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冬奥冠军隋文静:希望自己的能量能温暖大家
因花样滑冰而受到大家关注的隋文静,拥有很多厉害的标签:北京冬奥冠军、花样滑冰全满贯,等等。近日,国际滑联公布2023年花滑年度奖项候选人名单,隋文静、韩聪入围。光环背后的隋文静,是一个爱哭也爱笑、性格开朗,且闲不下来的95后,如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汉服,也喜欢书法、喜欢唱歌,有很多爱好。隋文静的个人自传《不止文静》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展现出更多面、更真实的隋文静,也让更多人看到她身上的“能量”。
这种“能量”也使得一次原本枯燥的采访,似老友聊天充满欢笑。采访中,隋文静坦诚分享了自己转变想法、写书出书的过程。她也如朋友聊天一般介绍了自己如何在“连轴转”的日程安排中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如何通过学习、发展业余爱好等从“社恐”变“社牛”、追求更好的自己。同时,隋文静毫不避讳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压力,也坦然面对外界评价。隋文静表示,“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小太阳’那样散发温暖和光芒。这也是‘不止文静’的一部分。”
阅读摘要:
1、从没想过写书到不断和自己较劲打磨书稿
2、从冬奥会赛场到北京舞蹈学院访学
3、从“社恐”到“社牛”
4、从自己眼中的隋文静到“他人眼中的隋文静”
只要尝试得够快,失败就赶不上我
Q:能否介绍一下在繁忙的训练比赛日程中,写这本书的过程?
隋文静:确实比较忙,但我还算比较擅长分配时间,会利用碎片时间做一些事情,写书也是。我也算比较有目标的一个人,如果最近在做一件事的话,就会时刻想着。比如,走路都想着存一些素材。北京冬奥会期间,我接受了很多采访,这些采访我也会记录整理出来,看哪些可以放到书里。
《不止文静》分了几个篇章,“冬奥日记”是我在隔离时整理出来的。我平时有随手记小记的习惯。北京冬奥会结束5天后,我才决定要写书,然后用了不到一周时间根据小记还原整理。有时候写“上头”了,一宿不睡写2万字。我的记忆力还不错,特别小的事也记得很清楚。一有时间就会写下来或录成音频。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我们有很多公益活动或工作安排,经常是在去工作的路上或者飞机上,我都在写或者准备素材。
整个书的脉络,我和出版社聊了很多次。直到出版前一个月,我都觉得还没有到非常满意的情况。自己一路走来,也有一些很崩溃的时刻,因为遇到了很多挫折,包括伤病、疫情等。我需要找到一股力量,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体育教会了我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就像把自己变成拼图,虽然一次一次被打碎,但从没有怕过,努力拼凑出更好的自己。通过这种力量把内容串联起来,也是不断和自己较劲的过程。这和花样滑冰也有点像,因为花滑也是一种艺术,要不断从中挑细节。即便最后版本的图书,我依然觉得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更好。但是写完之前就决定要捐赠版税,还是想趁2022年冬奥会的时间节点出版。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更深入认识我,同时也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力量。
Q:当下,短视频、直播让表达更便捷。你在序言也提到,之前没想过写书。想法转变有什么契机吗?
隋文静:我开始确实没有想过写书,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书。一开始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可以总结分享的年龄。
这本书的特约策划胡承龙,是我的演讲老师。很早我就一直在学演讲和即兴口语表达。胡老师上课时说过,语言是逻辑的外壳,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去表达。我们在接受采访等很多时候,也需要去应对一些问题。当时奥运会之后,突然闲下来,我是有点焦虑的。朋友说我是焦虑型自律,一闲下来就焦虑,焦虑了就马上自律起来去学东西。北京冬奥会之后 中国妇女出版社社长通过朋友联系到我邀请出书。聊的时候,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也提到,短视频容易被人遗忘,也不断更新迭代,书籍可以不断传承。当时我仍心存疑问,媒体对我的报道已经很多了,还能不能挖出来值得写成书的东西?后来经过大家不断沟通,再加上他们对我的肯定,以及我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很发散的人,就决定试一下。可能和学演讲有关系,我做一件事会发散出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我的粉丝经常说我特别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也不怕失败。他们给了我总结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只要尝试得够快,失败就赶不上我。
比上一秒的自己更好,就是成功
Q:有很多人是你的忠实粉丝,也有一些人仅限于从新闻媒体知道你。你希望大家从书中认识怎样的隋文静?
