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瞻性制度设计全面释放创新活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治理周刊 Author 丁明磊 黄宁
导读
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代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丁明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宁提出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和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有着重要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和“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等来深入推进,进而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1. 新时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新局面
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各国由于科研格局、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的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以“企业+风投”为主,以色列则以“专业机构+风投”为主要特点。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中不断发展,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果转化模式。在我国三十余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中,通过政府引导、培育市场、激励主体等主要措施,形成了以产学研合作、“四技”活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创业为主要内容,以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结合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相关部门和各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激励性、优惠性和推动性政策,如《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极大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
随着我国各类社会金融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中加大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和对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的引导。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组织机构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初步形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2.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群体跃进、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使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技术群发生重大更迭,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将面向开放场景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路径多样化等特征,重塑并形成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大量涌现,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融合,主流技术和产品不断迭代,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涌现,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
我国已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指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实践中,还存在“中梗阻”等问题制约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其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所面临一些矛盾和短板。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基础薄弱、积累相对不足,科技体制改革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研究和重大源头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体制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制约着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科研组织模式和成果转化路径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科技长期处于追赶期,造成当前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管理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仍然局限于追赶阶段,对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和先发引领的体制机制、模式探索不够。三是科技人才队伍面临供给结构失衡和外部打压的双重挑战,人才安全形势严峻。尽管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每千人就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人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才缺口依然较大,而且引领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领域“高精尖”人才更为缺乏。四是科技创新开放水平不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程度不够。我国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能力还不强,对创新资源吸纳利用不足,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把经济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其核心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全面、快速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源,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跃升期和机遇窗口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结构性优势和资源禀赋,抓住战略机遇,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一是领先市场和技术应用场景优势。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首先采用某项技术并使其成功扩散,进而在相关产业取得全球领先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就是“领先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持续扩大的中产阶级人口以及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社会氛围,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领先市场和应用场景优势。近年来,我国在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不仅完成了超大规模的全民普及和接近全消费场景的覆盖,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和极具扩展性的社交网络,还积累了庞大的数字技术使用人群,基本完成了消费端的数据化迁移。而人工智能、区块链、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均需要海量数据的研发支撑。以人工智能为例,美国在基础层和技术层如算法、芯片设计等方面更有优势,而我国可以获得美国无法比拟的海量数据,在应用层则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
二是低成本创新和高素质劳动力优势。随着我国工程化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低成本创新正在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向新兴市场实现战略转移的新途径,也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思路。就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应用型技术的创新实现性价比飞跃,向广大用户提供能消费得起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当前更现实的路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虽然正在消失,但高质量人才的数量却日益增加。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来看,我国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有七八百万,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这极大降低了创新成本,尤其为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型工作者的集成式创新、应用式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持。
三是完备产业配套和新型基础设施优势。维护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强大的产业配套作为支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同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的结合,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在部分技术研发中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科技领域,面向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科技供给需求,主要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主体力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安全的科技供给,则主要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全面把握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方位、新任务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主要包括: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抓好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任务部署。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强调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我国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要更加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原创技术的战略部署,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前沿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进步,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既要鼓励大量一般技术的普遍性进步,更要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自主掌控。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应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和重要抓手,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实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在路径上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技术赶超”到“科学赶超”,从“外源创新”到“内生创新”,从过去主要依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以“体系—能力”为中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重大任务的体系化攻关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二是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在完善产业链、创造新需求、增加新供给、打造新动能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充分利用和发展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找到相匹配的创新内源型动力和外向型动力。
三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合作伙伴构建各类创新共同体,在人才培养路径上鼓励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组建由从国外引进为主转变为以本土培养为主,引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后发国家依靠创新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典范。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瞄准打造更多的先发优势,选择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必争领域,确定优先发展方向,加快构建技术优势和应用优势。
二是促进技术与资本、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领先市场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重点新兴领域,形成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加速形成领先市场优势。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运营企业,探索新型转移模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平台。
三是形成全国统一和内外融通的转移转化市场。建立跨区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人才联合培养等,实现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四是注重塑造领先的创新制度。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部门、跨组织的科技人员流动机制。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夯实有利于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制度基础,以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全面释放创新活力,以新体制、新组织、新机制的蓬勃发育,建构起科技创新的制度优势。
来源 | 国家治理周刊
往期热文回顾: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