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教改 | 初学者也活学易懂的“社会统计学”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3-09-17

专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社会统计学






// 编者按

为促进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支持院系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教务部于2016年开始开展了本科教改立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了七期,涉及“人才培养”、“新生教育”、“课程建设”、“实践育人”、“教改研究”等多个类别,这些教改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北京大学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部分教改项目后来获得了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教务部特将近年来评审出的优秀结题项目案例进行汇总展示,希望这些教改项目的成果和经验能得到更好的示范和推广。


一、教改项目设计思路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系本科生专业必修的主干基础课(4学分),也是国内外高校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必备课程。该课程通过讲授基本统计学原理和社会学常用统计方法,为社会学本科生接触和掌握定量研究方法搭建知识基础和提供入门级训练,为学生日后学习更高级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鉴于选课学生多为文科背景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常表现出一定的畏惧心理和兴趣不足,以及本科生普遍缺乏科研实践机会,很少能将所学知识或统计思维运用到对具体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研究或分析中,负责课程的张春泥老师从2021年夏开始了教学改革,希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积极性和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来思考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张春泥老师看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应用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的教学偏重于定量研究的思维训练,而非强调统计学的数理基础;偏重于统计应用,尤其是在社科领域的应用,所讲授的统计学方法应与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之间形成互通、互补之关系。根据这两个特点,教学改革最初形成了以下的方案:


(1)在教学设计上,提高实际研究演练的比重,提高课堂实操的学时。改进后的教学体系由知识点讲授和实际研究演练两个部分构成。配合各阶段知识点的讲授,课程用4-6学时指导学生利用该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研究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或就以已发表研究论文为例讲解统计知识运用中的问题,或讨论学生自己的定量研究设计。


(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或者最新中国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例题,同时根据国内已发表研究编写例题,提高例题与实际研究的贴合性和经验感。


(3)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往学生被动输入的状态,增加学生讨论和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网、课程公众号上提供课外自学资源,包括统计学趣味读物、统计软件的使用指南、社会调查数据库的介绍,定量研究的论文等,相关内容不列入考试,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积极性高的学生自学。


(4)考核方式上,在以往练习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实践作业。考核内容侧重于在具体研究情境中利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


二、教改项目实施过程

一门课程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的配合问题,“社会统计学”的课改包含两个阶段——课程筹备和教学实践,改革的具体措施建立在授课教师张春泥老师及其助教团队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对课堂实践的观察之上。


在2021年七月至八月的课程建设筹备阶段。张春泥老师就社会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征集了往届选课生的评价和意见,重点招募了7名2020-2021学年秋季选修过课程的学生,对每名学生进行了30分钟—1小时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课程资料的使用、课程交流的需求、对定量研究的看法和理解、对课程考核的看法和对课程的整体印象等。选取的受访学生涵盖男女生、社会学和非社会学的选课生以及课程最终成绩在90分档和80分档的学生。针对受访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张春泥老师与助教对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讨论,重点思考了如何在设计考评方法上兼顾不同基础和需求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以及如何改进课程服务的不足。


2021-2022年秋季是课程建设实践的阶段,团队具体采取了以下几项改革举措:


(1)明确教学框架,形成“一阶段一总结一演练”的教学模式。明确将教学内容分为单变量描述、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设置小结和演练,让学生对课程结构和难度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且促使学生及时总结和整理知识点。在每个阶段设一次小结复习课和一次实题演练课。复习课为串讲该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将以往期末串讲的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小结中;演练课则是运用该阶段的知识带着学生使用真实的研究数据解决1—2个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研究问题。每个阶段对应有课后自测题和练习作业,并在授课中与学生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阶段性和及时复习整理知识点的必要性(见表1)。


表1 课程结构和安排


(2)学以致用,打造多元化的实践作业。在原四次练习作业的基础之上,增加一次实践作业,实践作业占总分10%。该实践作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定量研究的能力,具体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任务1是根据课程提供的数据,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解决课程指定的研究问题并报告结果;任务2是评审课程提供的定量研究案例一则;任务3是自选题目和数据,做一个定量研究并报告结果。考虑到作业量的合理性和学生需求与能力的多样性,张春泥老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中一种任务完成实践作业。


(3)增加课后自学资源,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在教学网上设置了【课后自测】栏目,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提供了五次自测,每次自测包括10道选择题。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参与测试,以此自我了解学习状况或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教学网完成自测后,教学网自动评分,该评分不计入学生的课程考评成绩,自测考题也不作为课程作业或期末考试的内容。二是课程的公众号【统计课是纸老虎】(微信号:socstat)会根据课程进度不定期推送相关的趣味统计知识、社会调查知识或学习经验的短文。公众号推送的目的为拓展学生的兴趣,推送内容不作为考核内容。


