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悔无悔我自知——插队纪事•1964~1979(1-4)

安殿成 三家村 2024-04-09

  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安殿成,原籍安徽宿县,1945年7月生于南京。

1963年毕业于南大附中高中部,1964年9月至江苏溧水县乌山乡插队落户;1979年7月返城,以“以工代干”身份,在南京第二中学化学组、语文组先后施教。

1984年9月,应聘入职江苏省电视台,历经广告、社教、新闻部等岗位,主任编辑、记者,获第七、九届中国新闻奬,全国十佳电视新闻栏目制片人等奖项。



有悔无悔我自知

插队纪事1964~1979


谨以此文本

祭奠

我 和 Y

以及曾经同命共运的知青朋友

湮殁在广阔天地里的青春


2023年9月16日

下乡插队59周年 铭 


一、精神还乡(4)  致友人:人近黄昏,怀念是如此的亲切


1964年11月5日,是Y下乡落户的日子。此前,9月16日,我已先行,去了溧水县乌山乡插队。

乌山乡,相距南京五十公里,紧挨着宁溧公路老省道,是一个南京人旧称“南乡”的小镇。虽说离家不是很远,但在当年,从南京长江路长途汽车站乘车,从太平路拐向中华路,出中华门长干桥,沿着一条砂石路面不急不慢前行,经东山、方山、秣陵、禄口、柘塘,大站小站必停,两个小时后才能抵达。

我落户的村子也在宁溧公路边。村子不大,三四十户人家,有一个带有乡村本初工商意味的村名“铺头”。初来乍到,我禁不住要问老村民:铺子呢?过“长毛”(太平军)时,一把火烧光了。再问:开的什么铺子?就无人说得清楚了。

也难怪,过“长毛”,那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直到数十年后,从Y的一个70年代乌山中学学生、当下南京晓庄学院郭骏教授的早年专著中,我才知悉:溧水作为一个古县,自宋代始,在乌山镇西头就设有邮递铺,其建置一直沿至清朝末年。铺头村,即因毗邻邮递铺而得名。

由此想来,自宋始至清末的八、九百年间,铺头村以其地利也曾经繁昌,只可惜毁于太平天国的兵燹之祸 ,伤了元气,早就不比昔时了。好在,它离镇上不远,只大半里路,打几两火油,去一趟供销社、邮局还是挺方便的。对于刚下乡的知青来说,晚上能在煤油灯下看看书,十天半个月地收到一封信,是比打一顿牙祭更为渴求的需要。

乌山镇南面有两座不大也不高的山,其实只能算是丘。近处的,尖尖的,叫尖山;远处的,圆圆的,叫团山,亦称坛山。

知青们刚下乡的那几年,山上秃秃的,只有坡麓上的一片桃树、几处翠竹还有些绿意。村民说:那山,早些年还树木遮天。远望,黑黢黢的。近看,阴森森的,叫人不敢独自入山。

我想,镇子不以“尖山”、也不“团山”为名,而叫“乌山”,是因山上乌青青的树而得名吧?然而,那村民接着又说:大炼钢铁时,漫山好端端的大树都给砍光了,烧掉了,后来连小树都不剩了,只有“乌山”这个名字还在…...

图为现今的尖山,已可谓名副其实的“乌山”了

再说那年9月,我初到铺头村插队时,正赶上秋收秋种。一个多月里,鸡叫忙到鬼叫,割完了稻子,又赶着种麦。到了农历十月初一“十月朝”那天,队里歇了工,村民都到溧水县城赶庙会去了。我趁着闲,向生产队长请了假,赶在Y下乡插队的前两天,回了一趟南京。

Y此去的回峰乡和乌山乡同属溧水县辖制,只是回峰离南京比乌山还要远五、六十里。1964年11月5日,Y离家那天,我一是送行,二是顺道,搭上了Y和南京玄武区近百名下乡知青途经乌山前往溧水的大客车。

车上,满满实实的,弥漫着离伤,怅惘,还有些许兴奋的气氛。有人唱起了歌,“再见了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和声跟着响了起来,随着嗡嗡前行的汽车,在乡间的砂石路上颠簸飘荡……歌声止处,嘤嘤的啜泣清晰了,车厢里沉寂下来,每个人都静默着,只有车轮“沙沙沙”的滚动不绝于耳。

我坐在过道的加座上,忆起了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时,邻座的一位知青轻声地和我说起话来。他说,他姓Xie,也是去回峰公社插队的。哦!同在异乡为异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这样,开始了我和X君几十年的如水之交。

此后几年,我多次在乌山、回峰两地间行走,去看望在回峰杨家边村插队的Y,也去过X所在的李巷村。从杨家边到李巷,七八里路,沿途山青水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行走其间,游目骋怀,不多时也就到了X的知青组。

1964年溧水回峰乡李巷西的知青小组,于65年夏留影

一间陈年老屋的偏厢,两杯酽酽的明前新绿,X和我促膝对座,声气相求,海阔天空,随兴所致。入夜,X同组的几个知青亮着电筒,提着一串刚从稻田里捕捉被当地人称作“田鸡”的青蛙回来了。

