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了100本书,为何这部《赵孟頫传》花的功夫最多?
2017年故宫武英殿的赵孟頫书画特展
得知自己即将要编辑出版一本赵孟頫的传记时,孙元元的压力很大。为了深入了解赵孟頫,孙元元开始参考相关书目,并仔细观察、了解赵孟頫的作品,试图从笔法和结构中摸索出些许赵孟頫的性格。对于她来说,《不浪漫:赵孟頫传》的出版是一场焦急的等待,在经历了确定封面、校对时间滞后、印刷系统故障等“重重困难”后,《不浪漫:赵孟頫传》终于与读者见面。
以下是责任编辑孙元元撰写的手记。
《不浪漫:赵孟頫传》周文翰 著
清华大学出版2022年9月版/159.00元
编辑手记
只有编辑才知道的忐忑与执念
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元元
2017年9月,我冒雨去故宫武英殿看了赵孟頫书画特展。我才知道,自己并不算真正的书法爱好者——那么多饱含着敬仰与激动的眼睛,拖着行李箱艰难移动的身影,以及各种各样的放大镜。虽然从小坚持练字,但是除了展板上的文字说明,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观察、鉴赏,只是有个机会保留照片而已。
谁能想到,三年后的2020年,我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临习赵孟頫的字帖;五年后的2022年,我会编辑出版一本赵孟頫的传记。
2020年初学赵孟頫楷书
2020年,已经有过合作的周文翰老师提出他想出一本赵孟頫的传记。那时候,我们的第一本书《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后称“文徵明传”)即将下印出版。周文翰老师专攻艺术史研究,已经有多本有趣的著作,角度新颖独到,封面设计也非常有格调。据周老师所说,《不浪漫:赵孟頫传》(后称“赵孟頫传”)的体量会是《文徵明传》的大约两倍,他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很高的期许。选题顺利通过了,我却压力很大。
带《文徵明传》去故宫
那时候,我还是在按部就班地策划选题,封面设计比起策划初期的构想并没有太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当有一天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我就会时不时地焦躁。
闲暇时间,我买了几本参考书。各有特色,大都很喜欢。以前以为和赵孟頫相关的只有字帖,那时候才意识到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领域,竟然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在各个层面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我一有时间就仔细观察、了解赵孟頫的作品,希望能找到最适合用于封面的素材。
接下来的一年,我在作者组稿的时间里刻苦地临帖,试图从笔法和结构中摸索出些许赵孟頫的性格。
2021年年初临写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2021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摔倒让我左脚跖骨骨折了两处。那时我独自在家,疼痛根本停不下来。恰巧,《赵孟頫传》也如期交稿了。所以在白天,我想方设法地让自己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来缓解疼痛:加工,尽快熟悉稿件。
50天后,我忍痛复工。9月底,周老师照顾我腿脚不便,来学校附近和我面谈了一次。周老师很细心地准备了四五本参考书,并在相关页贴了小笺条,提了很多细致的建议。在和美编反复调整后,我和周老师终于就字号和行距达成了一致。最让我高兴和踏实的,是我们从美编提出的4种封面小样中选出了同款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确定内文版式前打印的纸样
美编辛苦设计的4种封面小样
收稿、确定版式后便是非从业者大都不了解的各种琐碎的流程。排版、审校、等待的时间都有可能随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这本书引文、人名都特别多。引文还好办,逐句对照古籍就可以。最大的难点是涉及的人名太多。相比之下,文徵明的朋友圈就简单多了,之前我还梳理过文徵明的人物关系简图。当时画图的目的,既为熟悉书稿中的人物关系,也为防止出错。
笨人总有笨办法,从《赵孟頫传》初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把我不知道的人名全部抄写下来,之后随着对内容越来越熟悉,就会陆续发现、删掉一些重复的名字。下印前,我逐个数了一下,有至少950个。
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初审的环境是极度舒适的,因为那个阶段我正好回老家休春节假。有的修改并不能确定准确或者适合,需要作者把关。于是,我和周老师的春节就在审稿中度过了。