隋文静:备战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非常关注,几乎每年都会来到我们训练的地方,看看我们训练的情况、有没有伤病问题,很亲切。我们确实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能够在自己家门口参加这届奥运会。我们承接下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拿到了金牌。努力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很多很多故事。
书出版后,有朋友给我写了一段话,我特别感动。他说,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很容易成功。但我作为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成长。我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榜样,告诉大家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蜕变成更好的自己。我经常也会考虑有一点哲学的问题:成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比上一秒的自己更好,就是我定义的成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努力的意义。只要我们奔着光的方向,去努力去学习,蜕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成功。这不是一种自我的活法,是一种接受自己并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活法。比如我一开始的目标是拿世界冠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17岁时拿到了。现在我的目标是成为艺术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这种正能量的力量。
训练之余,我其实有很多爱好,不只是大家在赛场上看到的那一面。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我个子小小的,是小鸟依人的存在,但偏偏我不是。在赛场上,我会把自己的气场放到无限大,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面。平时,我希望自己像小太阳一样,照亮大家。我现在去北京舞蹈学院学编舞,和十八九岁的同学一起跳舞。很多同学会问说,姐姐,你都这么成功了,为什么又来跟我们一起来上学了。我说因为喜欢,希望变成更好的自己。老师也会说,你看姐姐都这么成功了,还在努力学习。有次我参加一个跨界论坛,很多著名音乐家、编导出席,屏幕上也打出了我的名字。一位研究生同学很惊讶地跟我说,一直以为我是交换生。
我希望能够把这种不断进取的力量带给大家。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都会遇到很多挫折,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一股力量就是永远不服输,相信自己可以迈过这一步。在很多场合做宣讲时,我也感觉到,自己能带给大家这股力量,能做一个表达者。所以,我尝试写这本书,希望能让大家看到《不止文静》的同时,得到更多战胜困难的力量。
Q:《不止文静》这个书名是你起的吗?这本书算是阶段总结?
隋文静:书名是我们和出版社社长一起讨论出来的。社长一提出来,我就说,这个太好了。写书时,我经常和编辑们探讨一个问题:“我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的?”社长提出“不止文静”这个书名后,我就想“不止”在哪里?文静一般都是女孩子的名字。但是我的朋友、出版社的编辑等都会说,在我身上看到更多男孩子的刚毅。当然我也有小女孩的一面,比如经常哭,也喜欢笑。哭和笑,都是我的力量,我接受各种各样的自己。赛场上凌厉的部分、小女人的部分,以及像“小太阳”的部分,等等,这些都是我性格的色彩面。
“不止”也有永不止步的意思。就像我在自序中写的,我的冰刀划出的印痕,就像我人生的方向。我希望不断去尝试,永不止步,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变成更好的自己。能够摘得奥运会金牌,身后有成千上万的人帮助过我。奥运会之后的人生路也不是仅靠我自己就能走成的。要感谢国家、感谢帮助过我的人。但是,路还在延伸。奥运会结束后,很多人说,你是不是要休息一段时间?并没有。奥运会结束那一刻是新的开始,我可以去追求更多的梦想。所以,“不止”也有不止于此的意思。
这本书当然是有阶段意义的,但是没有说截止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而是记录了我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我的父母家人、成长环境,一路走来大家对我的帮助,我如何克服一次次磨难走到今天。无论是伤病经历,还是参赛经历,我一路走来确实跌宕起伏。十年前,在青少年组,我们已经在国际上取得很好成绩。然而接下来因为伤病,没能参加索契冬奥会,离自己的梦想一步之遥。中间大大小小的骨折,甚至是几乎断送职业生涯的伤病,我都克服了,也变得更强大。这本书就是一个记录,记录到奥运会或者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旅程,旅程还远没有结束。
哭和笑,都是力量
Q:各领域优秀的人或者说名人,出书的很多。《不止文静》有何特别之处?会如何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隋文静:我希望《不止文静》代表一种精神。这本书是我参加完北京冬奥会后开始写的。奥运会对于体育运动员的磨炼,非常励志。很多的教育教人如何成功,只有体育教人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把这种坚毅的精神传递给大家。习近平总书记用20个字总结了北京冬奥精神,即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这种精神也确实贯穿在我的经历里、在这本书里。比如我和搭档韩聪备战时,有几次我都已经摔到“脑子里过电影”了。比如我们两个训练中也遇到很多事情,包括团队合作等问题。但是因为心中有目标,希望能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当中,升起国旗奏响国歌,是一种坚毅的力量在支撑。
Q:有没有特别推荐大家关注的篇章?或希望大家能从中读到的深层次的东西?
