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做学术” | 北京大学首届“未名学士”风采展示(三)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拔尖计划 未名学士
编者按
2009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启动试点院校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环境科学等6个具有传统优势的理工科为试点,大力开展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该计划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各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在本科教育教学和优秀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引领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2019年,北京大学确定了以“未名学者计划”(PKU Junior Scholar Program)为名的探索与实践,开启了“拔尖计划2.0”的培养新征程。
为鼓励北京大学本科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学生在基础学科学术研究等方面全面发展,特设立“未名学士”荣誉奖项,本年度获奖者为来自十五个院系的四十九位优秀学子。教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特此推出“未名学士风采展示”系列专题,共三期,本期获奖者分别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基础医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01
邓康乐 智能科学与技术
2016-2019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及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学术方面主要研究多媒体生成领域,2017至2018在北京大学计算机所彭宇新教授实验室实习,研究根据文本生成视频,工作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顶会IJCAI-2019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19年暑期,参与北京大学信科“拔尖班”计划,赴美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科研实习,导师为Deva Ramanan教授,研究无监督音视频生成,工作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于NeurIPS-2020待审。
02
吉如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在的队伍在世界总决赛的赛场上斩获了一银一金,并在区域赛的舞台上获得了七座冠军奖杯,成立了北京大学学生算法协会,担任了北京大学竞赛队伍学生教练的职务,并受邀担任了18年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东大陆决赛的命题组组长与裁判长。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在毕业时被评为了北京市的优秀毕业生,2018年被评选为十名北京大学年度人物的一员。本科期间,参与并完成了三个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在编程语言顶级会议PLDI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目前还有三篇论文在投:两篇投往 CCF A 类会议,其中一篇为第一作者;一篇投往 CCF A 类期刊。本科毕业论文被评选为信科十佳毕业论文之一。
03
吴克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获得多次三好学生、五四奖学金、中石油奖学金、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学术新星等奖励。积极参与若干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曾获得ICPC河内赛区银牌。积极参与科研实习,逐步发掘科研兴趣为理论计算机,包括但不限于:复杂性理论、密码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数学等。同时也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并发表至专业期刊及会议。
04
龚林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奖励和奖学金。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在ICML 2019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参加WMT 19机器翻译大赛,在8个子任务中取得第一名,并在3个子任务中获得第二名。同时,论文“高效的自监督自然语言预训练”获得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十佳毕业论文”称号。
05
许逸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大二大三时期,分别在机器学习的国际顶级会议ICLR 2019和NeurIPS 2019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两篇论文的核心是用信息论的思想来改进机器学习算法。大三暑假发现机器学习中传统信息论的局限,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论框架,并被接收为顶会ICLR 2020的口头展示论文,该框架的后续工作也陆续投出。同时,与同学共同组织了机器学习讨论班,以服务北大的机器学习群体,相互促进。
06
周铭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参与ACM-ICPC竞赛,于2018年获亚洲区域赛金牌。2017年,参与教务部改革的课程排布系统设计项目,并且承担了重点算法设计与实现任务。2018-2019学年,与海外导师合作,设计Vacuum Filter数据结构,在分布式系统的重点问题——近似集合成员查询问题中获得最佳性能,并在数据库顶级会议VLDB2020上发表共同第一作者论文。2019-2020学年,与CMU导师合作,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设计了SquirRL系统,自动查找在区块链系统中的激励机制攻击策略,且攻击策略效果和可扩展性大大超越前任工作,著有共同第一作者论文,该论文已投稿至计算机安全领域顶级会议。2019-2020学年,与校内导师合作,设计了VRecon集合调和算法,该工作评选为信科十佳毕业论文,英文版论文预计投稿至数据库顶级会议。
07
曹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期间参与了多项科研实习课题和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成绩均为优秀,并有两篇与同学共同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还有一些科研成果在投稿和评审中。
08
张傲杰 理论与应用力学
曾获得巍璘奖学金、北京大学三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进入力学系易新老师课题组进行科研,方向是机器学习在力学中的应用。将细观力学理论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理论预测、随机建模算法和有限元模拟,建立了可以准确高效预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性能的神经网络,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基于机器学习的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性能研究》,该论文被评为2020年北京大学工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目前正在进一步整理研究成果,准备投稿于力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
