。书中作者有不少情绪化的倾诉,是颇有意味的亮点。直至全书结尾处他还在说:“只要还能够走在这一条干干净净的河流边,我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自然,也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滋味,在漫天的阳光下化入一江碧水中……”


香港居民排队取水的拥挤场景 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生活化的细节是作者结构全文的一个支点。他用心采撷,精心呈现,与读者产生共情,四两拨千斤,击中人内心的柔软处。比如,工程建设前,香港缺水是个什么程度?他抓住当时流行的一首童谣加以说明,“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在不言中。建设过程中,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到底有多辛苦?作者对他们的睡眠问题给予特别关注。桥头设计组熬夜是常态,没有时间偷偷打个瞌睡,“不是有人盯着你,而是有事盯着你”。有人倒在烂泥坑里也能呼呼睡着。一个踉跄摔倒了,不肯起来,“终于可以躺下来了,他轻轻闭上眼,舒服啊!”在失眠成为“流行病”的当下,读此类故事,是个什么感觉?对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长期野外作业的工程人员,由于吃饭不准时,大多患有肠胃疾病。而有人在进行肠镜检测时通过对检测仪器的观察,产生了灵感,竟然解决了工作中一直难以攻下的技术难题。是应该高兴,或是感到欣慰,还是心酸不已?五味杂陈,一声叹息。通过这样的匠心,作者把“硬疙瘩”揉碎了,赋予作品以感染力和情感温度。


陈启文的书写又呈现出刚烈、硬朗的风格。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是作者把整个工程的建设、维护和运营当作一场场战役来写。比如,凤岗隧洞施工过程,在作者笔下,就是打响“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缠公路”三大战役。而执行任务的是武警水电部队。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曾光16岁就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他以战略思维为统领,“将整个工程当作一个大战役来对待”,提出的口号“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彰显出钢铁般的意志。东深工程东江源头护林员、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虎岗村村民龚隆寿,是一名退伍军人。军人的觉悟让他深知,保护好东江源头的一草一木和每一滴水,都是为了让香港同胞喝上干净的水。这是命令,这是一个老兵的荣耀。在作者看来,他已经是浩瀚林海中的一棵苍松了。“刚”与“柔”在这个人身上又相遇了。“刚柔相济”说的是人,也是这部作品的风格追求。


王国平,《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

来源:本文原发《中国艺术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 ◆ 往 期 精 选 ◆ ◆

陈启文:从1963年至今,谁在为香港供水?揭开背后的神秘面纱!

2022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吉檀迦利·斯里:让故事一直渗透在感官中

樊希安:我是一个晚熟的人,一个晚熟的作家

刘颋:寻找不同的生命个体在地球上最合适的位置

知名编辑林建法去世,莫言认同他的选稿眼光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国平:陈启文的书写呈现出刚烈、硬朗的风格

王国平 好书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