隋文静:还挺多的。对于女生来说,努力的过程中有太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也是这样。奥运会的前6个小时,我还因为减肥遇到了突发状况——休克倒在电梯里,当天是我生理期的第一天。在这种情况下,我去“打”下来比赛。当时心里坚定的信念是什么?再遇到这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这些我都写在了这本书的冬奥日记篇章。
书里也有提到,在北京冬奥会还有几天时,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每个人小心翼翼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当时就觉得那哭一场好了。仿佛有一双眼睛看着自己,我“哇”一声就哭出来了。哭声像一个石子打破了僵局,所有人都工作起来了。所以,我说哭和笑,都是一种力量。我们女生不是必须要像男人一样强大,所有能帮助上你的都是你的力量。比如,我和搭档一起训练时,当他处于一个很“强”的状态,我和他强势地说一些东西,他也听不了。通过耍赖等形式表达,这也是一种女性的力量。我的想法可能也和很多前辈们不太一样。有个老师曾和我说,你已经拿到好的成绩,在人前要稍微“端”一点,不要轻易展示自己的情绪和真实状态之类的。但直到现在我的想法依然是,适当的示弱也是女生应有的一种力量。只要我们目光的方向、脚下的路都是坚定的,以任何方式采取的一些能促使我们成功的小举动,都是我们的力量。而且,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我听过一句,所有人希望你好的时候你不可能不好。我也是通过这句话,不断地把自己身边的能量场营造得更好。
还有一段比较好玩的就是从社恐到社牛的经历。其实小的时候我特别社恐,七八岁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去看比赛,带着小本子准备找有名的运动员签名。我妈就让我也去。其实我当时特别胆小,就随便扯了一句说,我才不找他们签,说不定以后是我给别人签名。我也是通过不断学习,去找到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社恐很怕得不到别人认可,在这方面我也拓展出了一种路。我们只有干自己专业的事情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不,其实那样更难。我很喜欢写书法、喜欢唱歌,喜欢很多东西。记得有一年过年,自己在房间里隔离。我就开始写对联,写了差不多几十副。能出去的时候,用快递把这些对联寄到了各个老师家。很多老师夸我说,小隋书法写得不多。得到了不一样方向的表扬,这也让我比之前自信一点。有时我一边走路一边唱歌,大家就说:“小隋,你性格真好,唱歌也很好听。”这也是赞扬,我的自信也会更多一分。除了这些,我还喜欢汉服,也学英语、学日语,学的每一样东西,或多或少都能在不一样的场合中帮自己得到自信。之前参加综艺节目《蒙面舞王》,也有一些言论说这个人怎么这么自信。我觉得作为一名运动员,跨界来到这种舞蹈专业性的舞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因为我足够努力、勇敢,足够拼,我真的是一宿一宿地练习,所以获得了这些自信。努力和学习,是可以把自己从社恐中拉出来的。
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跟着业余爱好来的。比如,写书法、写书、演讲,甚至我还有一首单曲要发。随着爱好不断拓展,变成更好的自己。其实不管是作为运动员、舞者的我,还是学习文科或者理科的大家,面对的世界都是比较垂直的。有一段时间我心情不好,就去书法班学习书法。那时皮肤状态也不好,我就每天化妆。老师跟我说:“你哪天能不能别化妆?让我看看什么叫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当时就觉得当头一棒。这句话是不会从我们体育专业的老师、教练、运动员口中说出来的,这让我看到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我会跟我的老师们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每个人看到的方向都不一样。演讲老师、英语老师、日语老师,他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世界,维度都完全不一样。慢慢地,打开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加开放,变成“社牛”。我在书里也有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去年大年三十,我们坐着大巴从奥运会训练的冰场回来,走到奥运村门口,我默默地拉开窗,对门口执行安保任务的警察大喊了好几声:“警察叔叔,新年快乐!”那是我们第一天进首都体育馆训练,当时车上有领队、教练、韩聪哥,还有很多人。我拉开窗,大家以为我就是要透透气。后来,我们领导笑着问我到底怎么想的。我说就想着大过年的,拜个年。我就觉得这是很浪漫的事情。
畏首畏尾的话,就不是小隋了
Q:书中有个篇章,叫“他们眼中的隋文静”。为什么会有这个设计?内容之前会沟通吗?
