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伊北:作家在写作中拥有虚构的权力
近日,作家伊北继《小敏家》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作品《小日子》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一经推出,在豆瓣就有了超 26万次阅读,评分高达8.7分,同名电视剧也正在制作中。男作家写女性题材的小说并不罕见,但在女性视角的家庭故事中,加入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手法,让人不禁对这位风格多变的作家产生了好奇……
《小日子》伊北著
北京出版社2022年7月版/67.00元
很多选择并没有刻意为之
许多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影视化改编时,都会被打上一个类似“女性主义”的标签,伊北也不例外,他直言:“对女性主义我没有太多了解,但是我支持女性争取她们的权益。但小说以女性人物的视角展开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要做好区分。”但熟悉伊北的读者,似乎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与“女性视角”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这是个美丽的误会。
《小敏家》有男性视角也有女性视角,当然伊北也有很多全知视角与男性视角的作品,比如近期完成的长篇小说《对的人》,就分别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和女主人公的视角双线切入。“选择以什么视角切入故事是一种写作技巧,发现人物和故事后,我不会刻意以‘女性’来限定,只是根据这个故事顺其自然地讲述,不小心暗合了这个所谓的潮流。”
在伊北看来,所有事情的结局,都是各种综合力量博弈的结果,很难判断当下的状态,是否只因为某一个细小的点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伊北走上写作这条路,是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之后开启的,他当时取得了专业第一的成绩。在大学读书时,他就给自己按下了写作的按钮。
“学中文的,有几个不想写作?虽然最终出来的作家少,但同学们都有一个作家梦。如果一直写作却发表不了内容,就没有不断往前的动力了,能赚取稿费也是圆梦过程中的成果之一。”伊北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写作,最初很有创作热情,想写就写了,没想到还可以挣一些稿费,减轻生活负担,后来开始出书以及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再到亲自把作品《六姊妹》改编为剧本,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小敏家》伊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版/59.00元
剧本创作是一种协商
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能提供完整细节的几率很小,只需作家描摹下来即可,但作家在写作中拥有虚构的权力。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补充一些虚构的元素,伊北说:“这是作家的武器。”
现实往往杂乱而无序,许多故事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但作家的作品是虚构的,同时又要给受众营造一种情感上的真实;当受众受到启发时,尽管它是一个虚构作品,但这种情感体验或思考一定要来源于现实。伊北坦言,“很多故事就是遇到了,《小日子》的灵感来源就是我一位朋友收到的匿名短信,后面我进行了一些新的创作尝试”。小说被搬上荧幕,会对原著小说形成一定的“误读”,这在伊北看来属于“二次创作”。
小说和剧本是两种体裁,剧本往往呈现的是场景、动作等描述性的文字,显得更为直接,不可以有心理描写,但小说可以潜入人物内心。伊北说:“剧本创作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几乎是所有叙事文体中最凝练的。”在他看来,小说创作是作者自己可以主导的,但剧本创作的最终形态,是各方协商的结果。
伊北在编剧方面的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压力,一般情况下,一集电视剧要1万多字的剧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的体量很大,创作周期十分漫长,对体力和心力都是巨大考验;另一个是沟通压力,很多情况下,付出大量心血完成的作品,需要经历无数次开会、讨论以及被人挑剔,需要接受所有人的审视,而且必须承受任何结果。
不想被定型
有多年小说创作经验的伊北,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好编辑稀缺,现在作家和编辑之间对话变少了。“编辑和作家既有合作又互相牵制,很多时候是一个互相说服的过程;现在确实不比从前,那时作品出版前,需要作家住在出版社附近,一遍遍打磨稿子。现在的情况是对作家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因为每位编辑要负责多位作家。”
30多岁的时候,伊北和大家的成长经历一样,也经历过一段非常焦虑的日子。伊北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不会用太过消耗的方式来写作。在他看来:“写作到最后,完全是体力上的巨大考验,而不仅仅是智力和灵感上的。写作久了,腰和颈椎都会出现问题。对作家来说,就这么多时间,一辈子能写多少也是一个定数。”
一个文本形成了以后,其意蕴是很复杂的,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这涉及到每位读者的个人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去干涉,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本《红楼梦》一样,没有必要去做这个说服的工作。在伊北看来,对生活和生命的陈述,未必要表达得特别笃定和明确,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要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处境和生活的语境,才能看清一些事情,“不然就等于是树了一个靶子。”伊北如此表述的背后,是他不想被定型,也不想给自己的某部作品定性,伊北直言:“作品一旦面对读者,我一般就不再作过多的阐述了,大家读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