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由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看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策略
编者按
科技期刊是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体现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和科技文化软实力。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围绕变革前沿强化前瞻布局,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支持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顺利推进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实力。丁佐奇博士2020年围绕“基于Dimensions平台的卓越行动计划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特征分析”“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分别在《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在此我们邀请丁佐奇博士与读者分享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当前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她对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丁佐奇,博士,博导,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编审,获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新闻出版优青,主持项目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
一、集群化/产业化/差异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出版商
卓越行动计划共资助领军期刊22种,这些都是我国顶级期刊,但其中有16种期刊依托国外出版商出版。由于我国缺少大型的学术期刊出版商以及期刊主办单位较为分散,并没形成大规模的集群化办刊,仅有少数期刊依托学/协会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群化办刊。较为典型的案例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100余种医学类期刊)、中国光学期刊联盟(53种光学类期刊)、科学出版社(347种期刊),均是依托互联网资源,整合各刊编辑资源,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然而,这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爱思唯尔、斯普林格•自然、美国化学会(ACS)等依托学术期刊出版社、专业学/协会和大学出版社形成的集群化办刊还有一定差距。出版行业的寡头垄断一直存在,国际上知名出版商每一个都占有较大的出版份额。而我国的出版行业一直以来则呈现多而散的状态,且我国还缺乏在国际范围内知名的出版商品牌,大部分英文期刊借船出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未来如何借鉴国际大型出版的组建运营模式,打造以我国科技期刊为核心的大型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集团,对于整体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意义深远。
此外,我国学术期刊应当注意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的竞争,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明确的办刊理念和质量把控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应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不好高骛远,形成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发展计划,在办刊方向选择上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择的领域目前学术出版发展状况、要避免期刊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可事先对同领域内期刊内容进行调研,探寻期刊的空白领域。现阶段,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了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基于此选择差异化办刊内容,形成一个包容、独特的期刊产业化主题。互联网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为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了便利,集群化平台的开发应用是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包含作者、读者、出版编辑等信息的集群化平台是期刊资源交换和互融互通的枢纽,成熟的集群化平台,将有效地为集群化期刊提供知识服务,提高期刊在选题、传播上的竞争力。
二、依托我国优势学科办刊,期刊与学科互促发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产出的主要单位,倘若需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不能离开本身就已在国际中已取得领先地位的高校学科。应依托其自身优势,创办具有各自学科优势、学科特色的期刊,将学科优势与期刊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相辅相成。领军期刊大多依据其主办单位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创办,譬如清华大学主办的《纳米研究(英文版)》和《摩擦(英文)》、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石油科学(英文版)》、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 《园艺研究(英文)》等,还有很多专业学会,掌握着相关学术资源,也是主办单位的构成部分。
一流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推动一流期刊的发展,反之亦然。高校学术期刊应增强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的意识,围绕该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方向调整期刊的栏目布局,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更应发挥自己在特定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围绕自身优势策划布局期刊专栏,整合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势,增强期刊和学科建设的黏度,更好地服务于本校该学科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之后再吸收更多优质的科研论文,带动期刊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高校期刊应利用隶属于高校这一特殊资源,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学术论坛,借助专家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发现学科当前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通过约组稿件的形式刊发若干篇有影响力的稿件,从而提升期刊自身的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前沿水平。专业的学/协会也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主办单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资源,我国完全可以借助自身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优势,依托各类专业学/协会,建立起数量庞大,专业性强的优质中英文期刊以满足我国科研工作者日益增长的论文发表需求。从而将优质的学术论文留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实力,将中国的学术期刊做大做强。
三、合理设置载文量,兼顾期刊载文量与学术质量的平衡
当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整体载文量低、出版规模小等问题,如图1为领军期刊2019年载文量,在22种领军期刊中,仅5种期刊2019年载文量大于200篇,7种期刊载文量小于100篇,其他期刊载文量都在150篇左右。过度压缩载文量做法并不可取,信息量太少会影响期刊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学科的科研信息交流,拖慢科技发展速度和进程,但也要控制载文量增幅,少数领军期刊载文量近十年来增幅较大,但期刊内容质量没有跟上,反而导致其学术影响力下降。
图1 领军期刊2019年载文量
