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讯 | “让北大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线上版本” —— 记北大第100门慕课上线

新 闻 资 讯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慕课 教育

2017年11月1日,饶毅教授主讲的“生物学概念与途径”慕课开课,标志着北大100门慕课课程的建设已经完成。

什么是慕课?

“慕课”源于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不同于开放课件,不同于视频公开课,也不同于微课。慕课要求有相对完整的教学视频,自动判别正误的习题与测试,以及支持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的论坛,此外还要求有实名的讲者。在精神层面上,彻底开放以及免费学习的精神在慕课的课程中得以实现,并且课程本身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学习一门慕课课程,通常需要每周花几个小时。事实上,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环节诸方面来看,慕课更加接近一门常规的大学课程,甚至在学习成效和反馈等方面还更有优势。


北大在Coursera

北京大学在edx、华文慕课、Coursera三个平台上都有自己的课程。其中edx与Coursera是著名的国际慕课平台。这里以北大在Coursera上的课程数据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北大慕课的开设情况。

北京大学慕课开设五年以来,在规模、效果和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慕课在各大平台上的累计注册人数超过两百万,这既提高了北京大学的认知度,同时反过来促进了校内教学质量的提升,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价值。


慕课提高了北大的知名度

一份针对学习了北大慕课课程的人的统计报告显示:有约18%的人通过学习相应的课程了解到了北京大学。2014年的某一周,edx网站的首页上贴出的13门课程中有三门是北京大学的,Coursera首页上贴出的12门课程中有6门来自北大。高质量的慕课课程成为大学在国际平台上的一张名片。


慕课促进了校内教学改革

做慕课促使老师把课程重新梳理一遍,从而促进了老师对相关内容的把握。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课程在结合慕课做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的实验。这是北京大学对新的教育模式挑战的应对,也是在教育创新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负责北大慕课规划与建设的李晓明老师提到,“现在很多课老师都会给ppt,于是一些课就有很多学生缺课,因为自己看书、看ppt跟听老师讲差别不太大。如果还是像原来那样讲的话,学生不来也很正常,在信息化时代做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改革。信息化给教学带来调整,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慕课根本的价值追求

除此之外,慕课能促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如李晓明老师所说,“以前大学的追求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现在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资源给全社会分享,这也是大学的价值追求之一”。


未来的慕课是什么样子的?

2013年,北大提出“五年内建设100门慕课”的口号,如今这个目标已圆满完成。展望未来,李晓明老师又提出“让北京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线上版本”的设想。同时他希望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micromaster”,推广“specialization”的形式,使课程建设及规划更细致。

李晓明老师畅想:做慕课也可能成为老师的一门新爱好。事实上,它已经具备了一种个人爱好的所有特征。首先,可以从零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次,追求卓越,有很大空间;再次,不孤独,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最后,能获得令人愉悦的回报。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慕课的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人们部署一门慕课就像在网上发几篇博客、在云盘上载几段视频那么容易,知识的传播将更便捷、广泛。



撰稿 | 宋德英

编辑 制图 | 杨阳

采访稿整理 | 李佳红 麦田

特别感谢李晓明老师!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