(4) 促进师生交流,做好课程服务。为了减少学生专程来办公室交流的畏惧感,也为了方便境外线上学习的留学生,除了原有的固定办公室答疑时间外,课程又设置了每月一次的线上答疑,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在期末考试前也设置了答疑日,助教和老师会在指定教室全天接待前来提问的学生。


三、教改项目实施成果

教改有以下六方面的收获:


1、课程形成了内容比较全面、周详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与研究紧密结合的练习作业题和实践作业规则,这些都是未来可长期使用的课程资料。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有所提高。与2020-2021学年社会统计学的教学评估结果相比,2021-2022学年课程在学校各项教学满意度指标的评价( “非常同意”的比例)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比例较大的指标主要为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10.7%)、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7.5%)、挑战性和主动学习(+6.5%),这与项目的目标高度一致。参与评估的学生表示会向朋友推荐课程的比例也从20-21学年的92.6%上升至21-22学年的96.8%。


3、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的内容高度肯定。课程结束后,就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实践作业、课后自学资源、与老师的交流)专门组织了问卷调查评估。问卷调查通过北京大学教学评估系统平台面向所有选课学生发放和回收问卷,以保证参与学生的真实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6%的学生认为实践作业、公众号和课后自测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90%以上的选课生推荐或建议这些方式在未来的课程中予以保留。


4、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所增加,自学资源利用率高。北大课程评估显示,学生每周用于课程的学习时间有所提高。21-22学年,学生在课外花费在课程的学习时间从20-21学年的2.83小时/周上升至3.21小时/周,回答每周课外学习时间“4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从20-21学年的13%上升至21-22学年的33.9%。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教改措施、促进了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复习和讲义等学习资料的使用。97.8%的学生回答完成课后自测促使自己查阅和翻看讲义和参考资料;98.2%的学生回答实践作业促使自己翻看或查阅讲义、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在课程提供的自学资源方面,北大教学网的系统数据显示,超过2/3(67%)的选课生进行了教学网上的课后自测,近1/3(32.9%)的学生完成了全部5次课后自测。在课程期间,课程公众号总共推送了21篇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文章,新增关注用户数达250人,平均每篇推送的阅读量在200次以上;参与问卷评估的选课生中,57.7%的人阅读了大多数或全部的推送文章。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与期末考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比如,完成五次自测的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为86.9分,超出未完成的学生十余分。


5、师生交流方面有进步。北大课程评估显示,2021-22学年师生一对一交流的次数到达平均1.06次,52%的学生与老师交流过1次或以上,交流4次以上者近10%。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学生与老师以各种形式交流过,没有与老师交流过的学生中,将近一半(47.6%)是因为没有答疑的需求。虽然最为集中的与老师课后交流方式还是课间或下课时提问(33.9%),但也有10.7%和8.9%的学生使用了教改新推出的每月线上答疑和期末答疑日。


6、提高了学生对定量方法、定量研究实践、问卷调查以及社会学的兴趣。根据本项目的评估问卷调查结果,接近90%的受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提高了他们学习定量方法的信心、引起或提高了他们对定量研究的兴趣。几乎全部受访学生(高于98%)都认为这个调查还增进了他们对问卷调查或社会调查项目的了解,对自己未来做定量研究或作业有一定的帮助(98.2%),以及对社会学的兴趣(98.2%)。


四、改进方向

在张春泥老师看来,“社会统计学”在未来还将面临一些新的教学挑战。“该课程选课学生呈现了来源多样化,班级规模扩大的趋势,学生的分化比较明显,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需求不同,在内容和考核上较难兼顾日益分化的学生需求和期待。”她观察到,在2021-22学年,选课生中来自社会学系以外的学生比例接近40%,而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外系学生平均成绩为83分,高于社会学系学籍生平均成绩近十分。从课堂观察来看,这个差异不完全是由于课程内容造成的,而很大程度是学生本身的基础造成的。在文字性的教学反馈中,她也发现:个别学生反馈内容太简单或者练习时间太多,也有少量学生则认为难度大;有的学生希望加强数理基础,而另一些学生认为授课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应用,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将是以后课程建设思考的方向。


除此之外,如何将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也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社会学系的社会统计学课程与讲授统计软件操作的数据分析技术课分别开设在不同学期,导致学生在学习了社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后不能立刻将其用于数据分析,限制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转化和实践。张春泥老师认为,未来应更多关注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争取能让将课程与学生的整体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


公众号相关推送截图





原文标题《初学者也活学易懂的“社会统计学”课程建设

撰稿 | 张正涛

编辑 | 曹雨姗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