09
白云昊 生态学
自大二起加入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了课题组进行研究,期间多次赴青海、甘肃、江西等地进行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工作,并撰写了多篇研究性课程论文。2019年4月,顺利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期考核;2020年4月,以第四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主流刊物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发表了文章;2020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所作文章“Conservation status of Primulaceae, a plant family with high endemism, in China”被Biological Conservation接受,圆满达成了拔尖计划的目标。一共获得了包含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学金、“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在内的十余项校级及以上奖学金或奖励。
10
童培峰 环境科学
参加学院的拔尖计划,完成了本科生科研课程。本科期间以第一、第二作者分别发表了两篇SCI文献,并在挑战杯等多个学术科创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通过三段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调研时事热点问题,并在青年中国行暑期实践中以领队身份获得资助,取得了全国30强团队的出色表现。
11
郭心卉 基础医学
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和院级优秀团员称号。大二时在神科所进行创新人才学习,大三时在系统所进行创新人才学习,方向为抗病毒免疫,掌握基本的分子实验技术,并完成综述一篇。大四进入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进行毕业设计:疼痛共情的颅内脑电研究,成绩为94分。协助北京大学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实验室课题研究,参与数据统计和论文撰写。
12
侯超 基础医学
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先后在免疫系王露教授课题组以及生物物理系云彩红教授课题组进行实验学习。大三时独立申请了创新人才实验设计“针对PDGFRA激酶突变体的结构药理学研究”,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式研究突变对该激酶与药物结合的影响,并在结题答辩会中获得二等奖。大四时前往医学生物信息学系李婷婷副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信息学有关的学习,主要工作为整合已有的相分离研究工具,并开发新的工具。目前两篇第一作者文章正在投稿中,分别为PhaSePred: A Database of Phase Separation Protein Predictions;MloDisDB: A Database of Membraneless organells and Phase Separation related diseases。
13
佘坚祺 基础医学
在读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精勤厚道”奖学金等多项荣誉。本科期间主持了一项创新人才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该项目针对现有人类参考基因组的局限性,开发了种群特有片段的基因组关联分析流程,证实了种群特有基因组片段同样有可能存在GWAS位点,并获得创新人才自主设计实验口头汇报组三等奖。还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协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和第六医院的多个临床课题团队进行环状RNA和DNA甲基化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李怡宁 基础医学
2017-2018年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优秀医学生三等奖学金,2018-2019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富力医学教育奖学金,以及2020年北京市及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于2019年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合作,研究阿尔兹海默症与部分合并症之间的关系。文章于今年3月成稿,目前处于修改阶段。在2018年12月,在北大医院杜军保教授课题组学习,并以共同一作发表文章。此外,还分别在系统所吴聪颖教授课题组和生物信息学系李婷婷教授课题组进行学习,参与多段课题研究,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15
王瑞敏 地球化学
大一获院级“优秀实习报告奖”“学术之星铜奖”;大二参加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获选“2018年立项本科生科研优秀项目”,暑假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ANU-PKU国际合作项目奖学金”并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大三参加第五届青年地学论坛作口头报告,以本科生的身份获得“‘优秀研究生报告’一等奖”(古生物、古环境、古气候方向唯一的一个一等奖)。2017年起跟随导师进行低温地化、地球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前往广西、贵州、五台山、新疆等地开展野外工作,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西北大学,地科院开展实验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tific Reports和Acta Geochimica上发表两篇英文文章。
16
衣可心 地质学
积极投入地质学科学研究,从大一进入构造磁学研究组,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环境磁学工作,分析北京雾霾的磁学响应。大三在香港大学交换期间,进组参与Isua绿岩带研究。大三暑假至今,着力于青藏高原北缘,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建立动力学模型、野外实地考察等方法,提出了阿尔金断裂西段演化的新模式。对科研兴趣浓厚,已选择在本院构造地质学专业直博,将继续对阿尔金断裂和青藏高原北缘的研究,致力于为阿尔金断裂全断裂在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一个更完善的新模型,进一步解释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断裂的盆山耦合关系,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对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提供帮助。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构造专业优秀毕业论文。
17
石晓霏 空间科学与技术
获2018年立项“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项目,2020年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首次利用电子能谱对内边界形态进行了量化研究,揭示磁暴期间内边界的动态变化过程。定量研究分析了内边界的空间位置与等离子体层顶位置的关系,得到的电子能谱变化的能量范围与理论预测结果十分吻合。
编辑 封面图 | 麦田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