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着力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北大物理学院探索教学新模式

北京大学新闻网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物理学院

编 者 按

日前,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北京大学《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等七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视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励。

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北大教务部、北医新闻网,开设【国家教学成果奖巡礼】专栏,对七项获奖项目进行专访,展示北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获奖项目简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玉鑫、朱守华、张朝晖、穆良柱、董晓华、欧阳颀、谢心澄、陈晓林等老师完成的《多措施并举,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十余年来,物理学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变和提高对实验课程的定位,由“验证物理规律、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转变为“以实验为手段进行物理研究”的课程,建立了“科研引领实验教学”的理念。

钱学森先生生前特别关注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就此向国家领导人与众多学者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以探索回答并解决“钱学森之问”。物理学院长期摸索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道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拔尖计划”实施为契机,物理学院积极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

专注教学 十年如一日

20世纪末,互联网初见萌芽,经济发展亟待转型,本科生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的学生仍醉心科研,有的学生却想闯荡社会,传统的教学方案已经不再能适应学生需求,改革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学生资源,那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应该怎样培养本科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始了摸索。从全球范围来看,所有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面临相同的挑战,比如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加州大学等等,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好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在此背景下,美国博雅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撰写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博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应当构建基于研究的学习教学模式,拆除学科壁垒,让学生获得“巅峰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十条改革方案。

“我们借鉴学习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博耶报告,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形成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何用的物理教学新思路。”北大物理学院前副院长刘玉鑫教授这样介绍道。

他们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建一流大学”,同时借鉴学习西方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传统课堂就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做科研的话,就是到知识的前线去,前面是一片荒原,只能往前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思维方式,提升了创新能力。”2010级本科生(物理学院直博五年级)黄彦琦说。“其实本科生就进入科研组在物理学院并不稀奇,1998年我们班就有20多人进了科研组,我进了俞大鹏老师的组,后来还和郭建栋老师做过超导,现在Physical Review B的编辑李燕,当时进了欧阳颀老师的研究组。”穆良柱副教授说。

2018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动学习实验室与物理英才班启动仪式在物理学院举行。启动仪式后,参加活动的领导、老师在物理学院门前合影留念。

“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北大物理学院副院长朱守华教授说。

“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多样化课程体系、科研训练与实践以及全球课堂为核心,旨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此模式为指导,物理学院建立了适应现代物理学科发展的广义课程体系,十多门核心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改变了实验课定位,将之分为演示与展示、基础物理、近代物理、综合物理、创新平台及前沿物理五个级次,优化了实验课程体系,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016年8月13日,在王思广老师的带领下,物理学院技物系6名学生——蒋颖、王云祥、戴博、吕旭东、武晨光、陈城一行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完成了为期两周的仁科学校(Nishina School)学术交流项目。

当然,改革的队伍需要学生,更需要教师。学院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到良好的科研是优质教学的先导、优质的教学可以引导高水平的科研,二者相得益彰;制定政策为解决科研与教学间的矛盾提供保障,开放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科研通道,调动科研一线的高水平教师投身教学,建立了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使科研优势转化教学优势得以实现。

因材施教 多措施并举

物理学院将对受教育者的定位从“学生”转变为资历尚浅的“学者”,使之由被动接受知识或“知识容器”转变为参与发现、创造或解释知识以及形成新思想的人。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真正地实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物理学院采取了“多措施并举”的方式。大一主要是小型项目与成果展示(CUPT);大二是小班讨论课;大三是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大四是本科生学位论文。

根据学生各自需求与优势,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为其搭建资源丰富、科研实践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多模式的培养方案并行,充分做到了“因材施教”。学习超前的学生,可以申请在学期初参加免修考试;想先打好基础的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学院还实施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打通的措施,为本科生同学提供了多门研究生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把学分带到研究生阶段。

多年来,物理学院通过开设综合指导课、成立选课委员会、举办兴诚本科生学术论坛等举措,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挖掘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了一批批创新型优秀人才。

为了防止学生们在“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要求”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心理,物理学院的老师们还会定期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学院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

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晓华老师介绍道:“如今博士生也可以参与到本科教学中,担任班主任,帮助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引导学生平衡学习与生活,实时观察学生心理动态。”

不忘初心 桃李满天下

物理学院多年来秉承“初心”,坚守一代代北大物理人的信念,关注学生、专研教学、潜心科研,不仅在教学体系改革上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2018年8月16日至19日,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在山西大学举行,北大学子在此次比赛中表现出色,以201分的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

物理学院每年毕业200多位本科生,其中有众多佼佼者。2012届毕业生于何(化名)通过物理竞赛(省一等奖)被保送到北大物理学院学习,本科期间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北大物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对我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本科科研让我得以窥探到真实的科学世界,并享受物理研究的过程。”2017年9月,于何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团体成就奖(NASA Group Achievement Award),并于2018年8月正式入职弗吉尼亚大学。

“在读博期间,我一直不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对我的教诲,对于物理学院优秀的培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院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特色教育给予了我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长远地帮助了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2014届毕业生应晴,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参与由美国能源部发起、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领导、多所大学及国家实验室联合的轻水核反应堆模拟项目,在工作期间自主完成了界面对核包裹材料腐蚀影响的模型建立。目前该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已分别在期刊PCCP和JOM上发表,并参加了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等国际会议。

这场改革不仅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随着“研讨型小班讨论课”在全国众多高校开设,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刘玉鑫应邀于2016年9月初在新加坡举行的“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hysics Education”等国际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这一改革的措施和成效,并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肯定和好评。美国MIT的Prichard教授评价说“这一改革将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刘玉鑫还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研讨会,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作报告数十次,介绍这一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如今,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物理学院开始实施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已开始实施对重要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

2018年,教育部颁发“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大物理学院的“多措施并举,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荣获二等奖。十年的本科生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这条路,他们依然在坚持。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记者|陈思伽 于子悦 余晓云

编辑|赖钰

推 荐 阅 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