对于热门学科领域,如果本刊载文量不足以承载全部,要做好稿件分流,将优秀成果第一时间发出,为一众研究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最大发挥其学术价值,并形成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学科领域,应整合现有资源,将期刊做大做强,收录论文要做到宁缺毋滥。合理设置载文量,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论文质量,打造期刊特色,才是提高期刊影响力,保证期刊健康发展的重点。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载文量可以使得期刊的影响力提高,因此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定要兼顾期刊载文量与学术质量。
四、约组高质量论文,加强国际合作
论文质量仍是决定期刊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如图2为卓越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国际合作关系,国家间的连线表示两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看出连线非常密集。这说明高Altmetrics评分论文的很多来自于多国、多机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合作,且国际稿源丰富。
图2 卓越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国际合作关系
与我国庞大的科研产出基数相比,我国的高水平科技期刊量不足以承载我国的科研成果,这意味着我国存在大量的优质研究成果等待被挖掘。我国要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方面要努力留住我国的原创性论文,以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争取相关研究强国的优质论文。只有充分掌握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才能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做好文章的筛选,与人类生活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重大研究发现或社会热议话题都有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多高影响力论文来自于多国、多机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研究解决国际问题的趋势。科技期刊可以据此挖掘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组稿工作,同时应该重视争取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研究的稿件,发表更多的国际合作论文,有助于扩大期刊的国际读者群,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五、借助社交媒体手段,扩大科技成果社会影响力
引入社交媒体评价指标的目的并非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而是反映科学研究触及大众的广度与深度。如图3为领军期刊各排名文章被引次数情况,可以看出Altmetrics评分top10的论文被引频次相对其他论文有显著优势,即高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普遍依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社交媒体评价指标对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着比引用指标更快的响应和反馈,论文发表之后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各方面的关注,时效性强。但我国卓越期刊近两年高社会影响力论文占比低,图4为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发文时间,近两年发表的仅占37%,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国际宣传力度不够。
图3 领军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等级被引频次占比
图4 卓越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发表时间
媒介融合是现代信息传播领域的热门话题,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多种多样,为让我国科研成果获得更大的国际可见度和来自同行的认可度,提高我国期刊在国外社会影响力,学术出版行业应当对这些技术积极运用,寻找融合的途径。有科技期刊在国外设立编辑部,进行社交平台推广工作;也有和国外华人学者联系,请他们帮助申请社交媒体账号并在国外进行推广;还有部分期刊借助商业推广平台建立账号进行付费推广。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日还需要信息技术相关人才,复合型人才数量稀少,因此办刊团队不同分工人员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交流各方的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链条,既要分工明确,也要协作统一,防止割裂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努力提升办刊人员知识素养,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变通。我国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社交媒体资源,建立协作统一的专业化团队,及时传播最新科研成果,扩宽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六、做好学术内容科普推广工作,承担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不应仅局限于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对大众关注的学术相关热点和社会学术焦点问题,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在本次疫情中,可以看到公众对新冠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以及媒体对新冠新闻报道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以专家访谈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期刊应重视这部分诉求,利用科技论文的严谨性、权威性做好学术论文与科技新闻的转化,并以此扩大其影响力。譬如 《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英文)》《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工程》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卓越期刊社会影响力评分排名居前的文章均为新冠研究的报道,且不少文章在获得社交媒体高关注后,也获得了较高的即年被引。卓越期刊中,无论是领军期刊、重点期刊还是梯队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的文章中都有40%–50%的文章与新冠有关,但整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存在整体上反应不够迅速、数字出版能力不强、网络首发平台应用不充分等问题。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学术出版应当成为科技期刊核心能力,也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科技期刊属于专业性媒介,汇聚了各行业专家资源,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弥补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不足。国内外多种科技期刊绿色通道发表相关文章,快速地高质量的组稿可以争取国际话语权,引领应对突发事件的脚步。同时需要重视的是,虽然应对突发事件要求快速处理稿件,但文章严格评审的把关程序一个也不能少,文章的科学性也不能减弱,否则会出现为了抢先发布文章,实际样本和证据不充分最后导致撤稿的情况。一旦有错,要及时纠偏,让大众知晓。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注意传播的媒介外,还应注重论文的内容,易于理解、信息丰富的标题有助于缩小学术界和社交媒体之间的差距,从而加速学术成果的科普传播和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丁佐奇.基于Dimensions平台的卓越行动计划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J].中国出版,2020(20):3-8.
[2]丁佐奇,郝海平.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254-1259.
[3]李楚威,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Altmetrics评分Top100文章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10):135-140.
来源 | 科技期刊项目服务处
往期热文回顾:
● 深度解读 | 这本钱学森创办的期刊,要走怎样的“突围之路”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