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当事人3年被搬家7次,“砍价警示”假新闻是怎样刷爆网媒的?

2018-04-09 刘重重 记者站


“紧急扩散!朋友圈砍价很可能是新型骗局!”“朋友圈砍价骗局,让你倾家荡产”“小心!朋友圈帮忙砍价隐藏大骗局!”…


这几天,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几乎刷爆了自媒体的微信头条。


第一眼看上去,以为是“UC震惊部”又炸了,集体出动炮制地摊文章。但顺手搜了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许多权威媒体也跟进报道。仅第二个标题,在百度就有1.7万条搜索结果。


但将这些“安全提醒”报道仔细对比后,发现一堆啼笑皆非的事儿。


这些文章中,有四个经常出现的主人公:李先生、黄先生、林小姐、翁小姐,从2015年到2018年一直“被骗”,行踪也飘忽不定——3月底还是“合肥市民”,4月初成了“北京市民”。


粗略统计下来,这四位当事人,在三年内被强行跨省搬家7次,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更重要的是,不少网站都根据2015年的“旧闻”再加工,说的倒是有鼻子有眼儿。但文中死活就是不说出地点、日期、涉事平台等信息,全部以模糊的“近日”、“朋友圈砍价”等替代。


仔细翻阅报道发现, “近日”并没有出现一起真实的砍价被骗案例。


1.三年才砍500元的林小姐

 

在砍价新闻中,“林小姐”是经常出现的嘉宾之一。


2018年3月31日,安徽一家网站在3月31日报道中,称“家住经开区的林小姐”,参与到网上的“砍价”0元得手机的活动,找了七大姑八大姨,转发了20个人的朋友圈,才砍掉了500元,离砍到0元还有4000元的差距。为此,林小姐抱怨说,“要几千人帮你砍,这个活动太坑!”“别砍了,心好累!”


 

再往前追溯下,在2015年9月18日,重庆一家媒体就报道说,“家住在九龙坡的林小姐”,也是转发到了20个人的朋友圈,林小姐也同样抱怨说,“要5000个人帮你砍,这个活动巨坑!”“别砍了,心好累!”


 

唯一的不同是,林小姐当年在重庆砍掉了1000元,而且具体到了“5000个人帮你砍。”


所以,从重庆搬到安徽的“林小姐”,花了三年时间,怎么钱越砍越少?

 

 

2.三天跨省搬了家的“李先生”

 

4月3日,北京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了“市民李先生”,疑因参加朋友圈砍价,导致朋友收到诈骗短信的事儿。

 

但离谱的是,3月31日安徽某网站的报道中,“市民李先生”还是安徽合肥人,也同样有参加砍价“收到诈骗短信”的遭遇。


 

再往前追溯三年,2015年的10月28日,“市民李先生”还是河北沧州人,因为参加“砍价0元购手机”活动,疑因遭到信息泄露,向河北沧州市巡警支队报警。


 

一模一样的遭遇,但当事人“李先生”在3年中,被跨省搬家3次。甚至就在3天中,从安徽“飞”到了北京,一本正经地跟媒体诉说3年前的被骗遭遇。


所以, “李先生”到底是哪里的市民?

 

3、行踪不定的“黄先生”

 

与“李先生”一样,“黄先生”在3年中,也从浙江的金华市民,变成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口市民。


在2015年10月14日,金华当地一家网站的报道中,“家住市区的黄先生”,参加“0元砍价买iPhone6S”活动,帮朋友砍掉79元后,疑似收到了诈骗短信。


 

但到了2018年的3月23日,在广州一家网站的报道中,“黄先生”变成了“海口市民”,同样是参加“0元砍价买iPhone6S”活动,同样是帮帮朋友砍掉79元,同样收到了诈骗短信。


 

所以,“黄先生”到底是住海口,还是住金华?即便是同姓的话,那为何3年前后,都只是砍掉了79元?


4、从泉州搬到海口,又被骗了8万元的“翁小姐”

 

“90后女子砍价被骗8万元嫁妆”,这条新闻也常出现于各大报端,是经典的“安全提醒”之一。


就在今年3月23日,海南某报纸以“90后女子参加朋友圈砍价,8万元嫁妆全没了”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市民翁小姐和亲戚参加某数码科技公司的“苹果6S砍价”,一共付出去18部手机的钱,把8万元的嫁妆全打进去,但是一部手机都没有收到的遭遇。


 

事实上,这个新闻最早出现,是在2015年2月6的福建某媒体上。“90后女孩小翁”也有一模一样的遭遇,不过当时她是在 “在泉州市某通讯公司上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那么,面对一模一样的骗局,从泉州搬到海口的“翁小姐”,是如何被连骗两次的?

 

 

结论:以“安全提醒” 编造新闻,不是提醒安全,而是在愚蠢地制造恐慌。

 

这些新闻报道的共性是:事件、人物、过程、原因完全一致。


但四个主人公的行踪就是飘忽不定,忽而金华、忽而海口、忽而泉州,甚至安徽、北京、沧州、重庆都有他们的身影。


三年中,他们“被搬”了7个省市,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最离奇的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安徽市民,在作者神奇的笔下,3天后就变成了“北京市民”,一本正经的讲述雷同的“受骗经历”。


如此频繁的替人跨省搬家,作者有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吗?


再来看看细节:几乎所有的新闻,文章结构是3~4个案例+1个警方提醒,几句车轱辘话来回说,像是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但唯独就是没有涉事的平台方、准确时间、准确地点等信息。


3年前的旧闻,被当成了《中学生优秀作文300篇》,换个时间和地点,就能堂而皇之成为“近日新闻”,刷爆眼球。


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著名扯淡理论“食物相克”,被各路“养生达人”、“科普作家”以健康饮食的名义,不断发扬光大,直到遇上了今年的央视315晚会。


毫不客气地说,这些新闻五要素都不齐全的文章,这哪里是安全提醒,明明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


再来温习一则清代的旧闻。


汉学家孔力飞在《叫魂》中,描述了乾隆年间的一则荒唐事:1768年春,一则游方和尚能剪走发辫、窃取灵魂的“叫魂”传言,迅速传遍中国大江南北。一时间,从庙堂到江湖,上至乾隆皇帝,下至贩夫走卒,都陷入了清剿“妖党”的运动之中,但这些“妖党”却奇迹般的没有被抓获。


真相却相当狗血:慈相寺的和尚,因为嫉妒旁边观音殿的香火旺盛,便炮制了“叫魂”谣言,意在打击竞争对手。但谣言越传越广,导致全国上下“谈妖色变”。


“砍价被骗”与“叫魂”何其相似?这中间才仅仅隔了250年而已。


如今的社交媒体,固然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但部分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不惜传播谣言制造恐慌,把“砍价警示”变成了“叫魂妖术”。


做人要老实,写文章更要本分。所以,哪怕“砍价警示”的出发点有多么正义、善良,但偷懒到抄袭旧闻,就是在愚蠢地制造恐慌。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撤稿可以,交出线人办不到!|传媒老炮儿

记者刘向南手记:张扣扣一案报道言尽于此,这些应是最后的文字

北青报时政部主编郑劭清离职,曾打造“政知”系列公号

记者们,下一个胡玮炜就是你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