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量身打造”的课堂走出北大,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通 知 公 告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外语专业国际体验教学管理模式

    今年夏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菲律宾语专业的同学们在马尼拉雅典耀大学进行了暑期实践与课程学习。在这里,他们学习语言文化、体验风土人情,也品尝南亚美食、观赏热带风光,也思考着文明的交流和冲击。

    ——能拥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与北大外院的国际体验教学项目建设密不可分。

同学们在菲律宾王城的合影

    国际体验作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一环,一直是北京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本科是外语专业的同学们而言,与外语文明的实地“亲密接触”,更是其专业学习得以升华之所在。

   事实上,雅典耀大学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北大外院系统建设海外体验式教学管理模式的开端:1997年1月,菲律宾语专业学生赴此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和实地考察。此后,学院各专业逐渐开始成规模、有组织的国际体验实践教学活动。经过二十年来的实践与创新,北大外院的国际体验教学管理模式已走在国际化教学实验的前沿。



    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外国语学院一般安排学生在大二下与大三进行国际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过系统的外语强化学习与训练,具有了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和工作的能力,但缺乏真实语境和语言实践的机会、实地感受和了解目的国文化的机会;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与适应性最强、学习效果最好。国际体验教学项目恰好弥补了专业语言学习的不足,在国外的经历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的潜力与兴趣,帮助其科学合理地进行未来人生规划。

    北大外院专业丰富,国际体验涉及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上百所高校。但各国国情及各校之间的教育制度与北大外院差异巨大,教学管理与制度安排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外合作院校最初要求学生前往留学长达12个月,但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由于担心回国后时间紧凑无法完成学业,初期不愿参与国际体验的项目;另一方面,各校间的难度差异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课程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部分院校安排外籍学生与当地学生一同上课,交换生无法适应,难以跟上进度。



    面对国际体验的种种管理问题,北大外院秉持“量身打造,按需授课”的理念,不断开拓海外交流平台,积极与合作院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因学制差异而带来的问题。

    针对部分项目留学时间过长的情况,北大外院经与国外院校协调,将12个月的留学时间调整至6个月,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影响本科学业的情况下,安心前往国外学习。

    在学生前往国外留学前,北大外院首先会针对学生进行行前教育,确保学生了解海外当地的法律条规、注意事项及境外教学方案。此外,为协助学生合理规划海外学习生活,外院还组织学生干部管理及安排青年教师随学生出国。

    在派出学生前往海外后,也并未“万事大吉”,老师们仍不断与合作院校保持紧密联系,关心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状况。为保证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北大外院与合作院校磨合,共同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当学生反馈课程过易或过难的情况后,北大外院也会及时与合作院校反应,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或将学生调往更适合的班级,使海外体验更具效果。

    外国语学院还特别注意到海外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国际体验的时间长,这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正常参与党支部的相关活动;此外,长时间的海外留学也使学生的思想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宗教组织渗透等种种因国情不同而造成的挑战。对此,北大外院特别创建海外党小组,以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用视频连线、微信、微博等途径确保海外党小组与国内学生党支部能够保持互动及联系。此外,外院还要求海外党小组结合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对党员活动积极建言献策。这些创新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周惠莹同学讲授微党课“用世界的眼光看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学生留学后非但没有与所在系所渐行渐远,反而更加积极主动为所在专业提供帮助。”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说。国内老师与海外留学的学生保持频繁互动,使得学生对外院及其专业有更强大的归属感。学生在海外留学不仅是对自身学习的促进和成长,也对本专业建设作出了鲜活的贡献。

    外语专业对于对象国的国情及相关资料的把握需要相当准确,因此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将当地图书及资料发送回国内对于专业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为引导学生在国际体验中加强专业学习、促进学术科研,学院特设立“海外体验奖励基金”,为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一定调研题目,让学生在完成课程之余带着问题思考与观察对象国,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学院还让部分海外学习的学生一同参与专业网站建设,提供最鲜活生动的信息,为网站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

    这样,国内教学的专业资料库、图书资源和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国外学生的专业主人翁意识和学业自信心不断增强。师生对对象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术前沿的把握,形成良好的双赢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语已不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它还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国际体验教学中,学生身处于目的国能够享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全面感知当地社会、国家和人民,透视其文化成因、历史基因,把握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方式,真正达到“知己知彼,心意相通”的效果。

    外语研究与文化接触的过程,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体验、吸收一切人类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的过程。我们更加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体系及话语体系,于是能够运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刻不容缓的要求。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如何消解不同民族间的误解和矛盾?答案在于人文交流。

    这一点,每一个参与国际体验的同学都感同身受。阿语专业的13级本科生高丰感慨:“来到国外,文化差异就不仅仅是一个词语,而成为一种真实而直观的感受,并且在每一天不断被提醒和强化。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一段时间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和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理解和包容。”



撰稿 |  许天怡、连晋宏 

采访 |  许天怡、连晋宏

制图 |  李 莹

编辑 |  李 莹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