隋文静:其实我也考虑了很久。我很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目标,如何去变成更好的自己。我也想知道,在别人眼里面,我是什么样的?我经常会问朋友我是什么样的?不是直接问,而是说:“姐,你拉着我点。因为我现在做的事儿特别多,我是一往无前往前干的人,你要看我哪天不太对劲儿或者飘了,就拉着我点儿。”我希望在各个领域都会有这样的人去警醒自己。有时,我一天要干四五件事。比如,我过生日的那天,早上6点钟出门从南三环跑到石景山的冰场,7点给小朋友们上大师班公益课;中午领导说要给我过生日,我从石景山回到首体和他们吃饭。下午2点,又到出版社捋书稿;晚上6点到通州的一个排练厅排练《蒙面舞王》的舞蹈,一直到凌晨3点。第二天早上依然是6点起床再循环一天的行程。周而复始一个礼拜,整个人基本要“炸”掉了,但是越干越有劲儿。忙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时刻,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就要有人拉着。
为了保持真实感,父母老师朋友们写的内容,我并没有提前看,可能稍微调整了下标点符号,就直接放进去了。我希望拿到书时,我也和读者一样,带着好奇去看这些内容。
Q:出书过程和设想的是否一样?对于大家对书的评价,会有压力吗?
隋文静:之前,我也读过一些自传,包括一些运动员的自传。写书出书这件事,我是第一次做。像开盲盒一样,也觉得很感谢大家。自己从另一个领域跨界来,连从哪里开始写都不知道。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一块聊框架聊想呈现的感觉。我也是在不断和编辑们沟通的同时,明确想要什么。包括最后交完稿发现一两处小问题,我跟着编辑们在出版社一读读一两天,把整本书过完时,感觉大家都付出了很多,特别感谢。
对于大家的评价,一开始还挺担心的。后来,做宣讲时,我发现只要故事是真实的、能够让一些人感动,我只要实打实地叙述、把心中的力量传递出来就好。说话、语言表达是有力量的。我可能只是比一些人多点勇气。我的勇气,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被锻炼。既然自己是表达者,大家对这些表达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只要真实做自己,只要能给一部分人或者更多人,带去力量,就足够了。而且,这种力量不止于书,我也希望通过书中的故事、后续的宣讲以及将全部版税捐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用于儿童公益事业等,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这些是可以不断延续的。未来什么样,没有人知道。但畏首畏尾的话,就不是小隋了。
尝试新东西,让我上瘾
Q:对于这本书,有没有超出预期的部分?
