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听李猛老师讲通识教育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通识教育 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研讨会
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要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之旅,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永远保持信心、好奇、激情和进取精神。那么,通识教育是什么?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怎么结合?
在今年的“成就·反思·未来”本科教育研讨会上,哲学系的李猛老师分享了他对于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系统认识和思考。
小编梳理了一些Q&A,快来看看吧~
Q&AQ1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怎么来的?
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一下两者的历史渊源。
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受到两种教育方式的影响:早期英美的学院大部分进行小型的绅士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古典语言教学,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社会精英;德国的大学更具研究导向,通过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在研讨课的基础上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A1
在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新架构:为了“成人”的本科教育+为了“研究”的研究生教育。
A1
Q&AQ2
现在美国大学的制度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鉴?
其课程结构比较好地解决了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问题:
A2
芝加哥大学目前的本科形式由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后两年的专业教育结合, 前者也叫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各学科都关心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由导师带入专业学习,之后的主修学位要求的课程数则有所减少。
A2
Q3
如何实现通识教育的广度?
在自由选课的框架下,目前主要依靠分类选修模式实现通识教育的广度。以哈佛现行的通识教育体制为例:
A3
哈佛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八个门类。分类选修,指的是学生需要需要从八个门类中至少各选择一门课程;而自由选修则指的是,具体学习每个门类下的哪门课程,完全由学生选择。
但是,哈佛对分类选修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一个检讨。学生在追求广度的时候,上了大量思维或者概论的课程,每个课程性质都差不多。好像多学了很多知识,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并没有随着课程门数的增加而增加。
A3
Q3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共同课程模式应运而生。比如Yale-Nus(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推出了一系列共同课程。这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必修的一些共同科目,其中包括科学探究、哲学与政治思想、定量推理和现代社会学等。课程特色是融合东西方思想,强调跨学科的兼容并蓄。
A3
共同课程对通识教育目的的达成方式进行了创新。在一门课程中,学生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应用跨学科知识,走进所涉及的诸多领域——课程的跨学科性使得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科与学科的分野逐渐模糊,学生对不同学科的掌握也从概论转变到更深的应用层面。
事实上,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正在呈现出由分类选修向共同课程模式转变的趋势。比如,哈佛将在2019年推行全新的通识教育方案:
A3
Q4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核心问题:两者之间应有实质性关联,避免通识教育只有广度没有深度。有三个关键:
A4
Q5
北大通识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北大通识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选课和通识核心课。通选课更接近分类选修模式,通识核心课程更接近共同课程模式。目前的北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整体更偏向于分类选修,逐渐开始从分类选修向共同课程模式趋近。将来应该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合适位置。这一过程中,元培学院担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重任。
A5
Q5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怎么样?
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四大类别: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思维与能力提升、人文与自然。
A5
四大门类中,思维与能力提升、人文与自然,目前在课程建设上较为薄弱,课程数量较少。
另外,元培学院也在尝试把思想政治课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A5
Q5
学生对于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反馈如何?
本科学生毕业生学业收获调查显示:
A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调研结果显示:
A5
Q6
那么北大未来的通识教育应当如何建设呢?
首先,对于课程有四方面的建议——
A6
还要思考的是,通识教育在不同学科上的区别——通识教育是拓展还是基础?
A6
针对目前的部分分类板块中课程建设不足的问题,未来的通识教育建设应当更多地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作为核心课的基础课程,一方面降低专业课程通俗化的难度,尤其是思维提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实现学科融合,符合分类选修向共同课程模式转变的趋势。
A6
再次,通过课程路线图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专业教育的深入点。比如,学生在低年级首先接触到一门共同课程,在选择第二门课程时,学生可以根据第一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比如学习《利维坦》与英国历史,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以进入偏历史方向的课程,他对哲学感兴趣他就选哲学,从而在做选择的过程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A6
最后,建设本科学院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平台:
A6
通过以上六组问答,李猛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国外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优点与不足,也触及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目前的开展状况以及未来设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北京大学将继续着力建设丰富、灵活的课程体系,为同学们锻造思维、开拓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为推广通识教育理念,北京大学教务部自2015年起开办“通识联播”微信公众号,宣传通识经典、介绍通识核心课程、举办线下讲座沙龙活动。目前,“通识联播”编辑部正诚挚招募新成员的加入。如果你对通识教育抱有热忱,希望助力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敬请通过以下链接了解详细情况:
编辑 | 许天怡
图文 | 张栋琳 邓倩如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