春节结束后,初期的流程还比较顺利。所以4月初,我非常坦然地告诉周老师,5月底应该可以下印,7月就能拿到样书。谁知北京突发疫情,5月6日那天,学校竟突然临时通知全面封校,我和同事们只能靠手头有限的材料居家办公。让我后悔不迭的是,《赵孟頫传》的纸稿还在单位,而这是后续流程所必需的。
之后的两周,每天看好几遍学校公众号,期待能有允许临时进校的通知。在家里做着不那么紧急的工作,我两边牙龈都肿了。终于在5月28日,拿到了滞留在办公室三周的纸稿。经历了一周不分白天黑夜的审读之后,就开始了“快递来、快递去”的校改和最后一轮和校对。
6月底,我们全面复工。我和部门领导、美编、作者一起发力,敲定了最终的封面设计细节和文案。这本新书,终于呼之欲出了。
这时候收稿已近一年,我会有意无意地拿已经收稿的或正在策划中的选题去对标《赵孟頫传》,希望方方面面都能优中选优,精益求精。这本书400多页,单是我自己就审读了5遍(质检后又加校了1遍),从陌生到逐渐熟悉,惊异于赵孟頫的身世如此曲折,唏嘘这样一位全才的人物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总是面对两难的选择,庆幸他在小心翼翼应对的同时,并没有放松自己在书画方面的修习,才为后世留下这么多值得反复观瞻的作品。
7月初,除了重新推敲腰封的文案以外,我又回味了一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封底加上了我认为勉强可以与设计相匹配的文字:
三教勘荣辱,隐忍一书生。旧朝宗室贵,新元南士轻。
雅债终身累,愁绪几人听。佳偶似天作,谁解画外音。
2022年是赵孟頫去世700周年。我和作者之前不约而同地想到“7月出版”,因为赵孟頫去世的日期是7月30日。牵强得不讲道理,但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今年7月的最后两天又是周末,因此最晚要29号下印。
本以为好不容易走上正轨的进度条,却在下印前的最后两周颇多波折。
7月12日,我郑重地把纸稿清样交给质检部的同事发外审,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也担心质检结果。
7月14日,总编办通知CIP系统出了故障,全国出版社都在等。这种“百年不遇”的事竟然在我申请CIP变更期间发生了。
7月15日,我拿到纸厂寄来的纸样后,和美编经过反复对比,选中了比较挺括的封面用纸,和颜色、亮度、手感都很舒服的环衬和腰封用纸。纸厂的老师正在陪护老人,但是很快就回复了我,还帮我推荐了其他的纸,只是打样、邮寄都需要时间,得等。
初步选定的纸样(内封、腰封、环衬)
所以接下来的周末过得很煎熬。三个不确定因素,足以让我心事重重。
然而,柳暗花明,有时真的就是一瞬间。18日收到了印有最终文件的5份纸样,我们能一目了然地做出比对,很快就定下了用纸,而且有颜色非常正的、完全符合我们预期的一份可以用于下印后的追色;21日CIP系统恢复,当天下午收到新的CIP数据,万事俱备,只等质检结束;又过了一个周末,25日质检结束了。根据质检要求又看了一遍稿子。29日、周五这天,终于下印了。绷紧的弦逐渐松了下来,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入职十年,列选通过的第100本书,竟然花了最多的时间和心思。其中的忐忑、等待本来就很难熬,加上自己对各个环节的执念,更是平添了工作难度,即使这样也一定要争取实现——也许只有同行才能理解这一点。
8月,我还要去远在亦庄的印厂盯色。毕竟内封不是普通的绿色,稍有不慎,就不雅致了。等拿到样书了,再找个舒服的天气去故宫拍照片。毕竟这里也是赵孟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关于赠品,书的腰封内侧是《心经》,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是非常便携的小字帖。
《赵孟頫传》的腰封内侧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四绝”的奇才,赵孟頫是书画、文章、经济方面的全才,我只希望能成为“诗文书画四会”的编辑,这会和我热爱的事业互相促进;也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将和理解我、信任我、支持我的作者老师们互相成就。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初审:孟祥辉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众多文学大家加盟,曹文轩开新课了!北大文学讲习所第一讲讲了什么?
海明威,那被击碎的哥特人的头颅真美!
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出炉
莫言:宋朝还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如果有,苏东坡不会不写
商报8月好书发布,一起来严选!
排版|孟祥辉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