隋文静:很荣幸可以找到很多老师或朋友,来写推荐或者写“他们眼中的隋文静”。开始要写书时,我就一直想该找谁来写推荐序,想到了张艺谋导演。他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我现阶段的梦想也是编导。无论是花样滑冰还是其他类型的编导,都想要尝试。张导还是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名誉主席,2018年的时候给我们导过《图兰朵》,和花样滑冰很有缘。但是我们没有联系方式,也不知道怎么去找到他。结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时,他就坐我旁边,特别巧合,也很开心。当然,还有倪会忠主任,以及很多好朋友,无论是写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我都特别感谢。
而就自己的作品而言,作为花样滑冰运动员,对于艺术的追求,我永远觉得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更好。因为这次写书的经历,我也会不断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也更加留意身边的事。很多事情都很有意思,所以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写出第二部、第三部。我还想过博士论文的题目也许可以写一本书,尽管都还没考虑好,但我会提前去想一些东西。所以未来可能还会有《不止文静》,也会有之外的一些作品。尝试新的东西,让我觉得特别上瘾。
Q:从书中可以看出,你对业余爱好、对学业、对公益等等,规划清晰且目标坚定。相对来说,很多同龄人可能还处于迷茫中,或者难以平衡工作与爱好,这些都转化为自我压力。如何坚定自我,追求更好的自己,能否分享一些经验?
隋文静:一方面是父母从小对我的培养。我妈一直像朋友一样陪着我,陪我锻炼陪我玩。她不会要求我背多少书,但是会让我在串珠子、钓鱼等一系列实践中练习专注力、逻辑思维等等。她让我读书,但是不会要求读成什么样,只是希望我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也为我后来不断学习打下基础。小时候家庭条件没那么好,现在我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爱好。
另一方面,我的演讲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他教会了我如何去发散。我是一个想起来一件事,必须付诸行动的人。学会发散,行动力就加倍了。人一辈子不可能所有事全都成功,但是我付出100%努力去做件事,其中一两件事能成功,也就不是意外。
此外,要特别感谢国家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对我的支持。
从小父母就很支持我去不断尝试。即便条件没有很好,也依然支持我去学武术、舞蹈、体操。后来发现,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比如因为学习了一些武术,一些技巧可以让我在空中旋转的速度比很多的女运动员快。因为学过舞蹈,有了更好的协调性。在冰场上我不只是运动员,还是一个表演者,我更在乎观众看到的我是什么样子?我应该交代给他们的是什么样?这些东西是舞蹈赋予我的。后来学习书法,也是希望磨炼自己性子,让自己心态更平稳。练字的同时,我又想我为何不能用身体去模仿出笔风的质感?方方面面的这些东西,都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花样滑冰的运动员,成为更好的自己。虽然真的很忙,但是我会想办法抽时间、利用碎片时间。我们每天的训练时间很长,除了撸铁,还有和搭档的配合、专项练习等等,一天下来可能十多个小时,然后还有治疗。但我一周差不多会给自己安排十节课。比如周日给自己安排两节类似吹竹笛、唱歌等相对轻松的课程,让身体缓解一下。每天早上,我会跟老师上视频课,学英语或日语。中午吃饭或者治疗的时候,也会同时上课。有时上演讲课,这边还在针灸,我就开始练习口语表达。我还是挺享受这种让自己忙活起来的状态的。
我的解压方式也是学习。我有很多不同方面的老师,我跟他们说一件事情,每个人给我的反馈都不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遇到问题,不要一味逃避,或者把自己关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其实有时我也不见得有目标,目标在不断尝试中愈加清晰。比如,一开始到北舞学习,我想做一个花滑的编导,后来发现有机会可以尝试舞蹈与花样滑冰融合的编创。以及如何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到滑冰里,只要坚定去做,慢慢就会想明白的。当自己焦躁时,不妨拿起手边的一件事去做,做着做着就想通了。
奥运会期间,我也还在通过视频跟书法老师上课。奥运会只是我人生中的几天,不会决定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可能最多影响三五年。奥运会期间压力很大,但是平时做什么,当天就做什么。这一点,也是我希望给学生家长、小朋友们的建议。我们做一件事前要做好计划、预案,提前想到出现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但是,不要平添紧张的氛围。比如,考试的早上说吃个鸡蛋考100分。只要提前准备练习到位了,到时上场发挥就好了。
我自己也会焦虑,比如夜深人静时会想哪块没做好。但是焦虑的同时,我会不断思考、尝试。迈出第一步,很关键。对于这本书也是,我接受任何情况。自己既然表达,注定会被大家看到。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不断去完善就好了,接纳自己更重要。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孟祥辉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排版|孟祥辉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