于是,起灶生火,下锅清煨。不一会,大盆端上,热气腾腾,手抓筷叉,齿颊生香,肠胃充盈,朵颐大快。至今忆起,满口似乎还留存着那田野的清纯和夜的温润。

通过X,我又先后结识了回峰、白马两乡的知青才俊W、P、S、L、G诸君。虽然与他们聚时不多,但彼此灵犀相通,同气相求,心心相惜的友谊一直赓续了几十年。这也可谓是我插队十五年里难得的幸事了。

1969年7月,Y从回峰迁到乌山。我们结了婚。自此,我不再行走两地,和X君的往来也就少了。后来,他告诉我,知青们得知我和Y婚后的不易,说:Y的这一嫁,不亚于十二月党人的妻子随夫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深情大义。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政体坍塌后,我得以因工作之需从满州里入境西伯利亚,在赤塔——放逐者建起的城市,走进十二月党人的旧居,才知道二十世纪中国知青的蜗屋,怎能与沙皇时代的革命文物同年而语?倘若,有那么一座黑松白桦搭建的木屋,我和Y十多年的乡居生活,在老知青心里又该生出几多浪漫的情愫?

十二月党人的旧居(网络图片)

多年前,X藉助《西祠胡同》在“A君,你还记得吗?”一帖中,说到的他那次做客乌山,正是我和Y最艰难的日子。那是1971年的春天:父母亲领着我的一个小弟、一个小妹,此前被当政者遣返回了皖北老家,我在南京已无家可回。那时,恬儿还不到一岁,Y要整天照看他。我在农中的教职又早被大队书记的族侄顶替,只得回生产队靠挣工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

如今,多少年过去。那天,X君来访的情景已经模糊。只记住,X看了我的一首七言古体《伤春》,指着其中的一句“风飘雨洒乱点厾”说:这是诗眼,我以后会用它的。《伤春》全诗我现已遗忘,只因X的溢美,那句所谓的“诗眼”还记忆至今。

多年后,回峰、白马两乡返城的南京知青在时尚的西祠胡同虚拟空间,由X牵头开了版,建起了老知青们的精神伊甸园,初名“胡同老人”,后更为“一醉胡同”。承蒙X君诚邀,我就拿“风飘雨洒乱点厾”一句做了ID。这就是我的网名出处。

诚如X在“A君,你还记得吗?”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大多喜爱俄罗斯文学,普希金的诗歌浸润着我们对生活的憧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很多人都能一咏到底: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然而,那时,有谁能体味:人近黄昏,怀念是如此的亲切!

谨以此文,致敬我相知相望相惜的知青朋友们。

注:1966年,回峰白马两乡合并,统称白马乡。现为南京溧水区白马镇。

附:三位白马知青小传

 X君:谢韩

1945年生人,1964年11月赴溧水回峰乡插队,1976年初返城。

原南京酿造公司总工程师,高工职称,长期从事调味品行业生产和研究。现为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调味副食品协会副秘书长,《江苏调味副食品》杂志编委。退休后,专注于中国酿造史研究,著有《酱和酱油发展简史》。

✦ W君:吴振立

1944年生于重庆。1964年11月赴溧水白马乡插队,1976年初返城。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沧浪书社执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兼职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扬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兼职教授。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曾任江苏省“首届美术节”评委,“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复评评委。

✦ L君:刘映华

1948年1月出生,1964年11月赴溧水回峰乡插队,1979年初返城,现居常州,知名油画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江苏省美协会员,副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其画作多次应邀赴日本、加拿大参展,获日本《国际民族风俗绘画展》金奖。出版有《刘映华佛教油画》、《禅意——刘映华油画》集。

创作中的溧水白马知青群像

本文作者的肖像画 / 刘映华油画作

本篇 2017年9月19日初记 ;2023年9月19日更新

✦ 待续

◇ 耕读传家(1)四月初八

◇ 耕读传家(2)矮脚黄

◇ 耕读传家(3)旱改水

◇ 耕读传家(4)茅屋是吾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

文字编辑 | 張麗娜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那年那月

✦ 安殿成:有悔无悔我自知/插队纪事•1964~1979(1-3)

✦ 安殿成:有悔无悔我自知/插队纪事•1964~1979

(1-1~1-2)

✦ 安殿成:骊山牧童今何在✦ 河水:老人,不只是沧桑

✦ 老鬼:缅怀与感激——2023年夏内蒙古之行

✦ 永远的怀念——纪念69位葬身草原火海的知青烈士

✦ 呼唤战友——69名兵团战士牺牲35周年纪念

✦ 邓明:青春的追思——与老鬼回草原纪行

✦ 袁向南:69名知青葬身草原大火的记忆与反思

✦ 郑珊:《血色黄昏》诞生史

✦ 老鬼:老南拍板决定出版《血色黄昏》


微信号: sanjiacun66


观今宜鉴古 温故而知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